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次内容
?这首诗的前半写登高闻见,用“风急”开端,一线贯穿。一二句是局部的近景,
三四句为整体的远景,既有细致的刻划,又有粗犷的勾勒,远近俯仰,动静相衬,创造出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画面。
?后半写登高感触之情。猿鸣悲哀,飞鸟回旋,树木凋零,江水流逝,时不我待,
凡此种种,无不引起悲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全诗重心所在。最后二句再作补充,以衰病愁苦自我形象作为收束。 四、题旨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登临诗。诗人描绘了肃杀哀怨的深秋景色,抒发
了流寓他乡、年老多病、半生潦倒、孤独艰难的身世之感。是杜甫大半生生活经历的总结。 四、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笔法多变。
?首联着眼于具体的眼前微观景物,写风、天、猿、渚、河、鸟,颔联写宏观整
体的季节特征,山高林密,黄叶纷落,江远水急,思绪如涛,一片肃杀萧条之感。
?颈、尾联的抒情,同前面的悲秋气氛完全吻合。 “万里”着眼空间,漂泊天涯;
“悲秋”,是深沉的文化传统,更是自身的写照,“客”,羁旅之人,“常作客”,写尽常年漂泊流浪的无限艰辛。
? “百年”着眼时间,年老了,得病的时间已很长,“多病”,说明漂泊和艰苦的生
活落下的不是一种疾病,到年老时各种疾病缠身,而此时又是孤身一人、举目无亲,重阳登高之时,看到别人合家欢乐,不仅更激起身世之感。内涵丰富,概括了诗人大半生的经历。
?2、全诗四联,全用对仗,非常工稳。工对、当句对。而且在句式的结构上又
自觉调整,使对仗的形式构成区别,在叠与不叠中极尽变化腾挪。这不仅符合美学上的均齐、整饬、对称的美感,而且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抒发的感情。为此,这首诗历来受到高度评价,有古今七律第一之称。
?3、意象密集,又疏密相间。首联:密集
?颔联:松散
?4、叠词、叠韵:潇潇、滚滚;长江、艰难、潦倒。双声迭字,旋律优美,音
节和谐,加强了诗的珠走泉流而又回环往复的音乐美。“艰难苦恨”,在句法上是并列结构,在声调上具有抑扬顿挫四声特色,一字一顿;“潦倒”“新停”为双声迭韵,声调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节铿锵嘹亮。读者密咏恬吟,能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中,体味出诗人的颠沛流离。
?5、语言准确,笔力雄浑苍劲,意象选择与主题的表达高度和谐。
?前四句写景,是“诗之媒”;后四句抒情,是“诗之胚”。角度不同,都围绕悲秋
核心。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
?写景有声(风声猿啼)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渚)。五、
七两句相承接,都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 胡应麟《诗薮》 (sou) :
?“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
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古人,后无来学。……而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杜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新诗改罢自长吟,颇学阴何苦用心。” ?阴铿、何逊。
杜甫评价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韩愈 ?杜甫归葬偃师首阳山,元稹志其墓。
韦应物《·滁州西涧》
?一、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约792),京兆万年人。中唐著名田园诗人。与王维、孟浩然、柳
宗元并称“王孟韦柳”,风格“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与元九书》 二、创作背景:
?出任滁州可能在783(建中四年)——兴元元年(784),此后,到贞元元年(785)
闲居滁州西涧,秋,任江州刺史。到底何时所写,尚无定论。
?三、文本细读
?“涧边幽草”:为何独怜?安贫守节,不随波逐流,植根大地,任凭涧水冲刷淹
没。
? 黄鹂居高媚世?深居简出?翠叶藏莺,有形无声。
? 急雨突然横扫,草被淹,莺锁喉,渡口无人,只有“舟自横”。任凭风浪,紧
抓大地,坚守着人生的信念。 四、题旨
?本诗描绘了滁州西涧不同格调的自然风光,颂扬了意志坚定、深居简出、不因
风雨而易其志的高尚人格。 理解
?韦应物关心民瘼,“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想改
革而无力,思归隐而不能,进退两难。庄子:“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说 “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归隐——独怜幽草;无为——水急舟横。 五、艺术特色
?1、以形象表达处世态度,而不以议论取胜,意象的朦胧造成诗歌涵义的不同
解读,使作品的容量丰盈多样,拥有永久的魅力。
?幽草、黄鹂、晚雨、河舟……
?2、在自然风光的观察中体味人生,不露声色中表达作者的人格取向,给读者
无限的回味咀嚼的余地。
?3、善于运用烘托和衬托手法,创造深幽静寂的意境。僻静的涧边烘托草的幽
独;黄鹂之啼鸣,反衬“深树”的幽静。春雨春潮的狂涨,反衬“舟自横”的泰然;而“无人”的野渡反衬哲理的自存。思想情趣,深藏在诗的意境之中,让读者去咀嚼品味。
?4、练字十分精巧。
?“幽”、“深”、“带”、“急”、“野”、“自”。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一、简介:
?李益(748—约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中唐著名的边塞诗人。
多写久戍怨望的军旅之思,风调偏于悲凉。 大历十才子
?“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
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他们的生平大都不详,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
?二、题旨:抒发征人思乡的情怀。
?三、艺术特色:
?1、点染。色调凄冷,声色并作,蓄势充分。 ?前三——后一,先染后点。 ?冷色调——凄凉声——蛀心痛。
?2、定格。以形写心。
?一夜、望乡、尽,剪影式的定格。
?3、模糊与清晰的高度统一。吹者的地点、身份、曲调的模糊与思乡者的身份、
时间、程度…… ? 进 学 解?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内河阳人。主张文以明道,务去陈言,是唐代
古文运动的领袖,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 古文运动
?韩愈、柳宗元以复古为理论支柱,以骈文为斗争目标,致力于恢复散文的文学
主导地位。古文运动既是儒学复古运动,也是文学革新运动。以复古求新变,写古文行古道,便是这一运动的实质。
?韩愈长于说理,议论透辟,气势纵横,逻辑严密,诸如《原毁》、《师说》、《论
佛骨表》、《进学解》、《杂说》。
?他的抒情作品长于抒发真情实感,文集中为离别送行而作的 “赠序”一类,如
《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
?一、写作背景与题解
?本文作于元和七年(812),时韩愈第二次任国子博士。“进学解”,意谓对增进学业
(包括业务学习和自身修养)问题的分析、解释。“解”是古代一种文体,与论、说、议、辩相通。? 二、文本细读 三、层次?
?1、由国子先生对弟子教诲设靶,为后文学生的反驳预留空间。
?2、学生对先生的讥笑和反驳。从学问、儒业、文章、品行四方面,肯定先生
的“业精”、“行成”,但“动辄得咎”、“命与仇谋”,批驳“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
不公”的观点。这是自我解嘲,也是不平情绪的发泄。 三、层次?
?3、先生反驳学生并对其教诲。说自己“投闲置散,乃分之宜”,“动而得谤,名
亦随之”,表面上随遇而安,实际上表示了对朝廷用人不公的强烈不满。 四、主题
?这篇文章表面上看是对增进学问、德行问题进行辨析,实际上是假托国子先生
与太学生的对话,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的不满情绪,也暗寓着对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平的讽刺。 五、艺术特色
?1、这是一篇善鸣不平的妙文。全篇立意在抒发不被朝廷重用的牢骚不平,却
并不措辞激烈,尽情倾泄,而采取了奇特新颖、不落常套的构思。
?2、东方朔《答客难》和扬雄《解嘲》,都是有感而发、托辞自解的文章,是《进
学解》的蓝本。韩愈把两者结合起来,采用主客对话、伸主抑客的方法,并且以自嘲为自夸,以反语为讽刺,更好地表达了文章主题。
?3、本文吸收了辞赋体的铺叙、排偶、藻饰、音韵等形式技巧,加以改造,使
文章在通篇浑浩流转、气盛言宜之中,又富有整饬之美。
?4、本文造语精粹,概括生动。下列语句,至今还是富有生命力的成语:提要
钩玄、爬罗剔抉、细大不捐、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卓荦为杰、旁搜远绍、同工异曲、优入圣域、投闲置散、动辄得咎、闳中肆外、牛溲马勃、俱收并蓄。 韩愈评价
?苏轼:“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
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解题:
左迁: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降职为左迁。蓝关:即蓝田关,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侄孙湘:韩湘,字北渚,穆宗长庆三年(823)登进士第,官大理丞,是韩愈之侄韩老成的儿子。
?诗体 :七律:
二、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正月,韩愈上书谏迎佛骨,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首诗作于赴潮州途中。
?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唐诗1--9(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