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古代建筑史 - 图文(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4-15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瘦、皱、露、透

? 以小尺度而创造峰、峦、岭、洞、谷、悬岩、峭壁等形象的写照,(不同的空间性格!)

且可看、可游、可居。

? 园林假山都是真山的抽象,能在很小的地段内展现咫尺山林的即面,幻化千岩万壑的

气势。

? 选择整块的天然石材陈设在室外作为观赏对象的,这种做法叫做“置石”。

? 用做置石的单块石材不仅具有优美奇特的造型,而且能够引起人们对大山高峰的联想,

即所谓“一拳则太华千寻”,所以又称为“峰石”。 ? (2)理水

? 山与水的关系密切,山嵌水抱一向被认为是最佳的成景态势,也符合阴阳和合的哲学观

点,因此,在中国古典园林当中有山一般必定有水。

? 园林开凿的各种水体都是自然界的河、湖、溪、涧、泉、瀑等的艺术概括。人工理水必

须作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哪怕再小的水面也要曲折有致,并利用山石点缀玑岸,有的还作出水口显示源流脉脉。稍大一些的水面必定堆筑岛、堤,架设桥梁。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写仿天然水景的全貌,即“一勺则江湖万里”。 ? (3)植物配置

? 园林中的植物绝对的以树木为主,因为翕然树木最能让人联想到大自然丰富繁茂的生

态,这一点与西方的花卉园不同。

? 栽植树木不讲求成行成列,但是也不是随意参差。往往三株两株,虬枝古干而给人以葱

郁之感,运用少数树木的艺术概括而表现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

? 此外,观赏树木和花卉还按照其形、色、香而“拟人化”,赋予不同的性格和品德,在园

林造景中尽量显示其象意义。

? 英国园林与中国园林同为自然风景式园林,二者都以大自然作为创作的本源。但是前者

是理性的、客观的写实,侧重于再现大自然的具体实感;后者为感性的、主观的写意,侧重于表现主体对物象的审美感受和因之而引起的审美感情。

? 总之,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主旨,目的在于求的一个概括、精练、典型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

?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 法国的规整式 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之一,按照古典建筑的原则进行园林的

规划,以建筑轴线控制园林全局。

? 建于法国绝对君权时期的凡尔塞宫园林是这种园林规划的登峰造极之作 ? 英国风景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另外一个主流,形态比法国规整园林自由,建筑物与其

他的造园要素往往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

? 但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园林形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建筑美与自然美对立起来,

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建筑退避三舍。

? 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无论多少,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植物这三个

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中。彼此协调,互相补充,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国古代建筑史——宗教建筑

一、 概说

?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5-6世纪的古印度,在东汉初年或西汉后期就传入中国,得到广大人

民的信奉,也得到统治者的扶持。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明帝时建于洛阳的白马寺(公元67年)。

? 当时的寺院布局仍然按照印度和西域样式,即以佛塔为中心的方形庭院平面,佛塔是

早期佛教与早期佛教寺庙的建筑主体,也是主要的崇拜对象。

? 佛教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得到极大的发展,北魏洛阳的永宁寺,是由皇室兴建的

极负盛名的大刹。此寺的主体部分由塔、殿和廊院组成,并采取了中轴对称的布局。核心是一座位于3层台基上的9层方塔,塔北建佛殿,

? 由此可知:此时寺院的主体布局仍然采用塔院,虽然采用了“前塔后殿”的布置方式,但

是依旧突出的是佛塔这一主题。

? 同时盛行的(北魏开始)还有另外一种寺院平面布局,即所谓的“舍宅为寺”。在这种舍

宅为寺的平面布局当中,是以佛殿为主的,为了利用原有房舍,经常“以前厅为佛殿,以后堂为讲堂”,如北魏洛阳的建中寺。

? 隋唐、五代至宋,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另外一个时期。隋唐时期佛寺的主体部分,仍然采

用对称式布局,即沿中轴线排列山门,莲池,平台,佛阁,配殿以及大殿等。其中佛殿已经逐渐成为全寺的中心,而佛塔则退居到后面或一侧,自成另区塔院;或建双塔,矗立在大殿或寺门前;较大的寺院除了中央的一组主要建筑外,又依供奉内容或用途的不同划分成若干庭院,各有命名。

? 明清时期的寺庙更加规整化,大多依中轴线对称布置建筑,如山门,钟鼓楼,天王殿,

大雄宝殿,配殿,藏经楼等,塔已经很少。转轮藏,罗汉堂,戒坛以及经幢等依然兴建,但数量也不多。方丈,僧舍,斋堂,厨房等布置于寺庙一侧。从佛寺的总平面来看,似乎已经走向停滞。 第二节 佛寺

? (一)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 建于唐大中年间(公元857年),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古代建筑单体。

? (二)河北正定隆兴寺

? 始建于隋,原名龙藏寺,到宋代时才改名为隆兴寺,总平面布局基本保留宋代佛寺的格

局;

? 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照壁、石桥、山门、钟鼓楼、大觉六师殿、摩尼殿、戒坛、韦陀

殿、转轮藏殿、慈氏阁、碑亭、佛香阁、弥陀殿

? 摩尼殿建于北宋1052年,面阔7间,进深7间,重檐歇山顶,四面正中出抱厦。(在

主建筑物一侧突出一间或三间)

? 佛香阁高33米,内有24 米高千手千眼观音塑像 ? (三)天津蓟县独乐寺

? 始建于唐,后经过辽统和二年(985年)重建,现存辽代建筑尚有山门和观音阁两处。 ? 观音阁,面阔5间,进深4间,建于辽统和2年(985年)。外观两层,有腰檐、平座。 ? (四)河北承德外八庙

?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附近的八座寺庙,最大的是其中的普陀宗乘寺和须弥福寿寺。

? 清朝统治者修建外八庙的目的在于笼络蒙、藏民族的上层分子,因此外八庙的设计 大

多吸收了蒙藏民族的建筑形式。 ? 普陀宗乘寺

? (一)楼阁式塔

? 出现最早,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是我国佛塔的主流; ? 可以登临;

? 楼阁式塔的变化:平面,结构,材料

? 平面:唐代以前都是方形,五代起八角形渐多,六角形为数较少; ? 结构:单层塔壁到双层塔壁;

? 材料:木构——砖木混合——纯砖石。 实例1:山西应县佛光寺释伽塔(应县木塔) ? 时间:辽清宁二年(1056年)

? 国内现存唯一的最古老和最完整的木塔。 实例2: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 ? 时间:五代959年 ? 平面八角形; ? (二)密檐塔

? 密檐塔的底层较高,上施密檐5~15层(一般7~13层,用单数),大多不供登临。有的

虽然可以登临,但是由于檐密窗小,又不能外出,所以观览效果不如楼阁式塔。建筑材料大多使用砖石。

? 实例1: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 ? 时间:北魏正光四年(523年)

?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密檐式砖塔,平面为? ? ? ? ?

12边形,也是我国所有古塔中的孤例。

(三)单层塔

大多用于墓塔,或者在其中供奉佛像。 实例: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时间:隋代大业7年(611年) 平面方形,每面宽7。38米,中央各开一圆拱门。塔室中有方形塔心柱,四面雕刻佛像。塔檐挑出叠涩5层,然后上收城四角攒尖,最上置山花蕉叶托相轮,全高13米。 ? 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

? 建于唐天宝5年(746年)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八角形平面塔。

? (四)喇嘛塔

? 多分布在西藏、内蒙一带。作为寺庙的主塔或僧人的墓塔。内地的喇嘛塔始见于元代,

明代起塔身变高变瘦。 ? 实例:北京妙应寺白塔

? 时间:元代至元年间(1271年),是尼泊尔著名设计师阿尼哥设计。 ? (五)金刚宝座塔

? 在高台上建塔5座,或为密檐,或为喇嘛塔 ? 仅见于明清两代,数量很少。

? (1)北京西直门外大正觉寺塔

? 此庙又称五塔寺,建于明初。塔建于明成化9年(公元1473年),是我国此类塔最早的

例子。

? 塔是在由须弥座和五层佛龛组成的矩形平面高台上,再建5座密檐方塔。台座南面开一

高大的拱门,由此可登级而上。台上的密檐塔中以中间的一座最高,13层;其余的较矮,11层。 ?

? (2)北京西黄寺清净化城塔

? 是金刚宝座塔的另外一种形式,由高台上的五座喇嘛塔组成。建于清朝。 第四节 经幢

? 经幢是在八角形石柱上刻经文(陀罗尼经),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始见于唐,

到宋辽时颇为发展,元以后又少见。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

? 唐代的经幢形体较粗壮,装饰也较简单。以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乾符4年(公元877年)

幢为例,全高4.90米,幢身直径约0.60米,下有须弥座(由宝装覆莲一层,刻壶门及佛像的束腰以及仰莲组成),承以刻陀罗尼经文的八角幢身,上覆饰有璎珞的宝盖,再置八角短柱,屋盖山花蕉叶,仰莲及宝珠。

? 宋代的经幢高度增加,比例较为瘦长,幢身分为几段,装饰也更加华丽。

? 以河北赵县北宋景佑5年(公元1038年)幢为例,全高15米,幢身也是八角形,但由

下往上面积递减。 第五节 石窟

? 石窟是开凿在山崖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印度。 ? 印度佛教石窟有两种形式:

? (1)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开门,三面开小龛,供僧人在龛内坐地修行; ? (2)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会拜佛。 ? 中国佛教石窟的特点为:

(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土木建筑较少; (2)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

(3)总体平面经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 (4)工程量大,耗时长;

(5)除石窟本身以外,在其雕刻、绘画艺术中,保存了大量我国早期建筑形象,是研究我国早期建筑结构、形象的重要依据。

中国古代建筑史——陵墓

? 1、侍奉意义2、祭祀意义3、荫庇意义4、显赫意义 一、商周时期

? 商周到西汉时期陵墓的地下墓室一般有两种做法: ? (1)用木枋构成箱形椁室1到数层,内置棺。 ? (2)“黄肠题凑”——短方木垒成墓,内置棺。 ? 商周时期的帝王、诸侯的陵墓已经出现斜向的墓道——“羡道”。如河南安阳后岗殷代四

出羡道大墓

? 当然,羡道并不是普遍的行为,有的陵墓仅仅深埋,高级一些的在地下墓室的正上方建

造祭祀建筑——享堂。如妇好墓。 ? 可以看出,(1)商周时期的陵墓等级高低主要在于殉葬品的多少,而不在于建筑的有无;

(2)商周时期的陵墓,无论级别高低,都还处于“墓而不坟”的阶段。这个阶段到了春

秋时期就结束了。 二、春秋战国时期

? 春秋战国时期的陵墓已经出现地面以上的封土

? 战国时,已经有人将高大的坟丘称作“陵”,显示帝王的崇高。从此以后,帝王的坟墓

就称为“陵寝”。

? 战国时期的陵寝在封土之上已经有了享堂。 ? 战国时期由于空心砖的发明与陵墓防水的需要,开始兴起砖石墓室,在后来漫长的岁月

里,经历了由大砖到小砖,由平梁板结构向拱、穹隆的转变。 三、秦朝 ? 始皇陵:

? 具有极大的地面封土,呈3 级方截锥体,夯土建造,最下一级南北长350 米,东西

345 米,现存残高46 米,是迄今最大的人工坟丘。 四、西汉

? 西汉时期帝王陵墓的地下墓室大量使用“黄肠题凑”的方式建造,东汉以后逐渐淘汰。但

是早在战国时期兴起的砖石墓室在西汉也与“黄肠题凑”同时使用,所以这是一个地下墓室木石混杂的时期。

? 地面之上的封土采用所谓“方上”,即标准的方形截锥体。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佛教的传入以及动荡的 社会使得这个时期的厚葬制度衰落,历代帝王都主张薄葬。 ? 因山为陵,地面之上不起坟。

? 但是南朝大型陵墓之前出现神道,神道两侧排列石兽,帝王用麒麟,贵族用辟邪。石

兽之后,排列墓表和碑。 六、唐朝

? 唐代重新掀起厚葬的制度,采用因山为陵或封土为陵的体制。

? 献殿建于陵园南门内,相当于庙,称上宫;在山下设下宫——寝以供食,从而形成上下

宫制度。唐陵的布置继承汉代陵门四出的格局,但是陵前的神道加长,门阙和石像生增多,是宋明神道布置的蓝本。又仿照汉制,设陵邑。 七、宋朝

? 宋代帝陵规模远不如汉、唐。受风水中 “五音姓利”的影响,陵区东南高,西北低,陵

台设在地势低的北向,一反中国传统建筑群的布局形式。北宋诸陵集中布置,是明清时期帝陵集中布置的先声。

? 各陵的布局大体是:陵台采用方锥平顶土台,四面有陵墙,门,角阙,南面为神道,神

道两侧有阙两对以及石望柱、石人石兽,相对而立。

? 陵台到神墙南门之间的空地是献殿的遗址,也称为上宫。陵的西北方向的建筑群,是皇

帝死后灵魂衣食起居的地方,称为下宫。下宫一般有正殿和影殿,供奉帝后的影象与衣物等,四时而上,事死如生。整个陵区遍植松柏。

? 北宋有8座帝陵聚集在河南省巩县洛河南岸台地上,这是中国出现集中陵区的开始。 八、明朝

? 明代帝陵有创新

? (1)地下宫殿上起圆形坟称为宝顶,且用墙垣包绕,称为宝城,宝顶南侧建方城明楼。

至此,地面陵体完成由方形向圆形人工构筑物的技术和形象上的转变。

? (2)因山为陵,陵区集中,神道深远,遍植松柏,都是传统做法。但是陵体、祭祀建

筑串联在轴线上,并且致祭区形成三进院落,更加突出了朝拜祭祀的重要性:北京明十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古代建筑史 - 图文(3)在线全文阅读。

中国古代建筑史 - 图文(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59678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