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李绍和管理学课件
3、不确定性规避(风险承受力)。
□ 低不确定性规避。人们对风险的承受力强。 □ 高不确定性规避。人们承受风险的能力差。 4、生活的数量和质量。
□ 注重生活数量,表现为过分自信以及追求金钱和物质财富。
□ 注重生活质量,表现为重视人际关系,以及对他人幸福的敏感和关心。
此外,民族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对工作的态度、时间观念、管理科学方法的使用及人本管理等方面。
民族文化的这些差异对跨国公司的员工管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第三节 管理变革与创新
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又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管理必须不断变革与创新。 3.1 管理变革的原因
是组织内外环境力量变化的结果。
3.1.1 外部力量。
1、市场的变化。如新竞争者的出现必然导致竞争战略的变革。 2、政府法规的调整。
3、技术的进步。这必然带来技术的变革与创新。
4、经济的变化。如价格、利率、汇率、税收等因素的调整。 3.1.2 内部力量。 1、组织战略的调整。 2、劳动力的变化。 3、新设备的引进。 4、员工工作态度的变化。 3.2 变革的类型 3.2.1 风平浪静式变革。
组织如同在风平浪静的海洋中航行的船,按既定的目标保持前进,只是遇到风暴时才有变化,变革只是对组织平衡状态暂时打破的偶然事件。 □ 变革过程
美国学者库尔特·卢因将此类变革过程归纳为: 解冻-----变革-----冻结 解冻的措施:
·增强驱动力 ·减弱阻力 □ 适用于简单稳定的环境 3.2.2 急流险滩式变革。
组织如同在不断出现险情的河流中航行的小木筏,船工不知河流的构造,不了解最终目的地,变革是种自然状态,变革管理是个持续的过程。 适用于复杂动态环境。
上述两种形式可能在一个组织中同时出现,即为混合变革形式。 3.3 变革阻力
3.3.1 变革阻力产生的原因。 1、不确定性。
2、关心个人得失。人们为取得现状所作的投资越多,反对变革的力度就越大。 3、善意的阻力。认为变革并不符合组织的目标和最佳利益,因此反对变革。
16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李绍和管理学课件
3.3.2 变革阻力的克服策略。
1、教育与沟通。适用于信息失真、沟通不良、员工相互信任的情况。 2、参与。让反对变革的人参与变革决策。
3、促进与支持。提供一系列支持性措施减少阻力。 4、谈判。阻力集中在少数有影响的人中时采用。 5、操纵与合作。
□ 操纵—将努力转换到施加影响上(如有意歪曲事实而使变革变得有吸引力,隐瞒具有破坏性的消息等)。 □ 合作—“收买”反对派领袖人物参与变革决策以减少阻力, □ 强制。即直接对变革抵制者使用威胁力和控制力。 3.4 管理变革的内容及方法 3.4.1 结构变革。
此处主要指组织结构的变革。 1、组织设计变革。
2、组织结构要素(复杂性、正规化、集权化等)的变革。 3.4.2 技术变革。
1、引入新的设备、工具或操作方法。 2、自动化设备取代人力。 3、扩大计算机的使用范围。 3.4.3 人的变革。
即促进组织人员内部或相互关系的改革。 3.4.4 组织文化变革。
组织文化具有稳定性,故其变革的阻力比其他变革要大。但组织文化具有可塑性,故其变革仍是可能的。 在下列情形下组织文化的变革最为可能: 1、大规模危机的出现。 2、领导职位易人。 3、组织新而小。 4、组织文化弱。 3.5 管理创新
创新指形成创造思想并将其转化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 变革与创新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创新 以具体行 动推进和 实现变革
变革 使事情发 生 变 化
要将组织变革成富有创造性,就需要激发创新: 1、改善组织结构因素。 □ 构建有机式组织。
17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李绍和管理学课件
□ 拥有富足的资源。 □ 加强沟通。 2、强化组织文化。 □ 接受模棱两可 □ 容忍不切实际 □ 减少外部控制 □ 接受风险 □ 容忍冲突 □ 注重结果甚于手段 □ 强调系统开放 3、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员工。 □ 创新知识和能力的培训 □ 提高员工的高工作保障 □ 鼓励员工成为创新的能手 □ 管理者要有较长时间的任期 第四章 社会责任和管理道德 第一节 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指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目标的义务。(非法律和经济义务) 1.1 两种观点 1.1.1 古典观 该观点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雷德曼(Milton·Friedman)为代表。 古典观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创造利润,除此以外,企业不应承担利润以外的其他社会责任。 □ 承担社会责任。指将资源用于制造社会产品,如: · 安排劳动者就业 · 贡献社会福利 · 资助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 保护环境 · 不欺骗、不歧视等 □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实体,它的唯一目标就是谋求利润的最大化,否则,就消弱了市场机制的基础。因为: 承担社 会责任 增 加 成 本 减 少 利 润 降低投资 报酬率 多方利 益受损 多方利益包括消费者、企业、股东、员工等各方的利益。 1.1.2 社会经济观 社会经济观认为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第二位目标,企业的第一位目标是保证自身的生存,为此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因为企业是社会的产物,离开了社会和政府的支持,企业就不能生存。 企业为了追求长期资本收益率的最大化,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1.2 有关社会责任的争议 1.2.1 赞成的依据 · 公众的期望 · 长期利润 18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李绍和管理学课件
· 道德义务 · 公众形象 · 更好的环境 · 减轻政府负担 · 股东利益 · 资源占有 · 责权平衡 1.2.2 反对的依据 · 违反利润最大化原则 · 淡化使命 · 成本 · 权力过大 · 缺乏技能 · 缺乏明确规定责任 1.3 社会责任、社会义务与社会响应 责任是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 前提:遵守法律,并追求经济利益。 基础:管理道德。 □ 社会义务是一个企业应承担的经济和法律义务,是法律的最低要求。 □ 社会响应是企业适应变化的社会状况的能力。 基础:社会准则。 社会责任 (主动) 社会响应 (被动) 社会义务(最低要求) 社会责任与社会响应的区别 社会责任 社会响应 道 德 实 际 结 果 手 段 义 务 响 应 长期决策 短期决策 1.4 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 1.4.1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产生的影响 影响以下两点 □ 社会绩效。作用是明显的,无异议。 □ 经济绩效。这是争议的焦点。 从短期的财务收益看,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可能成反比变化;但从长期的经济绩效看,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成正比。 1.4.2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带来的利益 □ 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 □ 培养目标明确且讲奉献的员工队伍 □ 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更多支持 由此,足以弥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所付出的成本。故从长远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带来良好的长期经济绩效。 1.5 共享价值观与管理绿色化 1、共享价值观 共享价值观是一个组织中能为全体员工所接受和承诺的价值观,它反映了组织赞同什么以及信奉什么,它影响着组织的运营方式和员工的行为方式。当然,它也影响着组织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1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李绍和管理学课件
共享价 值 观 指导决 策行动 塑造员 工行为 影响营 销效果 建立团 队精神 2、管理绿色化 对组织决策和活动与组织对自然环境影响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的意识。 管理绿色化要经过四个阶段 □ 法律方式阶段(浅绿阶段) □ 市场方式阶段 □ 利益相关者关系阶段 □ 活动家方式阶段(深绿阶段) 活动家方式考虑尊重和保护地球及自然环境。 1.6 社会责任综述 社会责任的实质是管理者对谁负责。 不同的管理者,受其道德水平的影响,愿意承担的社会责任多少不一样,实际上是组织共享价值观所体现的愿意对谁负责的问题,由此决定了它所处的社会责任阶段。 阶段1 阶段2 阶段3 阶段4 股东和 管理层 雇 员 具体环 境要素 社 会 整 体 从阶段1------阶段2,管理者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多。阶段1就是古典观的社会责任观。 第二节 管理道德 道德是规定行为是非的规则或原则。 2.1 四种道德观 1、道德功利观 按成果或结果作为道德的评判标准来制定决策。 2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考研工管命题老师李绍和《管理学》课件(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