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政治、历史、地理课本也能给我们许多的史实、观点与材料,就是数理化类书也能给我们许多科学知识,这些科学常识如在作文中得到利用,则文章会因此而增色不少。
5.在高三年级做好错题集
到了高三,课业负担较重,每周再去摘录成语,近义词,美文已不大可能。在大容量的试题复习过程中,学生会出现才做过又忘记的现象,因此,整理错题至为关键。要求抄写原题(包括原来做错的地方),然后用不同颜色的笔写清正确答案,边上注明错因及其他情况。这种做法收效非常好,尤其在语言基础题部分的效果实实在在看得见。
第二,言语经验方面的积累 1.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和课堂交流
在教学中常常碰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回答问题时或无言以对或语无伦次,可一旦老师将答案公示与众时,他会迫不及待地说:“我想的就是这个意思,可我说不清楚。”这种现象,是学生的思维\短路\或混乱造成的。如果一味听之任之,这种“说也说不清楚”的现象会更普遍,更严重,甚至影响作文的表达。要利用好课前3分钟演讲训练和课堂交流时间,主动演讲和发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应变能力。
2.每周一篇小作文训练或周记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他们的认真笔耕,坚持每周一篇小作文或周记就是不错的办法。写的内容题材不限。从自我介绍开始,到探讨生活,理论人生,多次笔耕之后,文章的内容就不再单调,文章的情感不再虚假,文章的语言也不再生涩了。
语文学习离不开积累,要养成这一好习惯,需要较长的时间和精力。积累时将长期(高考,学期)目标和近期(每周,每天,每节课)目标结合起来,要用多种形式进行积累;积累任何素材都应踏踏实实地做好,用顽强的意志力督促自己常年如一日,坚持不懈。这样,语文能力的提高就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了。
11
第二章 现代汉语
Ⅰ 词的分类
◆ 实词
现代汉语中把表示具有实在意义,并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叫做实词,它能够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或者能够成为主语、谓语、宾语的中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六类。 一、 名词
(一)意义:它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 1. 表示具体事物
如:学生、教室、课本、儿童、同志、工人等 2. 表示抽象事物
如:思想、概念、道德、友谊、才能等 3. 表示时间(又叫时间名词)
如:早晨、明天、夏季、过去、未来等 4. 表示方位(又叫方位名词)
如:东、上、前、左等 5.表示处所名称的
如:中国、亚洲、临沂、边疆、太平洋等 (二)语法特点
1. 不能用肯定或否定的方式提问,一般不用副词修饰。 如:不能说“狗不狗”、“很工人” 2. 一般的名词能用数量词修饰 如:五斤米、一节课等 3. 能和介词结合
如:在中国、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4. 除了“人、家、天”等少量单音节的名词可以重叠表示“每”的意思外,一般不能重叠 5. 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面加“们”表示多数。 如:同学们、家长们等 6. 常用作主语和宾语
12
如:妹妹喜欢猫。 (三)实战演练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名词 1. 2. 3. 4. 5. 6. 二、
这是润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每天早上醒来,看到阳光照到玻璃窗上了,我的心里就是一阵愁。 动词
(一) 意义: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可能意愿等。 1.表示动作行为
如:说、笑、调查、包围等 2.表示发展变化
如:扩大、增加、发展等 3.表示心理活动
如:希望、爱好、情愿等 4.表示可能意愿(又叫能愿动词) 如:能够、应该、会等 5.表示判断(又叫判断动词) 如:是、就是等
6.表示趋向(又叫趋向动词) 如:来、出去、去等 (二) 语法特点
1.能用肯定、否定重叠的方式提问 如:来不来、能不能、会不会、走不走等 2.一般都能带“着”“了”“过”,表示时态 如:来了、接着等
3.大部分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状态 如:谈谈、尝试尝试等
13
4.在句子中常作谓语 如:“我爱中国。”
5.判断动词“是”主要是表示对事物有所判定;有时单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语气,起强调作用,性质接近于助词,不算句子成分 如:“他是学生。”“这个孩子是很聪明!” (三) 实战演练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动词
1.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石桥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
上前出了桥。
2. 大家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
架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3.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三、形容词
(一)意义: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 1.表示事物的形状 如:高、圆、直、肥、矮等 2.表示事物的性质、品质 如:甜、诚实、仁慈等 4. 表示事物的状态、颜色 如:明媚、宽大、绯红、颓唐等 (二) 语法特点
1.在句子中做定语、状语、补语 如:伟大的祖国走向未来。
你快走! 老师讲的很清楚。
2.一般能用肯定、否定的方式提问 如:好不好?
甜不甜? 漂亮不漂亮?
3.多数能用程度副词来修饰
14
如:非常生动、特别漂亮等
5. 一部分可以重叠,表示程度的加强 如:大大方方、干干净净、白白胖胖等 (三) 实战演练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形容词
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2.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四、数词和量词
(一)数词意义:表示数目多少和次序的词。 1.确数词
如:一、十、百、千、万等 2. 序数词
如:第一、初一、头一(名)等 3. 倍数词
如:三倍、五倍、七倍等 4.分数词
如:二分之一、五分之三、万分之一等 6. 概数词
如:四百多、千把(人)、十来(米)、三千左右、三五(个)、七八(条)等 (二).量词意义: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 1.名量词(物量词)
如:专用的:个、斤、双、些、公里等 借用的:头、口、担(一担柴)等 2.动量词
如:专用的:次、回、遍、趟、顿等 借用的:笔(画一笔)、跳(跳一跳)等 3.复合量词
如:人次、架次、吨公里、秒立方米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初高中语文衔接材料 和答案 2013 2 总修订(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