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一、解释名词概念练习
1.组织 2.器官: 3.系统: 4.分辨率:
二、问答练习
1.简述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的发展阶段。
2. 简述石蜡切片法的制作过程。
3. 列表说明解剖学的分科
三、课外操作实践
1. 结合自身演练人体解剖学姿势、方位、轴和面等术语。
绪论练习与实践参考答案
一、解释名词概念练习参考答案
1.由许多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密切联系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所组成的基本结构称组织。 2.由几种不同的组织结合在一起,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称器官。
3.许多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密切联系的器官结合在一起,共同执行某种特定的生理活 动即构成系统。
4. 是指能够区分两个质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二、问答练习参考答案
1.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的历史发展阶段:
(1)肉眼观察研究阶段:公元前5世纪-1665年,主要用肉眼直接进行解剖观察。 (2)光镜观察研究阶段: 1665年-1932年,在此期间,在肉眼观察研究的同时,发展到
1
用光镜观察研究阶段。
(3)电镜观察研究阶段:1932年到现在,在肉眼、光镜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发展到用电镜观察研究的阶段。
(4)分子水平研究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发展到了分子水平研究阶段。 2.取材→固定→冲洗→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贴片→烤片→脱蜡→染色→ 水洗→脱水→透明→封片。
3.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属于自然科学的一门分科,其分科情况如下(供参考): 兽体解剖学 解剖学 非生物科学 形态学 人体解剖学 自然科学 动物学 生理学 发生学 生物科学 植物学 生态学等 微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 通俗解剖学 美术解剖学 非医用解剖学 运动解剖学 比较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 组织学(细胞学、一般组织学、器官组织学) 局部解剖学或称实用解剖学 系统解剖学或称记载解剖学 医用解剖学 X线解剖学 年龄解剖学 发育解剖学 机能解剖学
第二章 运动系统
一、解释名词概念练习
1.骨松质:
2.骨连结:
3.椎间盘: 4.胸廓:
2
5.胸骨角: 6.骨盆:
7.肌的起点和止点:
8.深筋膜:
9.滑膜囊:
二、问答练习
1.从骨的理化特性来解释儿童的骨容易弯曲变形,而老年人要预防骨折的道理:
2.骨松质的结构是如何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3.骨膜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有何生理意义?
4.关节的结构包括哪几部分?
5.从进化的角度,谈谈人类的胸廓与动物有何区别?
6.脑颅骨中哪一骨块和其它的脑颅骨均有联系,请说明它与这些骨块的联系情况。
7.现代人的颅骨与大猩猩的有什么区别?
8.新生儿的颅有何特征?
9.肋间内肌和肋间外肌的起、止点与功能各是什么?
三、课外操作实践
1.结合自身活体触摸主要的骨性标志。 2.结合自身活体显示主要浅表肌的功能。
3.结合自身演示人体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运动。
3
运动系统练习与实践参考答案 一、解释名词概念练习参考答案
1.是由许多交织成网的杆状或片状的骨小梁构成,其结构疏松,呈蜂窝状。骨松质 2.是骨与骨间的连结装置,根据它的构造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纤维连结和滑膜关节连结两种形式。骨连接
3.是相邻二椎体间的纤维软骨板,其周围是纤维环,中间为髓核。椎间盘的厚度自上而下逐渐增加,起弹性垫的作用,也可增加脊柱运动的幅度。椎间盘
4.由12块胸椎、12对肋、1块胸骨和它们之间的骨连结共同围成,有保护胸腔脏器和一部分腹腔脏器的作用,并参与呼吸运动。胸廓
5.在胸骨柄与体相接处,形成一个向前突出的角度,称胸骨角胸骨角。
6.是由骶骨、尾骨及左右髋骨及其间的骨连结构成的一个完整骨环,具有保护盆腔内的脏器和传递重力的作用。骨盆
7.肌在运动中比较固定的一端为起点,活动较大的一端称止点,但起、止点是相对的,随着运动情况的变化往往可以变换。肌的起点和止点
8.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覆盖在肌的表面,并深入各肌之间,形成鞘状结构,包裹肌、肌群和神经、血管。深筋膜
9.在腱与骨面相接触的地方,常形成密闭的结缔组织小囊,其内有滑液,可减少它们之间的摩擦。滑膜囊
二、问答练习参考答案
1.骨具有很大的硬度和一定的弹性,此物理特性主要取决于骨的化学成分。成人骨中的有机物约占1/3,无机物约占2/3,有机物主要是胶原纤维,使骨具有韧性和弹性。骨盐沉积在胶原纤维的周围,提供了骨的硬度。幼年时,骨组织中的有机物较多,故弹性大而硬度小,容易变形;老年人的骨中,含无机物较多,故容易发生骨折。
2.骨松质由许多交织成的杆状或片状的骨小梁构成,骨小梁排列的方向与各骨所承受的压力以及张力的方向一致,使压力和张力均等地分布于全骨,以使用最少的材料达到最大的坚固性。
3.除关节面外,骨的内外表面均覆有骨内膜和骨外膜。幼年时,骨外膜内层和骨内膜的细胞功能活跃,能分化为成骨细胞,参与骨的形成,使骨长粗,成年后,转为静止状态,但终生保持分化能力。骨膜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有何生理意义?
4.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关节面是相邻两骨的接触面。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附于关节面周缘的骨面上,包围整个关节。关节腔是关节囊围成的腔,里面含少量滑液,有润滑和营养关节软骨的作用。此外,关节的辅助结构包括:韧带、关节盘和关节唇。关节的结构包括哪几部分?
5.随着人体的直立和从事生产劳动,内脏的重力转向腹部和盆部,为适应上肢的灵活运动,肩胛骨也移到背侧,胸廓不断向两侧发展,于是人类出现了横径大于矢状径,上窄下宽
4
近似圆锥形的胸廓。从进化的角度,谈谈人类的胸廓与动物有何区别?
6.脑颅骨的蝶骨与所有脑颅骨有联系,蝶骨位颅底中部,前方是筛骨、额骨,蝶骨体后方与枕骨联系,在颞窝处蝶骨大翼与颞骨、顶骨联系。脑颅骨中哪一骨块和其它的脑颅骨均有联系,请说明它与这些骨块的联系情况
7.首先,人的脑颅大大发展,前额隆起,顶骨高耸,颅窝增大。同时,颅骨逐渐变薄,变轻,眉嵴微弱。颅高架于脊柱之上,枕骨大孔由斜向后下转为朝向直下。其次,人的面颅退居较小的比例,上颌骨和下颌骨明显后退,颏突出,出现了“下巴”。现代人的颅骨与大猩猩的有什么区别?
8.新生儿颅的高度与身体其他部分相比,约占身高的1/4,而成人颅则占1/7。新生儿脑颅大于面颅,其比例约为8:1。新生儿颅的额结节和顶结节较明显,颅顶呈五角形,最宽径位于两顶结节之间。眶间距离较大,犁状孔小,上、下颌骨不发达,没有牙和牙槽,鼻旁窦尚未发育,故口、鼻显得很小。新生儿有许多颅骨尚未发育完全,骨与骨之间的缝隙很大,并为结缔组织所充填,称囟。新生儿有前囟、后囟、前外侧囟和后外侧囟。新生儿的颅有何特征?
9.肋间外肌起自肋骨下缘,肌纤维斜向前下方,止于下一肋骨的上缘,收缩时,向上提肋,扩大胸廓,以助吸气。肋间内肌位于肋间外肌的深面,肌纤维的方向与肋间外肌相反,收缩时,使肋下降,缩小胸廓,以助吸气。肋间内肌和肋间外肌的起、止点与功能各是什么?
三、课外操作实践参考答案
1.上肢的骨性标志有:锁骨、肩峰(肩部位置最高的骨性标志)、肱骨大结节(肩部最外侧的骨性标志)等;下肢的骨性标志有:髂嵴(位于腰部与臀部的交界处)、髌骨、胫骨前缘、内髁和外髁等;胸部的骨性标志有:颈静脉切迹、胸骨角、剑突、肋间隙等。
2.主要显示颈部浅表肌:胸锁乳突肌单侧收缩和双侧收缩的功能;背部浅表肌:斜方肌、背阔肌的功能;胸部浅表肌:胸大肌的功能;上肢浅表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功能;下肢浅表肌:缝匠肌、股四头肌和腓肠肌的功能。
3.可以用手指、上肢、下肢来分别显示屈、伸,该运动发生于矢状面内,两骨接近或角度减小为屈,反之为伸;在冠状面内,骨向正中线摆动为收,反之为展;骨的前面转向内侧为内旋,反之为外旋,在前臂,相应地称之为旋前和旋后。
第三章
循环系统
一、解释名词练习
1.微循环: 2.小循环: 3.大循环: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1、绪论、基本组织 - 组织学与解剖学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