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位置”是“画之总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由高到低,渐次经营,四个阶梯。上、下、远、近互为交叉,使画面极富立体感和层次感。
(2)、色彩之美青山,银辉,墨绿的松盖,苍黛的枝干,银白的泉水,浅灰的青石,翠绿的竹林,杂色的衣裳,碧绿的荷叶,黄褐的木船。色彩斑斓,对比鲜明。
美国阿恩海姆在《色彩论》中说:“色彩能有力地表达感情。……红色被认为是令人激动的,因为它使我们想到火、血和革命的涵义。绿色唤起对自然的爽快的想法,而蓝色则像水那样清凉。” (3)、线条之美
直线与直线的比衬:光柱与松干,竹子与少女;长短粗细。 曲线与直线的对比:泉水。 (4)、形状之美
整体 :松林与竹林;个体:松针与竹叶及荷叶,石板的不规则性。 (5)光影之美
马克思:“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明与暗:明月、松间;松林、清泉;竹林、月光;月光、莲塘。 (6)、气韵之美
古典诗与画,强调“传神”,“以形写神”、“气韵生动”。清朝唐岱的《绘事发微》:“画山水贵于气韵。气韵者,非云烟雾霭也,是天地间之真气也。凡物,无气不生…… 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板呆矣。” 典型的山水画,典型的山水诗。
3、动静结合,又互相衬托,构成优美意境。
“明月”句为静,“清泉”为动,“竹喧”句轻响,“莲动”句重撞,轻重缓急,无所不包,动、静、隐、显不断变化。
王世贞“顿挫抑扬,自出宫商之表”。叮咚的清泉,清脆的竹喧,流畅的渔船与荷叶的撞击,都是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遇。 4、典范的工对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四个方面,无一不合,无可挑剔。
“绿色给人以一种真正的满足”(歌德),俄国的康定斯基也曾说:“绿完全平静和安定不动,是所有颜色中最安定的。它不向任何方向移动,没有相当于诸如欢乐、悲哀或热情的感染力。”
颈联突出竹喧、莲动,间接描绘了人的活动,表面上见物不见人,但实实在在又有人在活动着。这样描写,令人有更多的想象余地,无形之中扩展了诗的内涵。
5、有禅趣暗藏其中。作品寓含禅理、禅趣、禅悦。使诗情画意与禅理融为一体,不用禅语,却于了然无痕中让梵音自传。 (1) “任性” ,“无住”。
禅宗 “任性”即不矫情;“无住”,面对一切不生悲喜忧乐。《六祖坛经》云:“我此法门以无住为本。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利欺争之时,并将为空。”随遇而安、无往不适。总是个无我,行无所事。无所依碍,泛若不系之舟。诗境如此。
山“空”,雨“新”,既“静”且“净” 尾联的“随意春芳歇”,正是“无念”、“无作意”、于此无所住心的生动写照。 (2)、任性自然。
存在完全依循着自然的律动,花开花落,生生死死,都顺应着自然的本性,既没有绽放的欢乐,也没有凋谢的悲哀。绚丽之极,终归平淡。这正是禅家所赞誉的“亦空亦有,色空一如”的境界。 (3)、闲静空寂。
这是禅宗 “乐境”。要想达到这种境界,最好的去处自然是绝无人间烟火的山水之间,借助寂静清幽的山林来摒心绝虑,忘却尘世纷扰,从而进入空寂的禅境。在这里,“闲静空寂”既是禅境的写照,也是自然山水的写照。本诗以“澄净”的心境观照空山寂林,进入除尘净虑的“寂静界”,直觉体验山林之乐。
王维喜用“空”、“闲”、“静”等字样。“空”,并非空无一物,而是以虚静的心境观照外物,获得空明洁净的体验,是“心静如空”的空灵清静的审美体验。“闲”并不是指无所事事,而是随遇而安、淡泊名利的心情写照。“静”也不是死寂无声,静中有动,静中有声,是禅宗推举的般若静观。
王维《使至塞上》 一、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前往河西节度使崔希逸部劳军,并兼任河西节度使幕府判官。此为路上所作。 二、文本细读 三、题旨
描绘了塞外壮美奇异的风光,记录了自晨至昏的问边行程,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献身边防事业的思想感情。 四、艺术特色
1、 屏画式构思,融轮廓式叙事于五言律诗,按照行程进行镜头切换。 首联交待缘由、地点;颔联描写清晨出发时的方位、季节、特有景色;颈联描绘日落时塞外的苍凉壮阔;尾联以事作结,暗示明日行程。脉络清晰,章法严谨。
2、诗中有画。把边塞诗作为风情画进行描绘,突出壮美的塞外景色。 (2)、色彩之美
征蓬的暗蓝,汉塞的砖灰,归雁的浅灰,胡天的湛蓝。
大漠是黄褐背景之上的斑斓,孤烟是土黄之上的浅黑;长河银白,落日金红。 (3)、线条、形状之美
征蓬是长方和半圆体的组合,汉塞是单车在墙体上的挖空,归雁是变化的线性,胡天是无边的面形。
大漠是广袤的面体的斑斓,孤烟是粗粗的线性;长河是不规则的带形,落日是规则的不能再规则的圆形。 (4)光影之美
清晨亮度高,但不见曦日,亦无投影;傍晚也亮度高,是轻红和金黄交织的色彩,投影偏长,对比鲜明。 (5)、气韵之美
大: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直:峰烟的劲拔和坚毅。长河横贯,落日
在凄楚苍凉的荒野给人亲切温暖。王国维以为是“千古壮观”。气韵非凡。吞吐日月,令人心旷神怡。
3、动静结合,又互相衬托,构成优美意境。
动: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有静 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动 因远不动,极合画理。 4、对仗工整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四个方面,反对。 王维评价
? “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殷璠
《河岳英灵集》
?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恰巧南宗画创始人王维也是神韵诗的大师”,“在
他身上,禅、诗、画三者可以算是一脉相贯,?诗画是孪生姐妹?这句话用来品评他是最切不过了。”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沧浪
语)。
李白《蜀 道 难》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屈原之后最杰出的
浪漫主义诗人。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出生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遗址)
五岁随父移居绵州彰明县,今江油县青莲镇。 二、诗体:
《蜀道难》古乐府、山水诗、政治历险诗。 三、写作背景
写于玄宗天宝元年(742)被召到京城长安之前。 四、文本细读 五、层次
1、蜀道开辟之难。
时代久远的神秘传说,给诗篇染上了光怪陆离的色彩。 2、蜀道行走之难。
从山之高峻、路之险阻、气氛之愁苦悲凉等方面加以描绘,增强了诗篇动人心魄的力量。 3、蜀地固守之难。
形势的险要和环境的险恶,并有所寄寓,深化了主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全诗的基调,由古及今、自秦入蜀、从自然环境到
政治形势,是本篇的结构脉络。 六、题旨
这首诗描写蜀道的高峻、崎岖、峥嵘和艰难,刻画了其周围环境的险恶客观上 说明了四川在唐代的重要地位,告诫统治者必须派亲信驻守蜀地。 七、艺术特色
1、浪漫主义的鲜明特色。
把天马行空般的奇特想象和飞腾极度的夸张与神话传说融合起来,从蚕丛开国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到子规夜啼,使奇瑰峭拔的山川景物,披上了浓重的浪漫色彩,充满了强烈的浪漫激情。 2、反复咏叹的抒情方式。
开篇发唱,用“噫吁嚱”领起,引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浩叹,浩叹在诗中三次出现,如同音乐的主旋律,不断地深化着主题,渲染着景物。从蜀道开辟之难,到蜀路行走之难,再到蜀地攻伐之难,多方面地展示了难的具体内涵。
3、诗句参差错落,富于变化。
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九言,直到十一言,以七言为主,形成奔放不羁的语言风格,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
《将 进 酒》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天宝十一载(752)李白在嵩山友人元丹丘处所作。将进酒:汉乐府诗题,属《鼓吹曲·饶歌》。将:请。 三、题旨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功名未遂时借酒消愁的苦闷心理,抒发了封建社会中正直知识分子的普遍愤慨,同时也表现了珍惜生命、蔑视功名、粪土金钱的另类观念,体现了实现人生理想的积极人生态度。 四、艺术特色
1、结构大起大落,大开大合,悲而乐;狂而愤;跌宕起伏。
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
发端长句,如挟天风海雨迎面扑来。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生命的渺小脆弱。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巨人式的感伤,惊心动魄。
迅疾转入人生态度的表述,高度自信,我材我用,粪土金钱,蔑视功名,把饮酒扩大为人生极致。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 “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能出此灏烂。 2、歌中之歌,奇之又奇。
诗中有歌的包孕写法,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绝非雕虫之辈能学,又非率尔之徒可到。 3、夸张:
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
等,表现豪迈诗情,充实深厚的内在郁怒,与波涛汹涌的酒话酒歌共同组成震撼古今的气势与力量。
4、 语言参差错落,句式变化多端。雄快之中有荡逸之神,自是谪仙面目。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唐诗别裁》:“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
5、打破乐府诗的叙事为主,写出抒情为主的乐府诗。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李白从汴州梁园(开封)到宣州(今安徽宣城),本篇作于逗留宣州期间。谢眺楼:一名北楼,又称谢公楼,南齐谢眺为宣城太守时所建。唐懿宗咸通年间,改名为叠嶂楼。校书:秘书省校书郎省称。叔云:李白的族叔李云。题名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二、内容层次:
1、前四句表现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功名观念,岁月空度,功名不就的深刻郁闷。 2、中间六句。先从面前的秋景写起,暗中与离别关合,又借长天辽阔,雁阵惊寒,引发逸兴湍飞,心情也转为清发峻逸。笔涉两端,既讲李云的文章追慕建安风骨,又说自己的类似谢眺,同饯别之地相关联。点题。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最后四句,壮思干云,想象奇特,表现了心中的深沉苦闷。楼前有宛溪水,常流不断,这就如同作者的心中之愁,抽刀断水,欲斩断长愁,水不能被斩断,愁也无法排遣,正是力图摆脱内心苦闷,个人意志同客观现实无法调和的矛盾。表现“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旷达。 三、题旨
这是一首饯别诗。诗中借与族叔李云饯别,表现了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功名观念,抒发了难以诉说的内心苦闷,展示了一个不为世所用的奇才的个人意志与客观环境的尖锐对立。 四、艺术特色
1、感情急速转换,与大开大合的结构有机统一;
2、火山喷发式的抒情方式,如大河奔流,一泻千里,毫无滞碍,抑扬顿挫
的语调,痛快淋漓,令人震撼。
3、想象奇特,发想无端,腾跃跳荡,留下大量空白。 4、意象雄奇壮伟,具有吞吐山河、包孕日月之势。
杜甫《·春望》
忧国忧民是杜诗的感情基调,“沉郁顿挫”是主要风格。他发扬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开拓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创作途径,其诗有“诗史”美称,有《杜少陵集》。 一、春望写作背景
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春。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史之乱爆发。次年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改元至德,是为肃宗。杜甫自鄜州羌村只身北上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押到沦陷的长安。七五七年三月,美好春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唐诗1--9(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