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5.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6.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7.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枪杆子里出政权。 8.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三)借代的作用 1以简代繁;2以实代虚;3以奇代凡;4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四)运用应借代注意: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1. 相同点:他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的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
(1).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改为本体,其只带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2).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3).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3.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⑴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⑵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⑶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⑷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四 夸张
(一)概念: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格。
(二)夸张的种类
46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的夸张形式。例如: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象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 (1)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2)农民们都说:“看见这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三)夸张的作用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四)运用夸张应注意以下三点。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下面运用的夸张就不合理。同志们,你来看,我们力量大如天。脚下地球当求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五 对偶
(一)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两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二)对偶的种类:
1.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
(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2)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基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2)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2.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47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3.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三)对偶的作用
1.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用于诗词,有音乐美。 2.词句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是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3.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四)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1. 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六、排比
(一)概念: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如:
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 (二)排比的种类
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三)排比的作用,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四)排比与反复区别
排比通常由三句或以上的意义相近的语句组成。反复通常由两句或以上字同义同的语句组成。例:《周恩来年谱(1949——1976)》详细记述了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担任
48
中共中央副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期间的重要业绩、主要思想和作出的重大贡献;反映了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进行的艰辛探索;表现了周恩来为党、国家和人民利益殚精竭虑,无私奉献,顾全大局,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再现了周恩来日理万机,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日夜操劳的感人情景和非凡的管理国家的才能。(排比)
例:无耻啊,无耻,这是特务们的无耻,恰是我们的光荣。(反复) 七、 设问
概念:“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八 反问
(一)概念: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
(二)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三)设问和反问的区别
设问和反问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设问句有答或提请读者思考,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提请读者注意,且必须用问号;反问句不必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末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示强烈的感情,所以有时可用叹号。
九、反语
就是说反话(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的方式来加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如: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十、顶针
是指把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例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竹根。
十一、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义和语音的条件,有意使语意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
49
在彼,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双关。双关有两种:
1.谐音双关。例如:
(1)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
(2)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还有晴(情)。 2.语意双关。例如:
黑夜真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 十二 、对比
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的更坏。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十三、通感
通感 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可分为形容的通感(如例1)和比喻的通感(如例2、例3) 例如:
1.红杏枝头春意闹。
2.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也不仅是感官的沟通,有时也可能用某种感官去感受不属于某种感官范畴而本身比较抽象的事物。
3.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自由飞翔 1. 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争渡,争渡”运用了反复手法,表现了词人急
着寻路回家,奋力划船的情状。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运用对偶手法,描绘了一幅风和日雨、红
碧交辉的彩色图画、令人心旷神怡。
C.“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运用反问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在外服徭役的丈夫深
切的思念之情。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字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青山的动
态美。
2. 下面句中的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5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初高中语文衔接材料 和答案 2013 2 总修订(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