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对绝大多数现代学生来说,即使阅读文字性的艺术品,也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以一种悠然的心境咀嚼、品尝、沉思艺术,而是一种随意的浏览、扫描,要求的不是永恒的审美体验,而是瞬间的心领神会,一种“轻阅读”出现了。以流行、时尚为特点的消费文化也更容易打动学生。较之屈原、史可法等光辉形象,学生更喜欢周星驰“无厘头”影片中的搞笑“英雄”;较之教材编选的文质兼美的经典文本,学生更乐于读蔡志忠的漫画;较之探究祥林嫂的不幸、包身工的苦难,学生更愿意探讨“小燕子”的义气、黄蓉的精灵;较之《茶馆》《日出》的教学影片,学生更乐意欣赏《哈利?波特》和《魔戒》;较之白纸黑字的经典文本阅读,学生更倾向于感官性的音像制品,如卡通漫画、游戏软件、影碟歌带等。总之,学生在消费性的图像文化中能体验到高兴、欣悦、激动、惊奇、恐怖等多样的情绪,能接触到细切、宏大、粗犷、优美等诸般事相,能满足自身好奇、探究、超越、成功等各种心理需要。这此浅层次的图像阅读是消极被动的,读者完全沉溺于文本所呈现的确定性的显形世界里,被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满足于感官刺激的快感及消遣目的的实现,从而消解了主体意识,也显然难以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和人生启示。但与之相比的是那些文字的经典没有哲学关照、缺乏美学关怀、少情感抚慰,只有远离学生心灵的冷冰冰的说教,这就难怪让学生对其抱怨与憎恶了。
阅读习惯发生变化,文字渐渐让位给图象。学生们几乎被以图象为代表的卡通漫画征服了。卡通漫画大量地运用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段,使其叙述在时间、空间上获得极大的自由;它可以根据作家对生活的分析,只画出最能阐明生活实质、最能说明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或最能展示故事进程的画面来;卡通基本上没有成段的语言叙述,它以画连接故事,无论旁白还是主人公自述都很简单,句子很短;卡通中的人物个性鲜明、形象逼真、易于阅读、易于辨认并可以立刻使读者受到感染。此外,富于想像力的童话式情节、形形色色的英雄人物,以及充斥全篇的滑稽与幽默,使卡通漫画不仅成为新生代的阅读首选,同时成为“读图一代”的催生剂。一项针对福建省政和县从初一到高三六个班的325名学生每天观看漫画所占时间的调查。其中,4小时以上的者18人,3——4小时者62人,2——3小时者11人,1——2小时者16人,1小时以内者218人。①完全可以说,动漫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取代了他们课余对其他文学样式的接受,学生已成了在动漫中成长的一代了。相应据中国出版科研所主持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三次追踪调查显示,五年来中国的读书率持续走低。2003年,在识字者中只有
①
吴月汕,陈青:《日本漫画黑市流毒,非法引进暗箱操作》,载《出版参考》,2001年第7期。
17
51.7%的被调查者每月至少读1本书,比1999年下降了8.7%,其中城镇居民下降了7.8%,农村居民下降了9.6%。读刊率也从1999年的57%、2001年的49.8%下滑到2003年的46.4%,全国只有5%左右的国民拥有“读书习惯”。
《中国青年报》曾对我国最大的阅读群体——青少年作过一个调查,也有一些有典型意义的情况:我最喜欢连环画《还珠格格》了??可我更喜欢看漫画与幽默故事”。(刘小青,广东某小学四年级学生)“我最不爱读有些纯文学作品了,因为它太像我们的课文”。??该报的这篇题为《新一代的读书经》的专题访问,共载有15个被访者的回答,其中有小学、初中、高中,有一般读书者也有网友,除了少数人喜欢看实用性杂志如《电脑大世界》之外,绝大多数都是喜欢连环画和动漫,有些学生对于“读图”的回答也是让人思考,如:“难道在这样的时代还一定要求年轻的一代面对那些一成不变的文字界面么?”“阅读古典作品作为一种需要反复咀嚼的修养行为来说,显然无法满足青少年大量阅读的需要??毕竟‘一盏青灯,一卷古书’这样的的场面现在看来已经很不现实了。”“几十年前,那里有电视,VCD?文学可能是唯一能够真正贴近人们生活的文艺形式,在21世纪的今天,谁家不是全副武装的电子产品?我为什么还要抱着那些N年前的‘高深’的‘名著’不放呢?这些回答很有代表性,它真实的反映了一种新的阅读兴趣已在取代传统的阅读兴趣。
这种阅读革命还表现在阅读心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接受知识、开阔眼界的学习型阅读,是在一种崇高敬畏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严肃行为。读书的目的除了实用求知外,还在于促使人们进行深刻的灵魂拷问和自我反省,并引导人们走向精神的丰实和成熟。人类的文明发展历史中,阅读曾经是特权、地位的象征,生存的手段和改变命运的工具。在神权兴盛的西方社会,文字阅读,由最初是与上帝沟通的仪式逐步走下神坛,在世俗化的过程中不断失去它的神圣和敬畏之心,成为今天人们一种普遍的精神生活方式。时至今日,现代人阅读是一种娱乐化的阅读心理状态所使然,消遣和休闲是主导性的心理需要,其目的是在纷繁的杂乱中寻找一片停顿,缤纷的色彩中寻找一片单纯。消费时代享乐的平面化、意义的深度消失和纷乱场景的拼贴意识,深深影响了人们的阅读方式。读图可说是并喻文化的学习方式。在图画中一切一览无余,它消解了成人与儿童之间森严的文字壁垒,成人与儿童之间的那道帷幕已被拉开,从而宣告了“童年”的退场。现代媒介中的图画,它已消解成年、忽视传统的积淀,这几近于在历史长河中自我放逐,让自己成为一种无根的、非历史性的存在。很显然,对于读图中的儿童而言,世
18
界如此直白,成年已轻松易达,学习已成娱乐,那么长期的阶段教育、强制性的义务教育的必要性自然遭到强烈质疑。由图画书取代文学书、由直观读图取代文字线性逻辑,从而让整个文明教育的严谨性变得无关紧要。
(二)图像时代“童年”的消失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说,印刷品有效地创造出我们的现代个体观念,而且正是这种“被强化的自我感”导致了“童年的绽放”,能培养儿童的“安静、静止、沉思”和特点。而巴里?桑德斯也认为,我们所了解的人类都是读写文化的产物,并指出现有的一个界限分明、完全表达有内化生命只存在于读写文化之中。然而电视文本的出现却使人类的童年在“消逝”。据尼克森公司调查,普通北美家庭一天要开约8小时电视,中国学生平均每天接触电视也有1.5个小时,“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生活搬到媒体里面去了”。从书本向电视、视窗文本的转移,带动着想象和认识活动的转移,这其间包括了一种不同的人文内涵,就是人们接受世界并作出反映的方式的转变。大家越来越通过别人建构的生活形式来生活,而不是生活在各自思想和行为的母体里。
电视文本的第一个破坏性后果是反映生活的欺骗性。一个电视的力量在于它有能力用非常逼真和栩栩如生的方式再现世间的事物,但因为它表现的不过是再现(不过是一种相似或看起来真实),那平淡淡的生活叙事性和短暂性节奏,必然被破坏。一个接一个的图像反映了技术与工业化世界生活的过度运动的本质,生活的幻像变成人工的和极为做作的形式。人们的思想发展日益肤浅,只满足于获得事实与信息的展示,不去理会那些事实所蕴含的文化方式。更有甚者,人们将产生厌倦尘世的情绪,并用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真实的或未被再现的生活。桑德斯曾这样指出其严重性:“(电视)削弱了年轻人的力量??缩短并简化他们成为健康人类的的自然与情绪发展所必需的经历??扼杀他们发展表达自已意见的能力,并且拒绝、赋予他们想象的能力??(并且)在拒绝给予年轻人自省的机会、不让他们与正在萌芽的社会建构”。他还认为因电视文本而对“书本文化”失去兴趣的人类,将无法从事批判的、独立的、抽象的思考,也无法从当下的经验中抽离出来,他们将不能发展出一种个人意识的感受,而仅仅拥有一种充满部落的“群体意识”。①这也许就是当今学生在影视的侵袭下,对于动漫、“口袋书”的关注远超过语文的原因吧,因为“电视为别处(Elsewhere)作宣传,将坚持让他们忘掉
①
转引自[英]大卫?帕金翰著,张建中译:《童年之死》,华夏出版社,2005年2月第28-29页。
19
首要的和身边的东西,而关注次要的和遥远的东西”。①
电视文本的每二个后果是情感的空洞化。纯文本年代的人们充满了丰富的情感结构,有不受束缚的想象力。然后当代电视缺乏人们所需要的“心理深度”、“活力”和“纯洁性”,儿童教育所需要的“品质、崇高和价值观、高尚的情感和宽广的视野”,这些要素在“夸张的”、“重复的”、“可预测的”大量倾泄的电视节目中消失殆尽,弥漫其间的是无所不在的商业主义及没有思想的简单化。特别是让学生们痴迷的日本动漫片被认为是一致的形式化、空洞、人物形象不完整、叙事程式化,这些并不能帮助学生“适当处理感情与经验”。更让人感到可怕的是,正如斯蒂芬?克里尼在《走出乐园》一书指出的,儿童文化的商业化从根本上摧毁了儿童的传统行为与经验,破坏了他们健康快乐的童年概念。他说过,一些珍贵的东西从童年失落了??当我们给孩子一盘儿童歌曲磁带时,是因为我们没有时间唱给他们听或与他们一起唱;当我们给他们一本《我的小马》彩色连环画时,替代我们和他们一起画画;我们没有给他们读故事听或让他们感受到听故事时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而是让他们观看电视上离奇的东西。现在有人感叹学生作文没有真情实感,我想在电视文本的强大力量前,一些与快乐童年有联系的经历好像都是不存在的了,也许“情感”将是未来人类最稀缺的东西了。
(三)新一代的“修辞”
相比于印刷与电视,“网络中成长的一代”有了新的个性。他们不再是被动、麻木和只存在接受单一的世界观,他们是主动的、民主与交互式的。网络提高了他们的智力,也为他们建立了自己的社群。如果说前网络时代,只存在“接受”这一种方式的学生,其价值观日趋保守,属“等级制的、缺乏变化的与集权化的”;那么网络一代则是“渴望表达、发现与自我发展”。正如《童年之死》中所说:“(如今的儿童)拥有强有力的新工具,用来查询、分析、自我表达、影响他人以及玩游戏。他们拥有父母根本想象不到的灵活性,他们正以其父母从未想象出的方式来缩小这个世界。不像在电视使用中是由别人为他们制作节目,在数字世界中,儿童是主动的行动者(他们也会自己制作节目)”。②
于是我们在聊天室、互动电子游戏以及发帖间看到了学生正在建立一种新的文化。其语言风格大多脱离真实的生活情境,欣赏标新立异和坦率真诚。反叛的
[加]大卫?史密斯著,郭洋生译:《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引自1936年记者E?B怀特观看首批电视机生产试验后写的自已第一反应),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2月第223页。 ②
[英]大卫?帕金翰著,张建中译:《童年之死》,华夏出版社,2005年2月第50页。
①
20
语言游戏给提供了他们一种政治性自我(political self)的新感受,这样,学生就“首次穿越了社会惯例所规定的令人窒息的界限,也超越了长辈就那些事物对他们有益所持的僵化概念”。另一种对文本颠覆性的后果就是“超文本”(hypertext)的出现。据美国学者尼克森1965年在《文学机器》一书的解释,“超文本”是一种“非连续性的著述,即分叉的、允许读者做出选择、最好在交互屏幕上阅读的文的文本”。类似《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是,一种不是以单线排列、而是可以按不同顺序来阅读的文本,尤其是那些让这些材料(显示在计算机终端等)的读者可以在某一特定点予以中断,以便使一个文件的阅读可以参考其他相关内容的方式相互联结的文本或图像。“超文本”的突出特点有,一是非线性或多线性,二是能动选择性,三是文本不确定性。
“超文本”的第一个影响是使传统的作品结构形态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意义的确定性与语言的中心指涉性,变成为语言“滑动的所指”(拉康语);明确的设定变成为可能的选择,习得的隐喻变成了虚拟的修辞。读者通过链接的关键词(通常采用加亮、加下划线、改变字体颜色、设图标、阅读路径说明等方式)能突破线性文本逻辑进入巴尔特所说的另外“无底的意义空间”。这就修改了所有的文学成规,确定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被解构成了“破碎的世界”,文本将被理解为是一个过程,而不再是一种产品。如此学生怎能再会再对封闭、凝固的文本感兴趣。其次,“超文本”也使文学作品开始出现一些不追求空间(现实)和时间(历史)的平面化、浅表化的快乐文本倾向。但这种“漂浮的所指”所产生的快乐,并不是英雄式的快乐,而是一种平面化的写作。这样就会减弱学生经由语文教育培植起来的审美敏感和高尚趣味,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也会日益平面化,使原本纯净、温婉的心灵变得黯淡、消沉,经由经典文本呵护起来、睿智大师点悟的灵魂逐渐冷寂、荒芜起来。深度模式的、理性的,价值的、隐喻的、诗意的文学也被今日的学生所疏远,写作成了文字的堆砌游戏。
二、“经典”的祛魅
(一)社会的转型对“经典”的祛魅
人类对自己所生活的客观世界,有一个逐渐的认识过程。起初由于自己的无知,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采用的是情感把握的方式,于是便有了神话、诗歌等的繁荣。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加深,一种科学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出现
21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后技术时代经典语文教学合法性研(周志伟)(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