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北京四合院
? ? ? ? ? ? ? ? ? ?
三进四合院平面布局结构: (1)前院
大门、照壁、倒座、塾、 (2)内院
垂花门、正房、厢房、耳房、抄手廊 (3)后院 后罩房、(后门)、井
大门是反映主人身份地位高低的一个象征: 广亮大门形式是广为一间的房屋,门安放在房屋正脊的下方。
其余的大门是用门扇安在大门里的前后不同位置来区分不同的等级。门扇越靠外的等级越低,分别称为金柱大门、蛮子门和如意门。
? ? ?
? (四)河南窑洞住宅
? 河南的窑洞住宅分为三种形式(1)靠崖窑(2)地坑窑(3)锢窑 ? (1)靠崖窑
? 垂直崖面上开凿的土窑。这种窑只能平列,不能围聚成院。当需要多室时,则向深处
发展,中间留隔墙,深可达20米;或向两侧发展,于崖面开窗而部设门。为增加辅助面积,还可以在土壁上挖成各种形状的壁龛。靠近窑口门窗处,空气阳光较为充足,安排炕,灶和日常生活起居。深处用做储藏。靠崖窑之前加地面建筑(厢房。门等)形成院子,更便于农村生活,因此最为普遍。靠崖窑除横向发展,也有上下发展成为层叠者,称为“天窑”。靠崖窑为保护土层不坍塌,经常用砖面保护,防水冲刷;窑内顶壁也有用砖镶面的。
? (2)地坑窑(天井式)
? 没有垂直崖面可以利用时,就在土层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挖窑洞。深坑方形,
面积相当于庭院,或称为天井院或地坑院。
? 进入地坑院的方式是由地面辟斜道下降。为了减少土方量,不完全除去阶道上的土,
而是到一定的深度后成为隧道的形式进入天井。为了使入口不至于距离地坑太远,坡道经常作成折角而贴近地坑院。
? 院内排水:如果附近有地势更低的冲沟可以利用,就挖掘地沟到排水沟;如果没有,就
在院子里挖渗井排水。井一般深10米,直径0.5米。 ? 地坑院还可以成组,用隧道连接。
? (五)云南一颗印住宅
? 云南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气候温暖但多风,所以墙体厚(夯土或土坯),瓦重(筒板
瓦,一如北方住宅)。住宅地盘方正,外观也方正,当地称“一颗印”,是云南地区最为普遍的住宅形式。
? “一颗印”最常见的形式是“三间四耳”,即正房三间,耳房(厢房)东西各两间。稍大一
点的则有“三间六耳、明三暗五(正房三间加暗室两间)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和祥部演变
? ? ? ? ? ? ? ? ? ? ? ? ?
一、台基 二、踏道
1、阶级形踏步;
至少在新石器时代的半穴居建筑中已经使用,多由原生土中直接挖掘而成; 后来使用了夯土,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建筑遗址中使用土坯; 在踏垛两边放置垂带石的踏道,最早见于东汉的画像砖;
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垛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和园林。它的形式比较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有的用天然石块作成不规则的形状。 2、坡道;
慢道(礓碴)——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
辇道(御路)——坡度平缓,用于行车的坡道,常与踏垛组合在一起;后来在辇道上雕刻云龙水浪,其实用功能被装饰化所替代。 三、栏杆(勾阑)
在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的聚落遗址仲,就已经发现有木构的直棂栏杆;
在汉代的画像石和陶屋明器中,栏杆的形象更为丰富,栏杆的望柱、寻杖、阑版都已具备,而且望柱头也有了装饰。阑版的纹样也有直棂,卧棂、斜格、套环等;
? 须弥座图案
中国古代建筑史——坛庙
? 一、祭祀自然神的坛庙建筑 ? 先农——先农神又叫“田祖”,汉以后通称先农。是我国古史传说中最先教民耕种的神者,
代表人物是炎帝神农氏; ? 四海:
东海(山东莱阳)
北海(山海关)望祭,无庙 南海(广东番禺)
西海(山西永济)望祭,无庙 ? 四渎:
江渎——长江(四川成都) 河渎——黄河(山西永济) 淮渎——淮河(河南唐县) 济渎——济水(河南济源) ? 五镇
东镇沂山(山东临朐) 西镇吴山(陕西宝鸡) 南镇会稽山(浙江绍兴) 北镇医巫闾山(辽宁北宁) 中镇霍山(山西霍州)
? 天地、日月、社稷、先农由皇帝亲自祭祀,其余的由皇帝遣官祭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祭天
所有祭祀中等级最高,最为隆重的祭祀活动; “受命于天” “君权神受”;
祭祀采取郊祭、露祭、坛祭形式 坛:
中国古代建筑中很重要的一种形式。除了供祭祀之用以外,还是很多重大仪式庆典进行的地方,例如盟誓、誓师、拜将、封禅等等。“坛”具有舞台的性质,很适合举行隆重的大场面集会,而且在技术上,筑坛比建造一座大礼堂容易的多。而且在古代,在坛上进行那些重大仪式似乎还有取得天地为证的意思。
坛这种建筑类型发展的最高潮出现在明清北京的天坛建筑群。 天坛建筑群
天坛是明永乐18年(1420年)与紫禁城同时完成的,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求丰年的场所。现在的规模是明嘉靖9年(1530年)形成的,除了祈年门和皇乾殿为明代遗物之外,大部分建筑经过18世纪的重修与改建,其中主要的建筑——祈年殿是在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被雷火击中焚毁后按照原来形制于次年(1890)重建的。
天坛的正门在西侧。在位于两道坛墙之间的主路南侧,是神乐署和牺牲所,负责演习礼乐以及饲养祭祀用牲畜。
在内坛墙入口南侧,有一组供皇帝斋戒用的斋宫,斋宫作为皇帝在天坛斋宿的住所,以其森严的警卫戒备和浓厚的肃静氛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天坛的南北主轴线位于坛院的偏东位置,轴线上最南端为祭天用的圜丘。
嘉靖9年(1530年)初建(之前由于实行天地合祭制度,在现天坛东北建天地坛,上有天地合祭的大祀殿,即现在祈年殿的前身)
圜丘的设计极具象征性,它以圆象天,以方象地,以“阳数”象征“天数”,以九象征“极阳数”。
在圜丘以北是一组小型的圆形建筑——皇穹宇。单檐攒尖,内供“昊天上帝”的牌位。皇穹宇以及神厨,宰牲亭,神库等构成了圜丘的配套建筑。 在轴线的最北侧为天坛另外一个主要建筑——祈年殿。祈年殿的前身是明永乐年间天坛的太祀殿,原来是天地合祭的场所。嘉靖9年改天地分祭之后,太祀殿被拆除,于嘉靖24年(1545年)在原址建成三重檐攒尖顶圆殿,称为大享殿,作为祈雨、祈丰年的场所;大享殿的三重檐原来分别是青色、黄色,绿色,象征天、地、万物。
乾隆16年(1751年)改名为祈年殿,并将三重檐一律改成青色,取得了统一庄重的色调。
天坛的总体布局蕴涵着中国古代规划设计大型建筑组群的杰出意匠:
(1)以超大规模的占地,突出天坛环境的恢弘壮阔;以大片满铺的茂密翠柏,渲染天坛坛区的肃穆宁静;
(2)以圜丘、祈年殿两组有限的建筑体量,通过丹陛桥的连接,组成超长的主轴线,控制住超大的坛区空间;
(3)以高高突起的圜丘、祈年殿和丹陛桥,提升人的视点,拓展人的看天视野,显示出天穹的分外开阔,造就天的崇高、旷达、神圣的境界;
(4)通过一系列数的象征,方位的象征、色彩的象征和“天方地圆”之类的图形象征,充分显现天的意识;
(5)特意把皇帝居住的斋宫置于主轴线旁边的侧位,置于坐西朝东的偏方位,以皇帝低于昊天上帝的建筑规则,强调出“天子”与“天”的亲缘关系。 (二)祭社稷
? 祭土地之神。社是五土(东西南北中)之神,稷是五谷(稷即小米;黍即黄米;稻;麦;
菽即豆)之神,古代以农立国,社稷象征国土和政权。所以不仅京师有社稷坛,诸侯王国和府县也有社稷坛,只是规格小于京师。 ? 北京社稷坛建于明永乐19年(1421年),按照“左祖右社”的礼制,设于故宫前方御道
西侧。
? 社属阴,所以北京社稷坛内建筑采取坐南朝北的格局。 ? 二、祭祀祖先的坛庙建筑
? 无论是帝王的祖庙还是庶民的祠堂都是提供实行宗法统治的场所,从祖庙到祠堂都是宗
法制度的物质象征。 ? 庙有两种形制:
? (1)分别建立7所或9所建筑,每所供奉一位祖先——每庙一主;
? (2)在一坐建筑中设7室或9室,每室供奉一位祖先。当神主超过7或9时,按照功
德大小和亲疏远近决定去留,殿内只留7或9位神主,其余的迁到殿东西夹室供奉。(另:远庙,祧tiao庙)——一庙多室,每室一主 ? (二)民间宗祠建筑
? 按照《礼记》的规定:帝王、诸侯、大夫、王各设有不同数目的宗庙进行祭祀活动,而
庶人不允许设专门的庙,只能在家里祭祖。直到明朝,宗法制度进一步强化,朝廷才允许庶民建宗祠,从此以后,老百姓有了专门祭祖的地方,称为祠堂。到了清代,祠堂大量出现,分布在各地。
(1)祭祀祖先(2)宗族议事,审断犯事族人(3)举行娱乐庆典活动 (4)族人进行各种礼仪的场所(5)宗教活动 (三)祭祀先贤的祠庙建筑
孔子庙、诸葛武侯祠、关帝庙等
宋“材分制”
《营造法式》建立的模数制称为“材分制”。
它以斗拱中拱的截面——“材”作为模数的基本单位。 “材”进一步细分为“分”,“分”是材高的1/15,材宽的1/10。 从“材”、“分”再派生出“契”和“足材”,“契”高6分,宽4分,1材加1契,共高21分,称为“足材”。。 建筑的开间、进深、层高和木构架中一系列构件的尺度,根据不同的等第,都规定为若干材、契、分。
如柱子直径,殿阁用2材2契至3材,厅堂用2材1契;华拱长度用72分等等。 《法式》规定“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一等材高9寸,宽6寸;八等材高4.5寸,宽3寸。殿阁、厅堂、亭榭等不同等次的建筑,按其不同的间数,相应采用不同的材等。 这样,设计房屋只要选定建筑的等次及其开间数,就选定了用哪等材,就可以确定整个建筑的长、宽、高和全部大木构件的具体尺寸。
材分制最晚在初唐已经应用,在《营造法式》中以文字形式定成规范的制度。
清“斗口制”
清《工程做法》确定以“斗口”作为建筑的基本模数单位。
作为标准模数的斗口,指的是平身科斗拱中,大斗迎面方向安装翘的那个斗口的宽度。 斗口分11等,一等斗口宽为营造尺6寸,二等斗口宽5.5寸,各等斗口宽依次递减0.5寸,至十一等斗口宽为1寸。
由单向值的斗口派生出具有双向值断面的单材和足材。清代单材的宽高比为1:1.4,足材的宽高比为1:2,由此形成与11等斗口相对应的11等单材和足材。
有了标准的斗口单位,凡是带有斗拱的建筑,所有尺寸全部规定为若干斗口,或在斗口的基数上,辅以尺寸的增减作为调节。如檐柱直径为6斗口,金柱直径为6斗口+2寸;小额枋高4斗口,宽4斗口-2寸。由此建立起一整套定型体系。只要选定斗口的等第,就能确定整套木构的尺寸。
清制的11等斗口在实施中,一至三等材未见用过;城阙角楼建筑最大用到四、五等材;平地殿屋最大不过七、八等材;太和殿斗口宽3寸,就是七等材;一般房屋多为八、九等材;垂花门和亭类小建筑用十等材居多;十一等材在房屋中少见。 小木作一律不以斗口计量,而以檐柱直径定分。 不带斗拱的建筑也以檐柱直径定分。
? ? ? ? ? ? ?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古代建筑史 - 图文(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