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越强,可以辅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随着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的回归,随着《七子之歌?澳门》一曲回旋在祖国大地,学生对于本课学习的内容并无陌生感,易于接受与理解。 教学目标:
1、运用综合识字法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梦寐不忘、襁褓”等词语。
2、通过背景资料的查询和反复的诵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儿女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情感和作者的爱国情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七子之歌?澳门》),谁能说说这首歌的歌名是什么?(板书课题:七子之歌)
2、你们对这首歌有哪些了解?(板书:澳门。当学生说到作者闻一多时,出示闻一多的图片,同时问:)还有哪些同学搜集到了闻一多先生的资料?我们来交流一下。(对闻一多,学生着重掌握:青年时留学美国、著名的学者诗人、爱国民主斗士三点即可。)
3、了解了作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闻一多先生所写的《七子之歌》中的首篇《澳门》。(出示这首诗歌。) 二、学习诗歌-澳门 1、读书释疑。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歌,老师希望你看准字形,读准字音,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2)在朗读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觉得特别不好读的词语,来给大家提个醒。重点解决:襁褓-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偏旁相同)这说明这两个字跟什么有关?(与衣服有关)它通常用来干什么?(用来包裹婴孩的布) (3)字词没有问题了,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首诗歌。其他同学要当好小评委,看看他是否做到了看准字形,读准字音。
(4)诗歌的朗读上看来是没有什么问题了,在诗歌的内容上,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我们交流一下。
(5)你有什么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要求学生结合老师给的资料和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小组合作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6)我们来交流一下吧。重点解决: ①“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
?“妈港”这个名字的来历。(1553年葡萄牙人用不正当的手段在澳门的妈阁庙前登陆。后来葡萄牙人就将澳门称为“妈港”。英文写为Macao) ?土生土长的澳门人乃至全中国人,会喜欢这个名字吗?(不会)为什么?(这是侵略者给起的名字、屈辱历史的开始)你能不能用你的朗读表达你的想法?
②“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掳去”的意思是什么?被侵略者掳去的究竟是什么?(土地、金钱、资源??)作为一个澳门人,看到自己家乡的土地被占,资源被抢走,没有做人的尊严,他会怎样?(愤怒、生气),那就读出你的愤怒与生气。
?是啊,虽然失去如此多的东西,但是抢不走的是我对祖国的什么?(热爱)正如诗人所说的:祖国,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2、体会感情。
(1)当年的闻一多先生,就是这样满怀着悲愤之情,满怀爱国情感,写下了这首《七子之歌》。让我们一齐再来重温一下。(放朗读录音) (2)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感受?
(3)(放音乐)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声,试着用我们的朗读表现出我们种种的感受来。你可以自己练习朗读,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朗读。(指名读。) (4)一声声的呼唤,一次次的期盼,终于,在1999年12月20日,澳门这个游子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出示图片,解说)
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美丽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在澳门升起,高高飘扬的时候,当澳门特别行政区长官何厚铧宣誓就职的时候,澳门欢腾了!濠江沸腾了!庆典的礼炮,又一次为祖国的盛事鸣响;美丽的礼花,再一次为民族的团圆怒放。大街小巷处处充满浓烈的喜庆气氛,到处是欢庆的人群。人们尽情地抒发满腔的
喜悦,已是凌晨4点多,澳门依然是人声鼎沸,一片欢声笑语。
(5)如果此时你就在庆祝澳门回归的现场,你会怎样?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一起诵读这首《七子之歌?澳门》。 三、小结
今天,我们可以告慰闻一多先生的是,他梦寐不忘的“七子”回归,已逐一实现。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祖国强大的结果;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胜利。这首朴素真挚、深刻感人的《七子之歌》,让我们永远记住它所带给我们的震撼。(放歌曲,一起唱)
教学反思:
一、感悟与质疑和谐相生。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舍得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出自己的疑问。在本课的学习中,在读通顺诗歌的基础上,我给予学生质疑的时间:“在诗歌的内容上,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不解与疑惑。提倡让学生质疑,并不意味着让学生的疑问左右课堂,把阅读课上成质疑问难课。我紧紧把握好教材,明确重点难点,对课堂教学的目的进程做到了心中有数,将有价值的疑问因势利导,纳入自己的教学思路中,如学生提出的为什么称为“妈港”?掳去肉体是什么意思?对学生提出的枝节问题如生词的意思,我灵活处理, 让学生互相解决,从而牢牢把握课文的中心。
二、想像入手,读中悟情。想像是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的再创造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像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及时切入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通过朗读再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想像,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更深的体会了感情,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感染;又通过朗读,进一步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现了语文特点。如我引导学生想像在澳门被侵略者掳去的究竟是什么?让学生体会不仅仅是生命、是财富,更重要的是尊严、是主权??在此基础上我追问:“作
为一个澳门人,看到自己家乡的土地被占,资源被抢走,没有做人的尊严,他会怎样?”使学生不由的产生与当时澳门民众一样的悲愤之情,一样的伤心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中悟境,读中悟情,使文中的事和物活化,这样的朗读才会“有声有色”,这样的朗读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作者生生流动着的感情。
三、创设情境,激趣生情。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导入新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因为这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因此,我十分注重它的吸引力,在悠扬、熟悉的《七子之歌-澳门》音乐声中,我开始了这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这首歌的背景音乐下,充分谈谈对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的了解,任何角度、任何方面都可以,因为课前有预习,因为没有固定答案,学生很兴趣高昂,为后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我和学生一起学习过了课文内容,了解了广大民众渴望回归的迫切愿望之后,在音乐声中,在一幅幅洋溢着回归的喜悦的图片中,我声情并茂的讲述了1999年12月20日澳门这个游子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的那一幕。人民的欢声笑语,人民的喜极而舞深深感染了学生,使得学生在后来的朗读中是那样的入情入境。
创设情境能将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寓教于乐式教学进一步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在教学中,只要我们留心找情(情即教材中的一些因素),精心设境(境即特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情引境,因情化境,做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就会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课时
学校及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已有了一些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大部分学生家中有电脑,书类资料丰富。很多学生通过阅读书籍、看电视等途径已经能够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但对当时那种人民大众渴望回归的迫切愿望很难体会深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儿女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一首歌,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小声唱。(放音乐《七子之歌》)
这是一首什么歌?(《七子之歌》)对,这是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中的主题曲,歌曲朴素真挚、深刻感人,引起中国亿万同胞的强烈反响,大家听了这首歌后不禁潸然泪下。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并非为澳门回归而写的新作,它是七十多年前一首题为《七子之歌》的组诗中的第一篇,其作者就是已故爱国学者、诗人闻一多。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首诗歌《七子之歌》(板书:七子之歌* 闻一多)请齐读课题。同学们请看,这个课题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文章课题有什么不同?(加了注解号了)对课文做了怎样的注释?(学生来念101页)从注释你知道了什么?(本文是作者1925年3月留学美国期间创作的一组组诗,共七首。教材选用了其中的三首,另外四首分别是《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七子”指的是什么?(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湾和旅顺大连这七个地方)(出示实物投影地图:指出这七个地方。)大家看这七个地方如同祖国母亲的七个孩子被侵略者掠去,他们曾经受尽了列强的欺凌,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苦难当中。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澳门》和《香港》。 (板书:澳门 香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录音)请同学来听录音,课文中有许多难读的生字词,同学们听时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第一课 祖国像妈妈一样(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