3.加强主体建设,打造生态行政管理“专业化”团队。长期以来,高校在行政管理人员的遴选使用上,注重政治素质的多,关注业务素质的少,重视学术研究水平的多,关注岗位研究能力的少,导致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大多都是“通用”人才,放在哪个岗位似乎都能使用。外行领导内行现象经常发生,这无疑降低了高校行政管理团队的“专业化”水平。美国大学在确定管理人员的遴选资格和选聘过程中,专业化定位无所不在。首先,美国大学中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大都是面向大学发展规划、教学、科研、人力资源管理、财务、设施、公共关系等方面的管理专家;其次,专业化定位还表现在教授从事管理工作后被要求是专职的,他们不能再兼任其他的教学科研工作[5]。而我国高校中实行的所谓“双肩挑”人员制度,既不利于教授深入研究学术问题,也不利于其承担的管理工作的深入。为此,我们可以抓住大学章程建设之机,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吸引和选拔有一定知识背景、工作经历和管理经验比较适宜的高水平专业人才进入行政管理岗位。同时,要拓宽选人用人视野,规范选拔程序,对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选聘应有全国,甚至全球的视野。
4.改革体制机制,提高生态行政管理绩效。一是把高校行政管理权力中心适当下移,权力适当分散。高校的组织结构必须适应战略实施的需要,进行必要调整,建立精简、高效的决策机构,既集体领导又分工负责。加强基层党政组织自主能力建设,激发基层组织自我寻求发展动力是前提条件。要把部分资源分配权、机构设置权以及相关人事权等适度下放,在更多的利益群体间进行分配,并且通过一些代表机构让各种利益群体参与学校的决策,提高决策的可行性。同时规范高校行政权力的适用范围和限度,建立对于行政权力的否决机制和罢免机制[6]。二是完善高校行政管理资源优化配置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创新的重点是重新调整有关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其中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适当引入市场机制是关键。综合协调人力资源配置、物质资源配置和财力资源配置,时间资源和信息资源的配置。实施人事制度改革,引用竞争机制,尊重行政管理人员的自主发展,保护学术自由和学术创新的环境,发挥每一学术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三是重视高校行政管理中的职能创新。缓解高校行政管理压力。还可将高校部分行政管理职能交由社会服务机构、中介部门、外包单位,精简机构与人员。加强行政管理部门密切配合,职能间具有联系的人员形成沟通与联系机制,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同时要通过宣传,引导教职工和学生参与校园公共行政管理,实现高校行政管理的人员和岗位责任的透明和公开,加强舆论监督。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管理学行政管理改革的对策以及演进论文(共3篇)(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