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又降临到这座历经洗劫、繁华消尽的都城。杜甫忧伤地徘徊于曲江一带,感时念乱、睹物神伤,吟成此作。 二、诗体:五言律诗 三、文本细读: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首联
首联:联大处落笔,总写望中所见。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山河虽依旧,荒草遍地疯。“破”得人触目惊心,“深”得满目凄然,景中含情。对仗工整圆熟,诗意跌宕。“国破”与“城春”,两意相反,对照强烈。 “山河在”反观“国破”,意思相反,出人意表;明媚“城春”却成荒芜的“草木深”先后相悖。 司马光《温公续诗话》: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此言“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颔联
由总览转为具体。花鸟本是娱人之物,因感时、恨别,却溅泪、惊心。或触景生情,或移情于物,两解相通。承上启下,章法分明。由翘首望景,转入了低头沉思。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颈联
战火连续不断,妻儿远在鄜州,对战局忧心忡忡。对家人魂牵梦绕。战火不断,是国忧;消息隔绝,是家愁。消息隔绝、久盼音讯,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颈联
?杜甫:“去年潼关破,妻儿隔绝久”(《述怀》),“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对
雪》)。
?郁达夫《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
尾联
?尾联:面对国家危难、家人异地,于心事重重、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
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因愁添,“更短”又出反意,“搔”为解愁之举,“不胜簪”更加沉痛之情。以正面描绘诗人的自我形象收束全篇。通过白发日稀、频频搔首的外在形态,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北征》)的深广忧思。 四、题旨:
?通过眺望沦陷后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
五、艺术特色
?1、全诗以“望”为贯穿的线索。
?先写望中国家破败、京都荒芜,再写望中花木溅泪、群鸟惊心,三写望中战火
不断,音信全无,最后以望者的惆怅忧患之态作结,一气呵成,主题集中。
?2、以自然之景表现抒情主体的深切痛恨。以城中草木的“深”,表现国家破败,
战事纷纭。颔联以优美之景抒惆怅之情。鲜花、春鸟本是给人春意、娱悦、温馨的事物,然而因国破都陷,沦为俘虏,所以情不自禁溅泪惊心,为国家局势而哭泣,为战火未熄而惊心,使客观景物染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
?3、作为律诗,起承转合之法甚严。
?首联以时局写起,颔联承写城中春恨,颈联转到城外战局,尾联收合于在城之
抒情主体。?
?4、颔联、颈联的对仗之工实属罕见。?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九:“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
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
?5、“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诗的内容,即思想感情深沉蕴藉,有强烈的时代
感,伤悼国家残破、眷念亲人离散,“感时”与“恨别”交织成满腔愁情。形式,即章法曲尽变化,语言音韵抑扬有致等。正如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一、写作背景
?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月,杜甫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十一月离京赴奉先(陕
西蒲城)探家。时安禄山已反于范阳,但消息尚未传至长安,而玄宗与杨贵妃正在骊山宴游。诗人途经山下,感念国事,忧愤交集,到家后写成此诗。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二、层次:
?1、从开头到“放歌破愁绝”,申述平生怀抱和壮志难酬的感慨。
?2、从“岁暮百草零”到“川广不可越”,记述赴奉先沿途的所见所感,运用强烈对
比的画面,揭露了上层统治集团醉生梦死、穷奢极欲、横征暴敛的罪恶,高度概括了贫富对立的严酷现实。
?3、从“老妻寄异县”到结尾,写到家后的情景,由个人的不幸遭遇想到广大人民
的痛苦,以对国家安危的深广忧思收束全篇。
?三、题旨
?本诗乃“纪行”“咏怀”熔于一炉的五言长诗,是杜甫十年旅食京华的总结,通过
作者的身世遭遇、路途见闻,抒发了往昔的抱负、当前的感叹和对将来的忧虑;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情怀,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尖锐的阶级对立和危机四伏的政治形势。?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四、艺术特色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这是一首长篇咏怀诗,诗中有旅途见闻,有个人遭遇的慨叹,有对人民的同情,
有对统治者的揭露,内容丰富,见的极其深刻,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对问题的认识往往能直指本质。如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表现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之心,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表现阶级的尖锐对立等等。
?2、用波澜起伏,百转千回的感情表达方式,构成“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作者述说壮志难酬的感慨,揭露统治者的醉生梦死,诉说家中的不幸遭遇,总
是把满腔感慨随时表述出来,形成一唱三叹之势,奠定了其“沉郁顿挫”的风格基调。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表达方式上把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有力地深化了主题。 ?4、运用对比、对偶、映衬、反诘等各种修辞方式,表现诗人的悲愤之
新婚别
?一、背景
?本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是年三月三日,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
围安庆绪于邺城(今安阳),由于指挥不统一,步骑六十万溃于邺城之下,郭子仪退守洛阳。为了挽救危局,大肆抽丁拉夫。
?这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途中亲见民生疾苦,乃作“三吏”、“三
别”, “即事名篇”。 新婚别
?二、诗体:五古、新乐府、组诗。 ?三、文本细读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1、新婚别的实况和内心苦恼。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2、新婚别的原因和人生哀怨。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3、新婚别的嘱托和自珍。
四、题旨:
?以新妇的口吻,抒写了生离死别的新婚哀伤,刻画了深明大义、贤惠矜持的新
妇形象,展示了战火中百姓的苦难命运,表现了作者对国家统一的和平局面的渴望,具有史诗特征。 五、艺术特色
?1、刻画了新妇的鲜明形象,创作了写人的乐府诗;
?新妇的传统色彩和战争特征。战前出嫁,深明大义,矜持贤惠,内心痛苦。 ?2、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实现了由概括描写向具体陈述的跨越,以典型人事
反映重大历史事件。
?3、新妇独白的新颖视角:语言、心理、限制性视角。
登高
?一、写作背景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在夔州。重阳有登高习俗。当时持续八年的安史之
乱刚刚结束,然吐蕃、回纥乘虚而入,唐王朝无力回天。杜甫原本依附好友严武居于蜀,严武(765年)于永泰元年逝世,西川军阀混战,杜甫难以存身,决计沿江东下,因病在云安呆了数月,大历元年(766)抵夔州。次年登高所写,时56岁。 二、文本细读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
?登高远眺,景色壮阔苍凉。天空因“风急”而迢迢无极,高;夔州山高林密,晴
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不绝,“哀”;
?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更显清晰,“清”;秋阳远射,水
退沙明,“白”。风大则水鸟在江渚低飞盘旋,“回”。用字遣词都极其贴切。夔州三峡,如临其境,境界雄浑高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
?大处落笔,出句写山景,承首句;对句写江景,承次句。平视远眺,万千落叶
脱木坠江,生命的终结令人浩叹;俯瞰脚下,滚滚大江,势不可挡,自然的规律令人震撼。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颈联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十五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尾联
?“艰难苦恨”:感慨身世,伤悼时局。艰苦备尝,白发弥添,一生悲苦,全在四
字之中。潦倒日甚,多病缠身,总挽颈联,淡酒也不敢轻易沾脣。
?杜甫:“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唐诗1--9(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