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况
第一节 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
1332工作面位于井田东翼东运输大巷及东总回风巷上部,该工作面上部主要为农田,工作面中部有一所百东河水利管理站。工作面北边为巴龙新村保护煤柱,东边为水渠保护煤柱,南边为1325采空区,西侧为1330采空区。工作面上下标高为+115~-94.669米。走向长度为500米,倾向长85~150米。
第二节 煤层
1332工作面设计开采煤层为甲三—3煤,煤层倾角为6°~8°,煤层厚度1.2—1.3米,平均厚度为1.25米,煤层为单一倾斜。
第三节 煤层顶底板
煤层顶板岩性主要为薄层炭质泥岩、黑褐色粘土岩及厚粉砂岩,煤层底板为灰黑色泥岩或页质泥岩。煤层结构简单,属稳定可采煤层。
煤岩类型为半亮型煤,煤层顶、底板含有少量泥岩。该工作面的煤层局部有一小褶曲,局部煤层中含有硖矸。(祥见煤岩层柱状图1)
第四节 地质构造
一、断层情况以及对回采的影响
根据工作面机巷、料巷及切眼的实际掘进揭露情况,该工作面地质构造简单,工作面内无断层存在。
二、褶曲情况以及对回采的影响
该工作面的料巷掘进至300米时,煤层出现一小段褶曲,煤层厚度有所减小。渡过后,煤层厚度恢复原样。
由于褶曲段的煤层变薄,施工中须更换液压支柱。 三、其他因素对回采的影响
煤层顶板的灰色泥岩及粉砂岩松软易冒落,在回采过程易造成大面积空顶现象。底板的灰白色叶质泥岩质地松软,遇水易膨胀,支柱在支护过程中易出现穿底的现象。
根据工作面切眼及机巷、料巷实际揭露没有火成岩侵入。
第五节 水文地质
一、含水层(顶部和底部)分析
矿井主要水源为第四系卵石层(含水层),卵石层厚度在6~14.56米,含水丰富,单位涌水量8.8L/s.m。第三系粉、细砂岩层,为主要含水层,属层间水,单位涌水量0.0532~
1
0.0514L/s.m,渗透系数0.0817~0.0888m/d。补给条件差。泥质砂岩为次要含水层,发育不佳。煤层直接顶底板局部分布有粉、细砂岩,泥质砂岩,在生产中可能会出现顶板淋水,顶板垮落、水、砂溃乱现象。底板可能出现冒水、水、砂溃涌等工程地质现象。
1332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为简单类型,根据1332工作面各巷掘进时所揭露的岩性和周边同煤层已采的工作面资料分析,预计该工作面在回采中不会出现涌水现象。
二、其它水源的分析
1332工作面除了料巷中部底板有少量的渗水外,其他巷道在掘进施工中及料巷的超前钻探中未发现有出水。1332工作面埋藏较深,地层还有一层较厚的隔水层,因此地表的农田水及水渠水不会对该工作面的涌水量造成补给。采面防尘用水及排放乳化液不会造成局部积水现象,对回采无影响。
第六节 影响回采的其它因素
一、回采的其它地质情况 见表 二、冲击地压和应力集中区
预计局部的应力集中对正常回采影响不大。 瓦斯 CO2 煤尘爆炸指数 煤的自燃倾向性 地温危害 冲击地压危害 影响回采的其它地质情况表
低瓦斯矿井。 低CO2矿井。 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 Ⅱ类自燃煤层。 无 无 第七节 储量及服务年限
1、工作面储量(工业储量)
A=S.H.F=65012.8231.2531.37≈11.13(万吨)
式中:S—工作面面积,S=65012.82m2;
H—工作面平均煤厚,H=1.25m; F—煤的容量,F=1.37吨/m3。
2、工作面储量(可采储量):
A=S.H.F.K=65012.8231.2531.3730.97≈10.8 (万吨)
式中:S—工作面面积,S=65012.82m2;
H—工作面平均煤厚,H=1.25m; F—煤的容量,F=1.37吨/m3;
2
K—工作面回采率,取K=97%。
3、循环产量:
B=G.M.H.F.K=14531.2531.231.3730.97≈289(吨)
式中:G—工作面倾向长度,G=145米。
M—工作面每循环进尺,M=1.2米。
4、月产量:
C=B.N.D.G=28931.533030.8=10404(吨) 式中:N—每天正规循环个数,取N=1.5个/天;
D—月生产天数,取D=30天/月; G—正规循环率,取G=80%;
5、工作面可采期(按正常生产预算): D=A/C=10.8÷1.04=10.4(个月) 附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项目 工作面倾斜长度 工作面走向长度 煤层厚度 煤层倾角 工作面工业储量 工作面可采储量 可采期 采煤方法 顶板管理方法 循环方式 循环进度 日进度 循环产量 日产量 单位 m m m 度 万吨 万吨 个月 m m t t/日 数量 145 500 1.25 6~8° 11.13 10.8 10.4 1.2 1.5 289 433.5 备注 工作面平均长度 工作面不规则,按实际计算 工作面不规则,按实际计算 倾斜长壁后退式采煤法 全部垮落法 正规循环 14531.2531.231.37397% 14531.2531.231.37397%31.5 第二章 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
第一节 巷道布置
一、工作面料巷
1、支护形式:全长500m,全部采面梯形U型支架支护方式,两腿一梁,梁长为2.24米,腿长为2.4米,两相邻棚距为0.8m。
2、巷道净断面:上净宽2.0m,下净宽2.83m,净高2.2m,断面积5.313m2。
3
3、靠工作面侧:?25cm供水管、?50cm压风管各一路及绞车设备。 另一侧:动力及信号电缆。
4、用途:工作面的回风、材料供应、行人。 二、工作面机巷
1、支护形式:全长592m,全部采面梯形U型支架支护方式,两腿一梁,梁长为2.24米,腿长为2.4米,两相邻棚距为0.8m。
2、巷道净断面:上净宽2.0m,下净宽2.83m,净高2.2m,断面积5.313m2。 3、靠工作面侧:动力及信号电缆。
另一侧:?25cm供水管、?50cm压风管各一路及绞车设备。
4、用途:主要用于工作面的进风、行人,摆放转载机、胶带输送机及刮板运输机,工作前期将煤炭外运至东三煤仓,后期将煤炭运至东二煤仓。
附图:工作面位置及巷道布置图2
第二节 采煤工艺
一、采煤工艺
根据煤层赋存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确定本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炮采采煤法。
1、落煤方式:采用爆破落煤; 2、装煤方式:人工铲装煤;
3、运煤方式:工作面采用1台SGW-40型双电机刮板运输机,机巷采用1台SPJ650皮带输送机和2台SGW-40型刮板运输机运煤至煤仓。
4、移机方式:用单体液压支柱移机。
5、控顶方式:采用单体液压支柱、双排金属长梁与木、竹背板联合支护顶板,采用“见四回一”支护方式。
6、工艺流程为:先爆破工作面两端安全出口→工作面爆破→清煤→移超前钢梁及上煤壁贴帮柱→清理浮煤→移机→回收。 二、爆破说明
根据工作面巷道布置情况和开采技术条件,采面采用爆破落煤。采高为煤层全高,破煤深度为1.2m,循环进尺为1.2m。
1、炮眼布置形式
根据煤层坚固系数?=2~3,开采厚度1.2~1.3米,平均煤厚为1.25m。两端安全出口深度为1.2米,长度为3米。根据煤层产状,采用三花眼布置,炮眼与工作面的夹角为70°~
4
80°炮眼间距1.6米,顶眼仰角约5°、底眼俯角约10°,眼底与煤层顶底板间距约0.2米,炮眼深度为1.2米(附爆破图表)。
2、炸药类型
选用煤矿许用三级乳化炸药。 3、雷管类型 瞬发电雷管
4、装药结构:采用正向连续装药结构。炮眼的深度小于0.6m时,不得装药放炮,炮眼的深度超过1.2m时,封泥量不少于0.5m,且每眼须装有水炮泥封炮眼。
5、联线方式和起爆顺序
联线方式是炮眼间用串联方法联线,每组放炮1~2个炮不等,每组放炮个数要以现场顶板安全稳定情况来定。
起爆顺序:先放底眼,后放顶眼。
放炮前必须先加固好放炮点周围支架,并对压力大的地段进行加强支护。 6、爆破安全技术措施
(1)严格执行“一炮三检”和“三人联锁”放炮制。 (2)回采工作面放炮地点到掩护的安全距离定为35m。
(3)警戒地点到放炮地点的安全距离超过为50m。警戒方法:放炮时必须在所有能通向放炮地点的巷道中设警戒线,挂警告牌并专人守候警戒。
(4)放炮必须使用发爆器, 发爆器锁匙由放炮员随身携带,放炮时只允许放炮员一人操作。放炮母线及装药后的雷管脚线必须扭结成短路。严禁一个工作面使用两台发爆器。
(5)放炮前,放炮员必须先发出放炮警号,并检查工作面放炮地点有无人员滞留,在发出放炮警号后至少再等5s后方可放炮。
(6)放炮后通风时间一般为5min以上,原则只有在工作面的炮烟被吹散,人员方可进入工作面作业。
(7)放炮后,放炮员、蹲点瓦斯检查员和班组长必须巡视放炮地点,检查通风、瓦斯、煤尘、顶板、支架、瞎炮、残爆等安全情况。如果有危险,必须立即处理。
(8)处理瞎炮(包括残爆)必须在班组长直接指导下进行,在当班处理完毕。如果当班未能处理完毕,放炮员必须向下一班放炮员在现场交待清楚。处理瞎炮时,必须执行以下安全措施: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1332回采工作面采作业规程(2014年2月修改最新作业规程) - 图文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