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说明吕蒙得到了鲁肃的赏识和敬重,体现出吕蒙通过学习而产生的巨大变化,从而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6.对话描写(或语言描写)。生动地描写出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神态和心理,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7.衬托手法。从侧面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8.示例:孙权自上而下劝说部下要加强学习,语重心长,体现了长者风范;《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委婉劝说君主要广开言路,运用类比推理,以小见大,容易为人接受。启发:生活中,我们与人交往时也应注重说话方式,要尊重对方,委婉得体。(联系实际谈启发) 9.第一问:“蒙乃始就学”和“不使学”。第二问:人才的培养,最主要的是靠自身主观的勤奋和努力,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等客观条件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的吕蒙曾经“以军中多务”为借口,不肯读书,但是,在孙权的启发劝说下他改变了初衷,开始读书,使鲁肃都对之“刮目相待”。而《伤仲永》中的方仲永,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未尝识书具”就能“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然而他父亲非但没有要求他好好读书学习,反而“利其然”“不使学”,最终使仲永变成了一个无能的庸者。 三、中考演练 1.B
2.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为借口(理由)来推托。(或:吕蒙借口军中事务繁忙来推托)
3.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鲁肃见到吕蒙时的惊异和钦佩之情;表现了学习使吕蒙有了巨大变化。(或答“对比”,以吕蒙学习前后的变化对比,表现其学习成效显著。)(意思接近即可。) 4.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指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第20课 口技
一、基础巩固 1.(1)极点。(2)适逢、正赶上。(3)同时。(4)通“座”。(5)夹杂着。(6)设置,安放。(7)围着。(8)扬起。(9)大腿。(10)几乎。 2.(1)(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个八尺高的帷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帷幕里面。(2)只听到帷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敢大声说话的人。(3)全场的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看,微笑着,暗暗地赞叹,认为表演妙到了极点。
3.(1)满坐寂然(2)不能指其一端不能名其一处也(3)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二、课内阅读
4.再次突出表演者进行表演的道具之简单,衬托出“口技者”表演技艺之高超。同时与第一段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5.一是开头和结尾部分对表演道具的交代;二是在表演过程中观众的神情和举止。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相结合,生动地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出神入化的表演所产生的巨大魅力。 6.示例一:“遥闻深巷中犬吠”,以动写静、以声衬静,表现出深夜的寂静气氛。 示例二:“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以声衬静,显出深夜之静。
7.示例一:剪纸。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样式千姿百态,形象普遍生动而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
示例二: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山西农村,这种拙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三、中考演练
31
1.(1)其中夹杂着。(2)说出。
2.(1)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 (2)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都消失。 3.简单高超
第25课 短文两篇
一、基础巩固 1.(1)跑。(2)名词作状语,在半路。(3)从前。(4)断。 2.(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2)(共工)发怒撞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二、课内阅读
3.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浪漫主义魅力。
4.从正面来看,他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从反面看,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5.这是远古时代人们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对“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现象的解释,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6.动作描写。相同点: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可见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不同点:夸父死后将手杖化为邓林,到死都不忘为民造福,可见他有牺牲精神,甘为人类造福;共工有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的一面。
第30课 狼
一、基础巩固 1.(1)“止”通“只”,副词,只。(2)动词,打洞。(3)紧跟着。(4)原来,旧的。(5)窘迫。(6)遮蔽、覆盖。(7)放下、卸下。(8)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9)(瞪着眼)注视的样子。(10)径直。(11)打洞。(12)悠闲。(13)假装睡觉。 (14)狡猾。
2.(1)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2)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3)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从柴草堆中打洞钻过去,从背后来攻击屠户。(4)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3.(1)其一犬坐于前(2)以刀劈狼首(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二、课内阅读
4.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5.狼。因为文章是以狼为主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作者的写作目的也在于讽刺像狼一样的恶人。 6.示例一:“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 示例二:“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生动地表现了狼的狡诈。
7.启示: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②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写出一点即可,意思符合即可) 三、中考演练
1.(1)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2)大腿。
32
2.骨头已经扔尽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3.开始屠户很害怕,存有侥幸心理,给狼扔了两块骨头但未能阻止狼的追赶;后来屠户镇定下来,丢掉幻想准备抵抗,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拿起屠刀;最后屠户坚定决心,勇敢斗争,跳起来,连砍几刀杀死了一只狼,又砍断了另一只狼的后腿并杀死了它。
4.狼的形象:贪婪、狡诈、凶狠;这则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或者认为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八年级上册
第21课 桃花源记
一、基础巩固
1.(1)繁多的样子。(2)走到??尽头。(3)只。(4)隐隐约约。(5)田间小路,交错相通。(6)类。(7)老人和小孩。(8)通“邀”,邀请。(9)妻子和儿女。(10)不必说,更不用说。(11)详细。(12)感叹惋惜。(13)沿着;旧的、原来的。(14)做标志。(15)计划。(16)实现;不久。
2.(1)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2)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3)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相互能听到鸡和狗的叫声。(4)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5)带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6)但没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3.(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阡陌交通(3)设酒杀鸡作食(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5)乃不知有汉(6)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课内阅读
4.示例一: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令人疑惑,设下悬念。
示例二:写桃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洞通向哪里?渔人会有怎样的奇遇?又为下文描写桃花源设了悬念,埋下了伏笔。
5.(1)渔人是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发现桃花源的;(2)渔人出来时做了标示,但后来再也找不到;(3)刘子骥寻访“未果”;
(4)从此以后就没有人去寻找桃花源了。
6.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中考演练 1.B
2.译文:(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3.示例:“如此”是指代词,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①发现桃源村的经过;②村中的生活情状;③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4.示例:我理想中的“桃源”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自然环境优美,人人安居乐业,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每一个公民都能分享到社会文明成果的美好社会。(开放性试题,扣紧题意,文从句顺即可。)
第22课 短文两篇
一、基础巩固
33
1.(1)灵异的(水)。(2)品德高尚。(3)没有什么学问的人。(4)弹奏。(5)多。(6)生蔓长枝。(7)亲近而不庄重。(8)少。(9)博学的人。(10)使??劳累。(11)耸立的样子,笔直。(12)应当。
2.(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2)(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没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3)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4)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5)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说了。
3.(1)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3)濯清涟而不妖(4)花之君子者也(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二、课内阅读
4.以古代圣贤自比,暗示自己也要像古贤人那样身居陋室仍保持高尚品德。
5.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6.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陋室铭》借“陋室”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借“莲”的形象表现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7.志趣高雅,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或淡泊名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高洁傲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8.不慕名利、安贫乐道、洁身自好、高洁自重、谦虚正直、不趋炎附势、道德高尚。 9.《陋室铭》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不简陋,衬托自己的陋室也不简陋,因为“庐”“亭”“室”的主人都是品德高尚的君子。《爱莲说》写“莲”的高洁品质,用菊花作正面映衬,用牡丹作反面映衬。 三、中考演练
1.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2.惟吾德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第23课 核舟记
一、基础巩固 1.(1)大约。(2)无;顺着。(3)像。(4)说话。(5)举。 (6)同“屈”,弯曲。(7)类似。(8)清楚明白。(9)好像??的样子。(10)平。(11)清清楚楚。(12)黑色。(13)挑选。(14)满。
2.(1)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2)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3)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4)那人眼睛正看着(炉子),神色平静,好像在听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3.(1)罔不因势象形(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各隐卷底衣褶中(4)技亦灵怪矣哉 二、课内阅读
4.(1)用料体积小;(2)所刻东西(字、景、人、物)多;(3)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备,富有诗情画意。
5.(1)两个舟子神情逼真;(2)船背上的文字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6.一是突出核舟“大苏泛赤壁”的主题,二是表现雕刻者技艺之高超。 三、中考演练 1.(1)高高的。(2)靠近。 2.抬头仰望,神情跟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同。
3.①长不盈寸②各具情态③船舱旁边左右各四扇的小窗(或高起而宽敞的船舱)④神奇、精
34
湛、卓越的雕刻艺术。
第24课 大道之行也
一、基础巩固
1.(1)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2)憎恶。(3)这。(4)培养。(5)矜通“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6)职分。(7)女子出嫁。(8)起。 (9)造反;兴起。
2.(1)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2)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3)所以人们不只是赡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只是抚养自己的孩子。 3.(1)老有所终;(2)不必藏于己;(3)外户而不闭。 二、课内阅读
4.“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同”指理想社会。 5.(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6.总分总结构。不能颠倒。因为这是按照年龄的大小顺序排列的。
7.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8.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很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 三、中考演练 1.(1)通“举”,推举,选举;(2)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3)顺着,沿着;(4)离开。
2.(1)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2)渔人见到这片景色很是惊异,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3.(1)写桃花源里田园风貌,一派富足宁静的景象;(2)写桃花源中人过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3)写桃花源中人家家都友好好客。 4.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乙文]“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甲文]侧重于议论(或“阐述”),[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
第26课 三峡
一、基础巩固 1.(1)回声。(2)顺流而下。(3)消失。(4)丝毫;通“缺”,中断。(5)飞奔的骏马;驾着。(6)正午。(7)半夜。(8)上。(9)刚刚。
2.(1)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连太阳和月亮也看不见。(2)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树木茂盛(或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的趣味。(3)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凄凉怪异。
3.(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则素湍绿潭(4)飞漱其间(5)林寒涧肃(6)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课内阅读
4.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山、水。山:长、多、陡峭、高峻、群峰对峙。水:夏,凶险、迅疾、湍急、一泻千里;冬春,秀丽奇绝、清荣峻茂、素湍绿潭;秋,哀伤、悲寂、凄凉、悲凉。
6.不矛盾。夏季江水湍急、凶险,船一般不会冒险航行。但在“王命急宣”的情况下,船一旦起航,便能“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夏水暴涨、水流迅疾的特点。
7.连绵不断,遮天蔽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4领跑语文深圳答案(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