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差异和__________差异。 3. 斯金纳认为有机体有两种行为:一种是应答性行为,一种是__________。 4. 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__________和自我强化。
5. 又称学习心向,__________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心理准备状态。 6. 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网络或__________来表征的。
7. 加涅把心智技能按简单到复杂分为辨别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和高级规则学习。
8. 学习策略的最重要的原则是__________。
9. 创造性有两种表现形式,分别是发明和__________。
10. 美国心理学家 继承并拓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提出了__________级水平__________个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
11.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__________和 。 12. 认知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了情绪困扰的__________理论。
13. __________是指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14. 师生交往的类型分为单项交往类型、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 简述少年心理发展有哪些矛盾? 2.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 简述教学评价的分类。 4. 简述教师的主要角色。
5. 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有哪些? 四、论述题(10分)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开展学校心理辅导?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40分)
1.D 2.C 3.B 4.D 5.D 6.B 7.D 8.C 9.D 10.C
11.B 12.B 13.D 14.B 15.B 16.C 17.A 18.B 19.C 20.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桑代克 2.认知;性格 3.操作性行为 4.替代强化 5.学习定势 6.图式 7.概念学习;规则学习 8.生成性原则 9.发现 10.柯尔伯格;三;六 11.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12.ABC
13.个别化教学 14.双项交往类型;多项交往类型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2)旺盛的精力与能力发展水平的矛盾。 (3)意志的自觉性与冲突性的矛盾。
2.(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②自我意识增强。 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④品德结构更为完整。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3.(1)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而言,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根据对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3)从教学评价的功能看,分为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 (4)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分为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4.(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2)家长的代理人和参谋。 (3)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 (4)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5)心理辅导者。 (6)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5.(1)强化法(2)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4)示范法(5)惩罚法(6)自我控制法。
四、论述题(10分)
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团体辅导。它以预防辅导为主,着眼点在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二是以少数学生为个别辅导。它以矫治辅导为主,是一种补救性的辅导。 在此基础上,开展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独立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 (2)将心理辅导融于班级、团体活动之中。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 (4)个别辅导。 (5)团体辅导。
甘肃省2009年10月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中学组)试卷
(9999)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的时间是( ) A、 1993年 B、 1994年 C、 1995年 D、 2002年
2.提出“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的教育家是( ) A、 凯洛夫 B、 苏霍姆林斯基 C、 马卡连柯 D、 赞可夫
3.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学校的 ( ) A、 规章制度 B、 网络资源 C、 校园环境 D、 物质文化
4.儿童在发展过程中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称为( ) A、 最近发展区 B、 潜能发掘区
C、 思维表现区 D、 教育最佳区
5.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 ) A、 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B、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D、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6.“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这一条文出自(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7.以下哪种学校课桌的排放方式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交往及生生之间的交往( ) A、 秧田式 B、 圆桌式 C、 马蹄型 D、 半圆型
8.课程设计的第一个层次是( ) A、 课程文件 B、 课程计划 C、 课程标准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甘肃省2009年10月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心理学(中学组)试卷(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