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绩《野望》 一、作者简介:
? 王绩(590~644)隋朝大儒王通之弟,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自谓“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过酒家五首之称》其二)。有“斗酒学士”之称。 三仕三隐原因
? 1、江山易帜之际,衰落贵族的矛盾、不安。2、政局动荡受到的种种牵连:玄感之乱、玄武门之变、其兄王凝触犯长孙无忌。3、本身思想矛盾,家境优越。
? 王绩《无心子》:“凤凰不憎山栖,蛟龙不羞泥蟠,君子不苟洁以罹患,圣人不避秽而养生。” 小知识“斗酒学士”
? 绩好酒,自号“五斗先生”《旧唐书·王绩传》:“或经过酒肆,动经数日,往往题壁作诗,多为好事者讽咏。”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应征门下省待诏,弟王静问其安否?答:“待诏禄俸萧瑟,但良酝三升,差可恋耳!”侍中奏李渊,笑而日增为一斗,故称。撰《酒经》、《酒谱》;《醉乡记》构建世外桃源;斗为酒具,十升一斗。 二、《野望》文本细读
?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 薄暮徘徊,面对沉沦,心绪不宁。 ?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 ? 回光反照,树色斑斓而明丽,山光轻红而温馨。给人无限遐想,无边留恋,无尽惆怅。 三、题旨:
描绘了东皋薄暮的亮丽景色,表现了诗人无所归依的彷徨和难以言说的苦闷,透露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安适,对高洁人格的自足 四、艺术特色
? 1、画面的背景与主体映衬,景物与情思一致,动静结合,浑然一体。 ? 《野望》“在一首观赏山乡景色的诗中将他生活的典型环境和精神状态概括出来,使高度浓缩的诗境能达到为诗人传神写照的程度。” ? 2、风格平淡自然,生动真切,有一种不施脂粉的朴素美。
? “摆脱了六朝以来贵族化的华靡和雕饰,创造出一种非常朴素的诗歌语言”,在“从赋的时代走向诗的时代”,“标志着诗赋消长这一鲜明的历史转变。”
? 3、早期的五律诗。句数、平仄、对仗。 ? 王志华《五言律奠基者旧说应予推翻》统计,《王无功文集》5卷本中,五言诗共118首,除去15首古风,103首有五律14首,合五绝13首,合排律5首,达32首。另外71首基本合律,偶有失粘或矢对。 ? 四、用典 ? 采薇:《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五、王绩评价
? 翁方纲《石洲诗话》:“王无功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莺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 ? 王绩《答处士冯子华书》:“题歌赋诗,以会意为功。不必与夫悠悠闲人相唱和也。”重在创作主体主观意兴,把握描写对象与主体心境相符的整体特征,不重客观事物外形的细致描绘。
? “在崇尚齐梁堆花丽叶的初唐诗风里,能够以质朴清新独标一格的当然应当首推王绩。”
“上承陶渊明,下启孟浩然、王维、储光羲等,有着继往开来的意义 。”
骆宾王·在狱咏蝉 一、作者简介
? 骆宾王(约640—约684),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县)人。初唐“四杰”之一。所作“多悲愤之词”。诗以七言歌行最见工力,五律也有风骨凝炼的佳作。有《骆临海集》。 二、写作背景
? 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一说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书议论政事,触忤皇后武则天,遭诬,含冤下狱。这年秋天,狱中闻蝉鸣写下了这首诗。 三、文本细读:序、诗
? 首联破题,点明“在狱”“咏蝉”。
? 颔联承上,一句说蝉,一句说己,流水对使上下句意一气贯通,整饬中见流畅;
? 颈联固是刻划蝉,更是自我写照,蝉的形象中寄寓着诗人的境遇。 ? 尾联以问句作结,点出借物喻己之意。 四、题旨
? 这是一首五律咏物诗。
? 通过咏蝉,抒发了诗人品性高洁却无罪被诬、身陷囹圄的郁愤,充满了对人世不平的哀怨,也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五、艺术特色 ? 1、《在狱咏蝉》既抓住了蝉的自然特征,又同作者自身的遭遇紧密相连,作到了形神兼备,寄托遥深。
? 前四句物、我分写,咏蝉与抒怀结合;后四句亦物亦我,浑然如一。 ? 诗中的蝉因重露而难以高飞,被秋风淹没声音的遭遇,是写实,更是诗人不被信任,遭陷入狱的自况。 五、艺术特色 1、“托物寄兴,感慨无端,若即若离的笔意,真正勾画出‘咽露哀蝉’的魂魄。” 2、对仗工整而又富于变化。
?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工对,露与风,都是表达自然物的名词,重和多,都是形容词,飞和响都是动词,难和易都是形容词,互为反义,进和沉都是主动词。词性相同,对杖工整。
? 而“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则是流水对。即一联之中上下两句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单句的意思不完整,合起来才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如水顺流,所以称流水 骆宾王评价?
? 明代吴之器《骆丞列传》:“宾王负逸才,五言气象雄杰,构思精沈,含初包盛,卓然鲜俪。七言缀锦贯珠,汪洋洪肆,《帝京》、《畴昔》,特为擅长;《灵妃》、《艳情》,尤极凄靡。虽本体间有离合,抑亦六代之遗则也。” ?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
?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 明人张逊业《唐八家诗·骆宾王文集序》:“秀丽精绝,不可易及”。
陈子昂《幽州台》 ? 一、作者简介: ?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省)人,初唐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后,更坚决地反对齐梁诗风,标举“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倡导复古,进行诗歌内容的革新,特别是《修竹篇序》。有《陈伯玉集》 ? 二、写作背景:
? 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陷营州,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参谋。武轻率少谋,次年兵败,举军震恐。陈慨然进言,请分兵万人以为前驱,不允。他激于忠义,“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卢藏用《陈氏别传》),结果触怒了武攸宜,被降职为军曹。陈子昂怀着忠而见弃、报国无门的悲愤,写下了这首登临抒怀之作。 ? 三、内容简析
? 幽州台:又称蓟北楼,一名蓟丘,遗址在今北京市郊。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以招贤纳士,故称。 ? 这是一首登临诗。 ? 四、题旨:
? 诗人登台远眺,独立苍茫,仰天长啸,慷慨悲歌,抒发了理想破灭,负剑空叹的郁闷和痛苦,表达了封建社会中正直而有抱负的士人怀才不遇、遭受压抑的悲愤和孤寂情怀,具有深刻的意义。 ? 层次内容:
? 前三句俯仰古今,目极天地,分别从时空落笔,末句突现自我形象。两个“不见”蕴含着诗人的深愤浩叹;一个“念”字令人如见深沉思索的目光;“独”字上承“不见”而来,有力地写出了诗人生不逢时的孤单寂寞之状。天地无穷而人生有限,回荡着目空一切的孤傲之气,形成反差强烈的情感跌宕。悠悠天地,应与英雄业绩共存;而人生有限,一旦抱负落空,只能空留遗恨,于是产生了怆然涕下的巨大悲哀。伟大孤独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抚剑四顾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五、艺术特色
? 1、本诗最大的特点是不描摹登台之纷繁景物,也不借景色而曲折地表达内心所思,而是直接了当地抒发天地悠悠而人生有限,岁月飞逝而功业难就的人生浩叹,传达出生不逢时,知己难遇的悲怆愤慨。大处落笔,切中实质,感情充沛,情绪深沉。
? 2、用辞造语深受楚辞特别是《远游》影响。《远游》:“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该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 3、句式,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有度,节奏变化莫测,增强了艺术感
染力。采取长短参错的楚辞句法,前两句各三个停顿,音节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其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各四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评价
? 杜甫《陈拾遗故宅》:
? “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 ? 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 ? 韩愈《荐士》:“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 “在齐梁文学的流风余韵依旧存在的初唐,能于诗国首先竖起革命的旗帜,以复古为号召者,就是陈子昂。”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 陈子昂的“成功之处恰恰就在没有把诗歌的作用仅仅归结为美刺讽喻”,“而是认为汉魏风骨就是寄托拯世济时的人生理想”,“这就第一次从精神上将建安风骨和齐梁文风区别开来,把风雅比兴和建安精神统一起来,解决了四杰理论和创作之间的矛盾。”葛晓音初盛唐诗歌革新的基本特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一、作者简介
?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二、诗体:《春江花月夜》: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相传为陈后主所
制。 三、文本细读 四、层次内容
? 可分为三大部分。
? (1)写明月照耀下的春江花林的幽美景色。 ? (2)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深沉思索。 ? (3)写春宵月夜思妇游子的离愁别恨。 五、题旨:
? 这是一首七言乐府诗。诗中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并由此联想到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深沉思索,对思妇游子天各一方的处境深表惋惜,抒发了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 六、艺术特色
? 1、诗情、画意、哲理水乳交融为空灵邈远、令人心醉神迷的意境。 ? 诗中写景,围绕着春、江、花、月、夜五个方面逐次展开,构成天地一体的清丽画卷,为引发宇宙之思和人生之思提供了氛围,又由江月常照引发出征人思妇的离情别绪,体现出月圆人不圆的题旨。景、情、理三者达到了高度的一致。
? 2、以月生起,以月落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展现相互联系又不断变化的画面与思绪。
? 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平仄交替,完全切合诗情的起伏。 ? 3、大量运用暗示手法,用景物来暗示人情。
? 如“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明月徘徊”暗示思妇楼台徘徊不定,
望月思夫;月照妆台暗示思妇伤感,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思相思之情难以排遣,梦落花暗示春将尽,月西斜暗示游子回归无奈等等。
? 4、语言自然流转,华美含蓄,看似寻常而意味隽永。旋律优美舒缓、圆润悠扬,历来倍受称颂。? 张若虚评价
?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的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 清末王闿(kai)运:
高适·燕歌行 一、作者简介
? 高适(约702—765),字达夫,渤海人。盛唐边塞诗派的领袖,与岑参并称“高、岑”。曾两次出塞,其边塞诗能够揭露军旅生活中的各种矛盾,较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擅长七言歌行,风格雄浑,气势奔放。有《高常侍集》 二、边塞诗
? 描绘边塞风光,反映军旅生活,表现戍边将士的思想感情的诗歌。 ? 报效祖国;英雄主义;思乡念亲;军旅艰辛;苦乐不均…… 三、写作背景 ? 《燕歌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燕(yān):今河北省,泛指东北边塞。
?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当时,河北节度副大使张守珪部为契丹所败,张隐匿败绩,谎报军功,诗人得悉真情,写了这首诗,寓讽刺之意。 写作背景的三个要点
? 1、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 2、虽因张守珪事而发,但不局限于一时一地,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各个方面。 ? 3、和诗。 四、层次
? 1、出师:开头八句写边烽突起,奉命出师。“赐颜色”一句,已为后文将帅轻敌伏笔。
? 2、战败:“山川”至“力尽”八句,写力竭兵稀,战斗失利。 “战士”二句,感情沉痛。
? 3、战败:“铁衣”至“寒声”八句,转写征人和妻子的两地相思,幽怨缠绵,气氛悲凉。
? 4、死斗:最后四句,对李广的怀念,点出题旨。“君不见”提唱,表达了体恤之情。 五、题旨 :
? 这是高适边塞诗的代表作。诗中猛烈抨击了唐军统帅的轻敌无能和不恤士卒,揭露了连年征战给士卒带来的巨大痛苦,对浴血奋战的广大士兵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唐诗1--9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