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我们已经知道溶液是溶质和溶剂组成,那么应怎样来命名溶液呢?
[讲解]若溶质是A,溶剂是B,则可把溶液命名为A的B溶液;若B是,水可省略,又可命名为A溶液。
[提问]蔗糖溶于水,溶质是蔗糖,水是溶剂,则该溶液可叫做什么?又可叫做什么? [设问]若我们知道了溶液的名称,又怎样知道溶液中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
[投影]一般:固体、气体溶于液体,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时,量少的是溶质,量多的是溶剂,如果有水,水是溶剂。 [投影]练习:说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氯化钠溶液 高锰酸钾溶液 硝酸钾溶液 碘酒 氯化氢的水溶液(俗称盐酸)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
[设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那么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其它物质能不能作为溶剂?溶质只能是固体吗?下面请大家完成探究学案(附后)中探究活动二,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学生活动]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将现象记录下来,思考学案中的问题。 [提问]实验(1)和(2)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水中并不能溶解所有物质 [提问]实验(3)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除了水其它物质也作为溶剂
[提问]实验(5)滴加乙醇,振荡,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溶质不只是固体,液体也可作为溶质
[讲解]通过上述实验,我们知道,水中并不能溶解所有物质,除了水其它物质也作为溶剂;例如,汽油、酒精等物质也可以做溶剂,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 [讲解]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大家仔细观看P27的三幅图片,联想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大家相互讨论谈谈溶液的用途。 学生讨论,
[板书]3、溶液的用途 [小结]见[投影] 3、溶液的用途
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速率较快
对动植物生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养料的吸收;O2和CO2在血液中的循环。 ③医疗上用的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 [过渡]生活中,如果我们的衣服上不小心沾上了油污,如何把油污除去,请大家相互讨论下。 [提问]如何把油污除去?
[学生讨论回答]用汽油或洗涤剂 [讲解]下面请大家完成探究学案(附后)中探究活动三,探究洗涤剂和汽油去除油污的原理。 [学生实验,并思考]
[提问]实验(1)所得的混合物是否稳定、均一?是不是溶液? [回答]不稳定、不均一,不是溶液
[讲解]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 [投影]二、乳浊液
定义: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板书] 二、乳浊液 特征:不稳定、不均一 [提问] 实验(3)说明了洗涤剂具有什么功能?
(请大家结合实验,阅读课本第30页第一段,回答问题)
11
阅读课本,回答。比较区别并思考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学生实验,并思考。
[提问]洗涤剂和汽油除去油污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提问]溶质溶解时常伴随着温度的改变,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温度发生了改变?请大家讨论。 [讲解]下面请大家完成探究学案(附后)中探究活动三,探究溶质溶解时温度的改变。 [板书]三、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提问]加入氢氧化钠固体的试管外壁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 [提问]加入硝酸铵固体的试管外壁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 [提问]加入氯化钠固体的试管外壁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 学生回答
[提问]溶质溶解过程中,什么情况下表现为放热或吸热?什么情况下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或降低?(请大家结合实验,阅读课本第31页第一段,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问题 [小结]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就是溶液。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溶液有广泛的用途。 溶质在溶解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巩固练习】 随堂练习
1、将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食用油 B.酒精 C.食盐 D.酒精 2、下列关于溶液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溶液都是澄清、透明、无色的
B.当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里分离出来 C.一种溶液中各部分的浓稀和性质都是一样的 D.溶液是均一、稳定的纯净物
3、某同学喝一杯糖开水,第一口与第二口“甜度”相同,这说明溶液是( ) A.混合物 B.澄精的 C.均一的 D.稳定的
4、某一杯食盐水,若上部的密度为a克/厘米3,则下部的密度是( )
A.大于a克/厘米3 B.等于a克/厘米3 C.小于a克/厘米3 D.无法判断 6、溶液一定符合下列条件中的 ( ) A.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形成 B.溶质一定是固体 C.溶质一定被分散成单个分子或离子
D.溶质被分散成许多分子集合成的小颗粒或小液滴
E.溶液均一、稳定 F.溶液无色 【作业】P33,课后习题,阅读资料,做家庭小实验, 反思:
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2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激趣设境,问题导入 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 (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13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 陌生物质,引发探究
KNO3为实验室里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如法炮制,小组探究。全班展示,投影结论。 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话锋一转,激发探究
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KNO3固体。
再设疑问,趣味探究,此温下再加5 g KNO3,能否再溶? 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3固体,即全溶。 回归原温,静观其变。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温度”飞入片中)。一定温度下,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理解,形成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分析归纳,课件演示 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 深化探究,激活思维
室温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溶液达到饱和,升高温度,杯底KNO3固体继续溶解,且又溶解了5 g KNO3;冷却到室温,20 mL水溶解KNO3的质量不超过10 g,此时多余的KNO3会怎样?
(观察杯中K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感悟,请生上台投影KNO3晶体) 探究发现,联想顿悟
观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迹。
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
联想: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
学以致用,趣味延伸
练习:教材P40,习题1、5、6。 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矾晶体(P40)。 反思:
课题2 溶解度(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4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实验准备: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议论纷纷)
教师:你可能暂时还不知道为什么。
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你就会从中找到答案。 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20 mL,其中溶解NaCl与KNO3的质量是否相同?学生甲:不相同。乙:不加热时,二者相近丙:加热后,等量水中溶解的KNO3要多。 教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如何来定量地描述KNO3与NaCl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呢? 学生:溶解度。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什么叫溶解度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大声朗读)(教师板书)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教师:在教材P36,表9-1,给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大家查一查20 ℃时NaCl的溶解度。 学生甲:(很快找出答案)36.0。乙:不对,应该是36.0 g,溶解度有单位,单位是g。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表扬乙,肯定甲)乙同学回答得很准确,溶解度有单位。“在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 学生:(踊跃发言)
甲:在20 ℃时,36.0 gNaCl在100 g水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乙:在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 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
①指明一定温度;②溶剂为100 g;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及时小结,纠正偏差)。
学习了溶解度的概念,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相信你会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巩固练习(投影)。查表9-1,完成下列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后,请学生代表说出答案,简单点评)通过习题,及时巩固新知。 教师: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易溶”“微溶”“难溶”等一些概念,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通过阅读P36“资料”寻找答案。 我们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同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关系可以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活动与探究:学习绘制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方法教师简单介绍方法,学生结合表9-1分组绘制NaCl、KCl、KNO3的溶解度曲线,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展示交流,分享快乐,结合学生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及教材中图9-12,分组讨论、交流。 (投影)①你所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何特点,为什么?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下册全册教案 - 图文(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