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C )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都是诡辩论的观点 C、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诡辩论的观点 D、前者是诡辩论的观点,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 1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 C )
A、存在 B、精神 C、物质 D、原子 15、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客观世界的( D )
A、正确反映 B.歪曲反映 C.虚幻反映 D.主观反映 16、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这是( A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二元论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17、我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哲学命题割裂了( A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1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是说( A )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 19、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 C )
A、量变是渐进的,质变往往是一种突变 B、量变是不显著的,质变是显著的 C、量变是在事物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突破事物度的界限的变化 D、量变是连续性的,质变是非连续性的 20、辨证的否定是( A )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绝对的否定
C、外力强加给事物的否定 D、对事物主观的任意的否定 21、否定之否定规律侧重于揭示( D )
A、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 C、事物发展的状态 D、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22.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指( C )
A. 包括一切哲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
6
C.一切正确反映时代本质要求的哲学 D.不包括旧哲学 23.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 B )
A. 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 D.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24.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D )
A.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25.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宇宙之砖”、“万物的始基”、“原初物质”的哲学是( A ) A.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 庸俗唯物主义 C.近代唯物主义 D.宗教哲学 2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D )
A.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B.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现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27.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C)
A. 唯心主义 B. 经验主义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
2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C)
A. 古希腊、罗马哲学 B.中世纪经院哲学 C.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D.17、18世纪资产阶级哲学
29.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D)
A.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C.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把实践及解为对象性活动
30.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D)
A.多元论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31.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B )
A.自身存在着的世界 B.“绝对精神”的产物
C.没有规律的客观事物的堆积 D.由精神和物质两个本原构成的统一世界 32.“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是( B )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7
C.形而上学观点 D.旧唯物主义观点
33.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 C )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B )
A.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哲学学说 B.世界的本质只有一个的哲学学说
C.世界是发展变化的哲学学说 D.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哲学学说
35.实践是( B )
A、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性活动 B.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C.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D.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36.人类世界从根本上说是( D )
A. 自然界的产物 B.脱离自在世界而存在 C.自在之物 D.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
37.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这表明(D)
A. 时间是人的主观感觉 B.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C时间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的 38、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 A )
A. 合乎逻辑的 B.唯心论 C.形而上学 D.诡辩论
39.“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的命题是指(A )
A. 意识是主体和客体连结和转化的中介 B. 意识是主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C.意识的形式和内容是客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40.“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 D )
A. 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现 B.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现D客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41.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形,这是( D )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42.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B )
A. 否认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8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43.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倒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B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44.“当然,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这里讲的“有限的范围内”是指(D)
A物质能否为意识所正确反映 B物质和意识是否相互作用 C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 D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 45.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B )
A. 意识产生物质 B.意识转化为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 D.意识创造物质 4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说明(C)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认识客体的制约 C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
4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B )
A. 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 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48、唯物辩证法的总体特征是( 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 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的观点 49、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 D)
A、是联系的 B、是变化发展的
C、具有整体性 D、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在内因 50、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D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教条主义的观点 D 、形而上学的观点
51、黑格尔说的“割下来的手失去了它的独立的存在”的观点,这是( D )
A、客观唯心主义 B、绝对主义
9
C、诡辩论 D、辩证法
52、“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方针的哲学依据是( B )
A、共性与个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B、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
C、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原理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5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D )
A、辨证形式 B、趋势和道路 C、不同状态 D、源泉和动力 54、矛盾的斗争性是指( B )
A、 对立面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 B、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互相分离的趋势 C、矛盾双方的相互吸引、不可分离的趋势 D、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趋势。55、在一对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 C )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主要方面 D、矛盾的特殊性 56、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性是指( D )
A、不需要任何条件 B、能脱离同一性而进行斗争 C不被任何条件所限制 D能打破特定条件的限制 57、规定事物性质的主要是( D )
A、主要矛盾 B、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 C、矛盾的主要方面 D、事物的内部矛盾 58、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C )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人民内部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矛盾
59、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 B )
A、由偶然向必然转化 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由简单向复杂转化 D、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60、掌握“适度”原则的哲学依据是( A )
A、质和量的统一 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渗透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 D、内容和形式的相互转化 61、“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句话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B )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答案(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