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古代建筑史 - 图文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4-15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中国古代建筑史

? 《弗莱切尔建筑史》

? 1896年第一版,并未涉及西方以外的建筑文化,仅仅将正统的西方建筑文化为主线,

以“历史性风格”为主题,从埃及、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等一一论述。

? 1901年出版第四版,由小弗莱切尔编写,将当时已经成为热点的印度、中国、日本、

中美洲等非欧洲建筑文化列入,定义为“非历史性风格”。

? 著名的“建筑之树”正是首次出现在这一版当中,一直持续到第16版。 ? 1961年,由考丁雷教授编写了第17版。

? 在体例上虽然仍然保留原来的两大部分,但是以“东方建筑”(Architecture in the East)

替代了“非历史性风格”(The Non Historical Styles),以“古代建筑和西方的继承和发展”(Ancient Architecture and the Western Succession)替代了“历史性风格”(Historical Style)。考定雷教授明确的指出:“以往版本第二部分的总题目(非历史性风格”是不合适的;东方的建筑应该和西方的建筑同样历史性的。” ? “建筑之树”被取消。

? 随后1975年的第十八版和1987年的第十九版,都在体例上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取消了

东、西两大部分的布局,以全球性的眼光,将各个建筑文化体系按时间分为章节来论述。 ? 并请各个国家的有关专家撰写相应的章节,如中国清华大学的郭黛姮教授和同济大学的

吴光祖教授。

? 1996年又出版了庆祝该书一百周年的第二十版,在第十九版的体例基础上更进一步的

扩充了内容。

? 从《弗莱切尔建筑史》的再版变更,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的建筑历史学家对非西方的建筑

文化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从无知和偏见到客观和全面。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研究历程

? 第一阶段:

? 梁思成、刘敦桢、朱启衿等

? 历史使命感+民族自尊感,“中国人研究中国的建筑”、“中国的建筑教学不能只用外国

的教材”,深厚的国学根基+西方的科学方法,深入实地调查研究,从史料的收集、艺匠的寻访到制度的探索、“天书”的破译等。基本建立了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头绪和体系(通史)。 ? 主要成果:

《营造学社汇刊》、《梁思成文集》、《江南园林志》 童寯、《营造法源》 姚承祖、《中国民居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中国建筑类型和结构》 刘致平、《中国伊斯兰教建筑》 刘致平、《工程做法注释》 王璞子

? 第二阶段:

? 继承成果,并向纵深发展,由“通史”的研究转向专题研究,建国之前就已经开始,建国

之后更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在文革之后得以继续发展,广为开拓。 ? 专史研究——技术史、断代史、城市史

? 类型研究——住宅、园林、宗教建筑、民族建筑、书院、长城等 ? 专题方面——文物保护、防灾、风水、匠师等 ? 近代史研究

? 主要成果:

《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应县木塔》 陈明达 、《 江南园林论》 杨鸿勋 、《 中国古代建筑史》 (五卷本) 、《 建筑考古学论文集》 杨鸿勋

? 第三阶段:——史论结合,甚至以论为主 ? 除了继续对前阶段进行展拓之外,在已有的基础上展开对建筑理论的探讨,努力将对中

国建筑的研究进一步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 主要成果:

罗小未对“ 中国建筑空间观念” 的探讨; 《 理性与浪漫的交织》 王世红 、《 中国建筑美学》 候幼彬 《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探源》 王鲁民 、《 中国建筑艺术史》 萧默 、《 华夏意匠》 李允鉌

? 中国古代建筑一直没有得到国人充分研究的原因:

? 客观原因: “建筑遗存的稀少” “建筑史籍的缺乏” ? 主观原因:

“道器相分” ; “自我的虚无主义”

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误区:

? ? ? ?

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将重点放在装饰图案的收集上; 复古主义的思想导致将重点放在大木制作的原理上; 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将重点放在古代建筑的形式上;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将重点全部放在正式建筑上。

木结构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主流的原因:

? ? ? ? ?

(1)自然气候说; (2)宗教观念说; (3)经济合理说; (4)垫灰恶劣说; (5)社会制度说;

稳定性——中国古代文化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稳定性和多元性

? ? ? ? ?

破题 稳定性:(时间)主流——木构架体系 多元性:(空间)其他体系与木构架体系并存 建筑与文化: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个建筑体系必定是依附于特定的文化体系发生发展的!

结论——无论在单体形态上,还是在群体布局上,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如同中国古代文化一样,具有明显的稳定性(延续性)的特征。

第一节 绪论

? 实际上,对中国建筑的偏见不能都怪罪西方人,东方人自己实在没有作过足够的工作; ? 主观原因—— (1 )在历史上,中国人从来没有把建筑看成是一门独立的学问,流传

下来的史籍极少;(2 )自信心的丧失。 ? 客观原因—— 历史遗迹和遗物的稀少。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和若干基本概念

? 多样性:干阑建筑、毡包建筑、穹隆建筑、窑洞、井干建筑、木构架建筑等;

? 木构架承重建筑的优势

– (1 )取材方便:取、材

–(2)适应性强,可亭、可厅、可居、可藏 –(3)有较强的抗震能力:柔性构造

–(4)施工速度快:模数制、定型化,施工面广 –(5)便于拆迁,修缮:榫卯结构

? 中国木构建筑的基本结构类型

–抬梁式 –穿斗式

抬梁式木构架——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支梁,梁的两端并承檩;如是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 可以获得较大的室内空间,但耗材多。

穿斗式木构架——由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用料较小,整体性强,山面抗风性能好,室内空间不开阔。 抬梁式木构架室内柱子少,空间开阔;但整体性不好,抗风能力差。穿斗木构架室内柱子多,空间拥挤,但是整体性强,抗风能力强。

中国木构建筑的重要构件——斗拱

? 斗拱的作用:悬臂梁结构,承托出檐

? 斗拱的变化趋势 :唐宋——明清,由大变小,由雄壮而纤巧,分布由疏郎而繁密,由

结构而装饰

? 命名:铺作、斗拱或斗科、牌科(江南叫法)

? 分类:依据所处位置的不同分为柱头科(柱头铺作)、平身科(柱间铺作)和角科(转

角铺作)。

斗拱的主要构件:拱、斗、昂

? 简明: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而“间”由两榀房架构成,因此建筑物

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都十分简洁明确,人们只需要观察柱网布置,就可以大体知道建筑室内空间及其上部结构的基本情况。这为设计和施工带来很大的方便。 ? 真实:

? 对建筑结构的真实性显示

? 除了特别重要的建筑在室内设置天花板之外,一般的建筑都无保留的将所有的梁架全部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古代建筑史 - 图文在线全文阅读。

中国古代建筑史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59678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