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赤峰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3-15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旅游资源类型及评价 第三章 旅游客源市场现状分析 第四章 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第五章 旅游发展定位与战略 第六章 旅游形象创意 第七章 旅游市场营销规划 第八章 旅游产品规划 第九章 旅游空间组织 第十章 旅游交通规划

第十一章 旅游饭店、餐饮设施与娱乐服务 第十二章 人力资源开发 第十三章 旅游商品开发规划 第十四章 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 第十五章 旅游规划的实施

第十六章 投资初步估算及投融资战略

第一章总则

为促进赤峰市旅游业持续稳定发展,有序、高效地开发本市旅游资源,加速推动赤峰旅游产业化,促使旅游业成为赤峰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将赤峰建设成中国草原文化旅游第一城,制定本规划。本规划通过后将作为赤峰市旅游发展

1

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区位与范围

赤峰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蒙、冀、辽三省区的接壤处。本次规划范围为赤峰全市域,包括三区(红山区、松山区、元宝山区)、七旗(克什克腾旗、 翁牛特旗、 敖汉旗、喀喇沁旗、 巴林左旗、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二县(宁城县、林西县),国土面积为90021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

近期:2003—2005年;中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赤峰市处于内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市域北部为大兴安岭南段山地,西、南两面为燕山山地与辽西山地的边缘,中、东部为西辽河平原, 全市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多山,西部最高海拔2067米,东部海拔不足300米。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既有崇山峻岭,又有河谷平川;既有浩瀚的坨沼沙地,又有广袤无垠的天然森林、草原。在地貌上,全市形成了北部大兴安岭西南段石质中低山地丘陵区、南部燕山北麓山地丘陵区、东部西辽河上游平原区和西部高原区四区分异的格局。 气候与水文条件

赤峰市属于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 赤峰市境内有五条水系,即:西拉沐沦河、老哈河、乌尔吉沐沦河、教来河、贡格尔河。其中前四条同属西辽河水系,贡格尔河为内陆河。西拉沐沦河、老哈河为塞外两大名川,二者在翁牛特旗东部汇合为西辽河。赤峰市境内还有58处湖泊,其中,克旗达里诺尔湖镶嵌在美丽的贡格尔草原上,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大湖泊。

2

历史沿革

赤峰市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8000年至4000年前,赤峰地区就创造了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富河、小河沿、夏家店下层等古文化。进入夏朝以来,先后为东胡、匈奴、鲜卑诸民族的繁衍生息场所。西周战国时期,东胡族在赤峰创造了夏家店上层文化,燕国在此设置右北平郡治所,魏晋鲜卑建牙帐于老哈河中游的紫蒙州,唐时饶乐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辽代创造了空前的辉煌,建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历时200多年。元时,归属辽阳行省和中书省。清代归属昭乌达、卓索图两盟,设乌兰哈达通判厅和通领衙门。 民国设镇守使。抗战时设冀察热辽分局。建国后设昭乌达盟,1983年改赤峰市至今。 社会、人口与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赤峰市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类型、结构、潜力不断呈上升趋势,旅游业收入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例逐渐上升。2002年,赤峰市全市总人口约454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 205.41亿元,人均GDP约4522元,相当于565美元,不到我国平均水平的66.5%。总体上判断,赤峰市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全市除赤峰中心市区外,正在积极建设九个旅游城镇,包括:经棚镇、大板镇、林东镇、乌丹镇、锦山镇、新惠镇、天山镇、克旗热水塘镇、宁城热水镇。 第七条 旅游业发展概况 1、发展历史

赤峰旅游业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1)80年代至90年代初,旅游业最初以公务接待型为主,主要接待海外、国内行政公务旅游人士,大规模的海外、国内大众旅游并未真正展开;(2)90年代,赤峰旅游开始出现产业化迹象,但

3

由于这些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资金投入与运营理念等尚显不足,全市旅游发展起伏较大,旅游业处于自发的自然经济状态;(3)90年代末至今,旅游业开始成为赤峰市委、市政府的关注重点,向政府主导型、大规模产业扩张的阶段迈进。 2、发展现状

(1) 旅游产业初具规模,表现在:1)全市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截止2002年底,全市共接待旅游者28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17%,旅游收入4.42亿元,比上年增长57.8%。2)初步形成以草原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地质奇观为主题的多样化旅游产品体系。截止到2002年,全市共开发旅游景区(点)40多处。3)旅游交通及基础设施建设初见成效。赤峰-克旗的旅游快速通道已具雏形,河北坝上至乌兰布统、达里诺尔湖的黄金通道,赤峰至承德、赤峰至辽宁朝阳的干道正在建设、筹划之中。截止到2002年底,全市共有旅游企事业单位80多家,星级饭店16家,旅行社17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5000人以上,赤峰已具备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准。4)旅游市场促销及相关服务工作已得到重视,旅游相关服务工作得到进一步落实。

(2)市域内旅游业发展不平衡。由于旅游资源赋存状况差异、旅游起步早晚等原因,区域内旅游业发展差异较大。目前西北部克旗和中部翁牛特旗旅游业发展相对超前,正在渡过起步阶段,左旗、右旗、喀旗、敖汉、宁城旅游处于第二梯队,其它旗县则处于起步阶段初期。

(3)旅游业发展仍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尽管赤峰旅游有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与周边地区特别是承德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在旅游人数上,不足承德市的1/3,旅游收入不足承德市的1/4。从内蒙古自治区全区

4

来看,尽管赤峰市旅游资源评价综合指标处于第1位,但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却在第5或6位波动,旅游人均消费水平大致为全区的1/3强,赤峰市旅游发展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 3、发展中存在问题

存在的问题是:1)开发不规范,建设水平低;(2)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服务功能不完备;3)市场营销的联动性、网络性意识不足;4)旅游商品开发,旅游增殖工作不够重视;5)观念落后;6)政府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市场促销经费投入不足。 规划原则

1、可持续旅游原则。在满足当前旅游发展需要的同时,保证满足未来旅游发展需要的能力。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旅游者、旅游业与社区居民的关系。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市场经济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最大程度地引入工商管理的观念和方法,视规划区为企业,未来旅游为有市场潜力的产品。 3、坚持政府、产业界(企业)、学界(大学、科研机构)、民众、媒体的良性互动,达到政府出台政策进行规制(regulation),官产学民媒合作分工,协同参与。 规划依据

1、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年10月26日;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国发(1985)76号。 3、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区(点)

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赤峰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线全文阅读。

赤峰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52137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