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优结合。它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相得益彰。 (3)实现由注重教学的结果向注重教学的过程转变。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因此,新课程倡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4)实现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5)实现由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向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转变。
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而课程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不仅要重视量的评价,还要
注重质的评价。
3. 适应新课程改革,老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其中,合作式学习方法就很重要,它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4. 适应新课程改革,老教师要大胆实践
老教师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丰富,但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管理手段都已经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所以在适应新课程方面,不如年轻教师。作为老教师要不耻下问,要积极主动的学习中青年骨干教师实践新课程的理念与行为,并结合自身实际,反思自己的教学。学校要组织搞好以新促老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新课程改革已实施了多年,大多数教师已步入了新课程改革轨道,但仍有部分教师,特别是老教师,仍是穿新鞋走老路,不适应新课程改革。为使老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组织骨干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实施以新促老工程,然后让学校听老教师的课,
通过听、评、指导,促使他们适应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面对新课程,老教师既不能有惧怕思想,害怕自己不能适应,被新课程改革淘汰,也不能跟着感觉走,人云亦云,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更不能认为新课程改革与己无关,墨守成规,无所作为。老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诚心接受,热情投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钻研新教材,敢于探索,努力实践。老教师要树立决心,充满信心,建立自信,在学习中实验,在实验中学习,尽快掌握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就一定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为新课程改革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5. 学校不给老教师过早地贴上“老字号”标签 虽然老教师在身体与精力上不能与年轻教师相提并论,但是,老教师在教育战线上摸爬滚打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是学校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如果没有进一步挖掘和利用,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因此,应当懂得老教师在学校发展中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不给老教师过早地贴上“老字号”标签。这样才能有效激活老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让老教师的职业激情永驻。
(1)大会小会不提“老”。有的地方常在大会小会等各种
场合“老”字当头,意在于激励年轻教师,在工作上要处处尊重老教师,并向老教师学习。然而,有道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常常挂在嘴边的“老”字,恰恰给了一些老教师心理暗示,使其认为自己在教师队伍中已经濒临退休行列,教学生涯所剩时日无多,又何必与年轻教师一般见识,何不安于现状,平平淡淡过好最后时日,这样岂不更加逍遥自在? 因此,不经意的“老”字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应当慎提“老”字,甚至不提“老”字。
(2)制度面前不护“老”。在学校管理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诸如在身体与精力等方面与年轻教师相比,对老教师而言有失公平的工作。基于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常常在学校的规则制度面前对老教师网开一面,给予特别的关爱。比如,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每周撰写一篇教学论文,而对老教师的要求则变成是每学期上交一篇教学论文,等等。此举表面上确实体现了校长的人文关怀,而实际上却表明了老教师精力不济,在各方面已经无法与年轻教师抗衡。这样的做法,一方面使得老教师心安理得接受学校的“恩惠”,默认自己“老”的事实;另一方面则可能极大挫伤老教师的积极性,使其对工作顺其自然、得过且过。因此,在学校制度面前不宜特别关照老教师,应当一碗水端平,这样或许更能让老教师永远不服“老”,对工作的热情有增无减。 (3)学习培训不嫌“老”。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开展,
也因此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学习培训浪潮。然而,纵观各学校实际,新课程改革好像是年轻教师的事情,而与老教师无关。在各种学习培训活动中,我们很难看到老教师的身影, 学习培训成了年轻教师的专利。一些人认为,年轻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后备军,是学校的未来,在年轻教师身上投资能够长时间得到回报。但是,老教师也需要与时俱进,老教师的知识也急需更新,也需要不断充电。这种学习培训把老教师拒之门外的做法,绝非明智之举。它暗示着老教师已经没有“利用价值”,或者说老教师发光发热的时间已经不多,老教师是真的“老”了。这怎能不令老教师感到心寒,又怎么能够激起老教师是职业热情呢?
(4)教学观摩不缺“老”。在许多学校,上公开课、观摩课的老教师凤毛麟角,更甭想在校级以上各种大型优质课、观摩课评选活动中见到老教师的身影。许多身在一线的老教师已经退隐教学展示舞台。这虽然与老教师本人不愿“抛头露面”有关,但学校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许多学校要么基于老教师的年龄考虑,认为上观摩课是一件苦差事,不忍心让他再经受备课的“折磨”;要么认为老教师上观摩课对其个人的成长而言毫无意义,于是教学观摩课成了年轻教师的专利。同样是教师,同样是在一线教学,因为不同的是年龄,从而有了不同的命运安排。试想,长此下去,老教师还哪来斗志?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又能如何? 因此,我们呼吁,教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老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