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都从仰观、俯视两种视角描写景物。本文中的夏水凶险、迅疾,春冬之水湍急、清澈、碧绿;《答谢中书书》中的水明净、清澈。
9.引用渔歌,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也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三、中考演练
1.(1)日光,这里指太阳。(2)逆流而上。(3)有时。(4)早晨。 2.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3.渲染秋天萧瑟的氛围,表现三峡的凄婉美。
第27课 短文两篇
一、基础巩固 1.(1)季,季节。(2)坠落。(3)门。(4)共同,一起。(5)奇丽景色。(6)交相辉映。(7)只。
2.(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2)自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3)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4)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5)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1)古来共谈(2)高峰入云(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课内阅读
4.色彩配合、晨昏变化、动静相衬。
5.“竞”生动地描绘出鱼儿争先恐后跳出水面的景象,静中有动,洋溢着热闹的气氛,使文章生意盎然,富有情趣。 6.月色/月色入户/何夜无月
7.《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8.示例:如“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副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再如,“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交代了夜游的地点、同游者等。“至”“寻”“步”等词,精约简洁,把连贯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 三、中考演练
1.(1)高兴的样子;(2)考虑、想到。 2.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赏月的闲适,被贬官后的淡淡哀愁,面对挫折的豁达。(任选两点即可)
第28课 观潮
一、基础巩固
1.(1)当??时。(2)突然。(3)穷尽。(4)逆流迎着潮水。(5)连接。(6)几乎。(7)涤荡。(8)丝毫。(9)船。(10)去。(11)画花纹。(12)满。(13)高。(14)租用。 2.(1)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冲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2)(待到)烟雾消散,波平浪静,一条船的踪迹也看不见了,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3)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4)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路上堵满了车马,食物和别的各种东西都比平常贵上一倍。
3.(1)仅如银线(2)玉城雪岭际天而来(3)大声如雷霆
36
(4)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二、课内阅读
4.首句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水军演习。船只众多,阵势变化多样,水兵技艺娴熟,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撤退迅速。 5.(1)水战图。(2)弄潮图。说明观潮人之多,突出钱塘江潮声势之壮观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6.皆披发文身/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第29课 湖心亭看雪
一、基础巩固
1.(1)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2)全。(3)罢了。(4)畅饮;通“杯”,酒杯。(5)通“桡”,撑,划。(6)客居。(7)还。(8)哪能
2.(1)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2)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3)(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4)我尽力喝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3.(1)天与云与山与水(2)舟中人两三粒而已(3)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课内阅读
4.(1)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2)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3)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埋下伏笔。 5.对比。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力地抒发了作者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 6.因为天、云、山、水全是白色,显得空阔,所以长堤、湖心亭、小舟看似“一痕”“一点”“一芥”。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7.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用极俭省的笔墨交代了游踪。写景是游记的重点,作者抓住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一痕”“一点”“一芥”等,把景物中最具特色、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湖心亭巧遇是叙事,从人的角度来写,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重在抒情。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8.不矛盾。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9.痴/闲。相同点:叙事简洁,写景如绘,抒情寓于叙事写景之中,语言凝练,饶有情味。不同点:本文用白描手法描写雪景,《记承天寺夜游》描绘月色如诗如画,描写细腻,生动形象。
三、中考演练
1.(1)这里指飞奔的马。(2)酒杯。
2.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 3.大笔点染;白描。
4.甲文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欣赏与赞美之情;乙文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八年级下册
第22课 五柳先生传
一、基础巩固 1.(1)哪里。(2)知道。(3)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4)亲戚旧友。(5)去、往。(6)希望。(7)舍不得。(8)空寂。(9)粗布衣;洞。(10)安然自若的样子。(11)辈。(12)酒杯。 2.(1)(他)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深究。(2)喝醉了就回去,
37
竟然不会舍不得离开,说走就走。(3)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4)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 (5)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2)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坚守节操、不随流俗、独立于世俗之外/不慕荣利、安贫乐道。(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慕荣利 二、课内阅读
4.以幽默的笔调写出了自己淡泊名利、率性旷达的隐士性格。 5.(1)隐者风范:闲静少言,不慕荣利。(2)书中求乐: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3)率真放达:性嗜酒,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4)安贫乐道: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5)自得其乐,淡泊名利: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
6.(1)赞成,这样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不求名不求利,可愉悦身心;(2)不赞成,读书因将粗读和细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领悟到文章的精髓。尤其在我们基础学习阶段,更要把握好字句,才能夯实基础。
7.示例:看一个人生活得是否积极,关键是看他有没有理想。陶渊明归隐,是与官场决裂的体现。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可以说陶渊明安贫乐道、辞官归田,是他执着追求人格价值的表现,绝不是消极的避世退隐。
8.作者以虚拟代实写,蕴涵着对门阀制度的蔑视和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还开启了东晋为无名氏立传的先河。
9.(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不慕荣利,不求闻达;(2)好读书,常著文章自娱;(3)安贫乐道,悠闲自得。 三、中考演练
1.(1)喜爱(喜欢)。(2)体会(领会)。(3)期望(希望)。 (4)经常(常常)。
2.(1)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和表字。 (2)不为贫贱而忧愁(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读书(好读书);喝酒(性嗜酒);写文章(著文章)。
4.示例: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五柳先生虽然生活贫困却淡泊名利,为了保持内心的高尚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言之有理即可)
第23课 马说
一、基础巩固 1.(1)通“只”。(2)“见”通“现”,表现。(3)同样,等同。 (4)“材”通“才”,才能。(5)面对。(6)即使。(7)用鞭子打;正确的方法。(8)著称。 2.(1)只是辱没在了奴隶人手里,和普通马一起死在了马厩里。(2)饲马者不知按照他日行千里的能力来喂养。(3)况且想要和普通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4)鞭打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鸣叫又不能通晓它的意思。(5)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不识千里马吧!
3.(1)然后有千里马(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3)食之不能尽其才(4)其真不知马也(5)食马者不知其能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 二、课内阅读
4.“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伯乐”比喻能够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
5.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埋没人才的统治
38
者进行了批判,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之情。
6.托物言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不平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7.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我认为作者的观点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新的历史时期,更需要大量的人才推动社会发展,创新科技,从而造福人类。对真正的人才,国家和社会就应该信任他们,重用他们,给他们充分发挥的空间,让他们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
8.示例:两文都认为统治者应该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亲近(或了解)人才,信任人才。(结合原文,提炼原文观点)在21世纪的今天,更应该如此。要让人才发挥最大的作用,需要决策者们做好伯乐,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发现人才,并重用他们、信任他们,给他们发挥能力的空间和机会。
第24课 送东阳马生序
1.(1)跑。(2)超过约定的期限。(3)训斥,呵责。(4)言语和脸色。(5)等待。(6)通“肢”。(7)气味,这里指香气。 2.(1)时常向有书的人家借书,(都)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2)因此别人大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3)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4)住在旅店,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用。 二、课内阅读 4.手自笔录。
5.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6.不敢稍逾约。
7.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8.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3)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9.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三、中考演练 1.(1)书写。(2)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3)得到。(4)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2.(1)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3.提示:可以从博览群书、刻苦学习、诚心求教、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后天教育与成才的关系等方面来回答,言之成理皆可。
第26课 小石潭记
一、基础巩固 1.(1)喜欢。(2)凉。(3)呆呆的样子。(4)停留。(5)使??凄凉,使??寒冷。(6)表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7)忽然。(8)像狗牙一样。(9)因为。 2.(1)(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2)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3)(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4)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5)(看到溪水)像
39
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6)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3.(1)蒙络摇缀。(2)皆若空游无所依。(3)往来翕忽。(4)斗折蛇行。(5)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二、课内阅读
4.(1)隔篁竹/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2)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5.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小石潭的特点:幽静。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6.动静结合。生动传神地描写出鱼儿可爱的动作、神态,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愉悦。 7.作者用“斗折”来比喻溪岸的状貌,用“蛇行”来比喻溪流的形状,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溪岸的曲折和溪流的蜿蜒。
8.柳宗元的“乐”是发现小石潭后暂时的自乐;欧阳修的“乐”既有山水之乐、太守自乐,更有与民同乐的情怀。
第28课 醉翁亭记
一、基础巩固
1.(1)像鸟张开翅膀一样。(2)情趣。(3)开花。(4)摆开。(5)遮蔽。(6)以??为乐。(7)是。(8)茂盛的样子。 (9)寄托。(10)消散。(11)聚拢;昏暗。(12)茂盛。(13)老人和小孩。(14)菜蔬。(15)酒杯。
2.(1)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的,是醉翁亭。(2)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中,而在山光水色中啊。(3)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4)或明或暗,变化不一的,是山间早晨和傍晚的景色。(5)老人和小孩,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出游。(6)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7)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8)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3.(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醉翁之意不在酒。(3)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5)颓然乎其间者。(6)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二、课内阅读 4.琅琊(山)酿泉
5.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也反映太守治理有方,使这里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
6.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禽鸟之乐:游人去后自由歌唱,享受山林之乐;游人之乐:可以跟随太守出游;太守之乐:欣赏山水,宴饮,与民同乐。 7.将“醉”和“乐”统一起来,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8.相同点:都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忧国忧民,励精图治。《醉翁亭记》抒发的是“与民同乐”的思想,《岳阳楼记》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不同点:《岳阳楼记》的作者“不以己悲”,以此规劝友人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醉翁亭记》的作者含有寄情山水以排遣谪居苦闷的情怀。 三、中考演练
1.(1)命名、取名。(2)助词;译为“的”。
2.(1)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3.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他们这种不以自己的进退得失为念,而“与民同乐”思
4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4领跑语文深圳答案(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