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到以计算为中心的统摄之下,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那些通过真实的和不可计量的生命体验,只是徒劳。语文在“教学中实际上变成了近似于数理化的一种知识教学,在这个时候,文学是消失的”①由此,语文知识也并非建基于人格体验,写作模式化、阅读程式化、考点精确化,氤氲了一个可计量的领域。在这个脉络下,一系列的语文教学活动就规范化了,教师授课的目的也就是在于使学生能以特定的方式获得特定的知识体系。于是语文课就消融在了其他学科之中,遮蔽了它独有的功能与责任。理性的启迪、可计量的方式、赋予了现代人生存的价值。在这种价值的感召下,一切都可以用数字来衡量,一切都以数字来说明,否则就是含混的,不能说明问题的。什么批判性阅读,什么真实的表达、灵动的感觉,在这可算度中灰飞烟灭。正如童庆炳所说“我们现在的孩子们,不会正确地运用自己的笑和自己的哭。为了生活和感受,我们需要美丽的笑的充满美丽的泪。当语文课能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留下泪的时候,那么语文课就是成功了。”②
德国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地堆积。”“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而技术化的语文教育则把“科学认识和成绩的提高变成了最终目的。这样,仅仅作为教育的一个因素的科学,有时几乎变成了将来研究职业的先行课程,教学法又将记忆和技能方面成绩的提高绝对化。可以贸然断言,什么地方缺乏这种冷冰冰的、机械的科学、教学法和病态的心理学,那里就有重视全人教育的出色的教育存在;但什么地方导向整体的历史性精神破坏殆尽,那里的教育事业就会有陷入危险之境”。③反观几十年的语文教学方式,受科学主义的影响基本上属于分析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继承了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教材评点法,又借鉴了国外的教材分析法,综合成为以评析法为主要标志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在一个“课”的时段中,通过讲、授、评、析、练,完成教学任务与实现教学要求。它的基本心理过程是教师对作品“义”、“理”的阐释与学生对这一阐释的认同或思辨,即教育心理学所说的认知同化过程,借以推动学生认知的发展。尽管这种教学方式在加入了其他教学因素(例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加现代教学手段等)之后,产生了许多变式,但其基本的教学环节和心理过程是大同小异的。要证明这一点并不困难,只要把近几十年的“语文教学参考”作一个比较就可以了。下面是有关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教学参考:
南帆、王晓明:《寻求为生活的文学》,载《读书》,2003年10期。 童庆炳:《语文与流泪》,载《语文教学与通讯》,2000年3-4期。 ③
[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第3、30、34页。
①②
27
[1980年版]:
教学要求:了解两篇散文(包括《绿》)的精巧结构,学习作者观察入微,善于选择不同的观察点和角度,多方面刻画景物的高度技巧。了解两篇散文用词的准确生动、比喻的新鲜贴切和语言的富于音乐美。了解《荷塘月色》一文中所表现的作者不满当时现实,幻想超脱而又无法超脱的矛盾心情及其阶级局限性……。
[1990年版]:
课文说明:《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朱自清面对黑暗现实,不能安心于“超然”……文章将作者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作了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两篇散文用词准确生动……运用了大量新鲜贴切的比喻……。
[1995年版]:
教学目标:1.品味作者是如何抓住景色特点,以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描写荷塘月色的。2.理解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与荷塘月色的“静美”环境是怎样得到相反相成、和谐统一的。
比较上述三种版本的教学参考,要求教师完成的教学阐释和评析的要点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荷塘月色》文后的“思考与练习”也大致相同:作者心情的理解、比喻手法的运用、景物描写的特点等几项,所不同的无非是练习形式而已。这并非是“教学参考”的编写者愿意恪守“雷池”、一成不变,而是整个语文教学始终如一地坚持着评析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造就了学生遵循教师的评析思路、接受式学习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定势,很难有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学习与发展;它只面对一篇一篇教材的“个”组织教学,由于教材本身的差异性,语文教学也就只能停留在“个”的水平。学生认为教师所讲只适用于“这一篇”,而他们所面对的是“那一篇”,教师的评析式教学并不能解决他们未来阅读中的问题,久而久之,语文学习的动力性水平就逐步下降乃至消失了。可以看出来,评析式教学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机械式积累的弊病,将机械识记变为通过评析达到理解的意义识记,提高了识记水平。但如同社会所指出的那样,语文教学陷入了一个尴尬的泥潭:教材评析得越精微,语文检测得越精微,失去的学生就越多。当教师费心费力、作茧自缚地讲析的时候,殊不知相当数量的学生早已对已被教师咀嚼过的语文兴味索然,失去了语文学习品尝、发现的情趣,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原动力,只剩下为考试而学习的语文操练。语言变成了研究的标本,学生得到了的真理性
28
知识,但少了“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灵性,也少了“观千古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的博大。教师本身也视知识是客观存在的真理,从而放弃了自己的知识生产权,安心于一个传送知识的人,但对于传递确定的知识而言,教师并不比存储网络更有能力。
(二)语文学习的实利化
自古以来,人类教与学的知识从目的上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知识”,一类是“实用的知识”。这二类知识从来都不是友好相处的,一直处在紧张的关系之中,由此支配的个人自身的完善与社会的健康发展也是一直处在一种矛盾之中。霍斯金(Keith Honskin)说过,自18世纪后期开始,新教育实践方式将书写,评分,考试,这三种做法合在一起,人类历史由此发生变化,使现代学科规训知识有权力成为了可能。这种做法产生了双重的规训性后果:一方面是产生新的知识学科,另一方面是建构了三种备受规训同时又在自我规训着的人。
其实,立在我们语文教育面前的,对读写的重视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可谓之是一个“读写中心主义”的世界。在学校语文中,读写中心主义合理化一般是通过两个途径确定的。一个是通过读写知识本身获得合理化,一个通过使读写知识服务于考试进而服务于国家和人民这样的实用的目的来获得合理化。现实情况是,这种主义为读写知识的更好的使用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技术与策略。在素常的语境中我们是在识字——接受教育——考大学(获得高学历)这一脉络下理解学校语文的功用的。我们学语文就是为了“用”,中国的文化特别是受西方撞击后的文化,已经形成了牢固的实用品格。正如周国平所言:“当今教育的最大弊端是受功利原则支配,其中也包括家庭教育,急功近利的心态极其普遍,以马上能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为教育和受教育的唯一目标。所以,我把现在的教育看作是好奇心的最大的敌人。”②
于是在教学过程中,一切为了“实用”,考试不考的,不教不学;各种作文格式训练的目标只有一个为了在考试中获得高分;体验的知识化为客观的试题,以便评分计算。这形成了学生在校学习的大部分,不是他们的日常生活世界,而是一种在教室中学习的“客观现实”的局面。师生们也主动受着这种规训,并以现代更严苛的方式经营着这古代的吊诡。正如苏格兰物理学家Lord Leloin说的:
①②
①
霍金斯:《教育与学科制度的缘起》,载《学科?知识?权力》,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51页。 周国平:《安静》,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47页。
29
“当你不能用数学表达,你的知识就是不完备的、贫乏的,从而是不令人满意的??如果你不需要用什么知识去参加检测或考试,那么这些知识就不需要知道”。①由此,现代语文教学便进入一个怪圈:理性发达,情感麻木。当我们看到一篇篇很合时宜的文章时,当我们听到一句句“滴水不漏”的话语时,可知这种情感规训的彻底。语文特级教师顾顾德说过,语文教学效率不高,不是高考的原因,而是语文学科本身的原因,假如没有高考,只会是高中生更不学语文了。
为了“有用”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以抽象的知识取代了涵咏的知识,以文字的知识取代了口语的知识,以孤独的学习代替了个别代的体验,以不相关的知识完全取代了相关知识。一些教育者反思指出,重学校中语文的法定知识而对学生生活世界的遗忘,重居主流的科学知识而对叙述知识的排斥贬损,重逻辑语言而无法表达现实人生的遗憾。语文书本成为了练习阅读与书写的工具,而阅读与书写的目的是让了学生将自己“割裂的”或“不规则的”自我提高,以完成特定的修行规则——达到教学目的。语文要为“有用”服务,讲解就讲究精确性,王熙风的先声夺人的场面就一定是“地位特殊”,“一双丹风三角眼,两条柳叶吊梢眉”也一定要解释为“美丽下的刁钻、狡黠”。知识注重真理性,花儿之所以有多种色彩?一定要回答为“因为花中有花青素”,至于回答“只有一种色彩,太阳公公不高兴了”或“蜜蜂就不想吃了,就不会采花蜜了”就不合特定的知识体系。还有阅读就要讲究效率性。任何文本,都有了固定的程序:标题——作者——出处及发表时间——基本内容——文中涉及的重要事实——文章特点
②及有争议的地方——文章中的新观点新思想及读后启示。为达到高效率而制定
的目的和为了选择的最佳手段中,是不包括难以测量的体验与感受的,文本在呈现之后就依然彰显,遮蔽了教师、也遮蔽了学生,同时把文本(语言)内在的意义也遮蔽了。
在“有用”强大力量下,语文沉思与幻想的空间越来越小,语言最初诗化的品格不断受到蚕食。他们认识所有的字词,记下了所有的对文本的分析,但对篇章却茫然不知。正如一个学生所说:
现在的我们,除了懂得鲁迅是伟大的“三家”,祥林嫂是被封建“四权”迫害致死,玛蒂尔德是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贾府中王熙凤最厉害,
转引自Michael.F.D Young.The Curriculum of the Future:from the “New Sociology of Education” to a Critical Theory of Learning.Falmer Press.1998:P19 ②
程汉杰:《快速高效阅读的教学实践与思考》,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第1-2期。
①
30
就不知道徐志摩那“浓得化不开”的散文精髓何在,也不知道蒙田和海涅源自灵魂深处给予的感撼,还口口声声用“基础”堂而皇之的套牢我们在课堂上求知的伸展力,真不知学语文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31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后技术时代经典语文教学合法性研(周志伟)(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