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检测项目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第一部分 临床血液学检测 检测 正常参考值 方法 电阻 男:4.0-5.5×1012/L 抗法 女: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血红蛋Hb 比色男:120-160g/L 白测定 法 女: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白细胞 WBC 激光成人:4.0-10.0×109/L 计数 散射6个月-2岁:11-12×109/L 法 新生儿:15-20×109/L 白细胞DC 分类 计数 激光 中性秆状核粒胞:散射0.01-0.05(1-5%)。 法 中性分叶核粒:0.50-0.70(50-70%)。 嗜酸性粒:0.05(5%)。 嗜碱性粒:0-0.1(0-1%)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项目 英文 名称 缩写 红细胞 RBC 计数 简要临床意义 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 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 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病理性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生理性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 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某些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及传染病;减少无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增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及各种原因所致的红细胞绝对性增多,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降低:见于各种贫血,但必须结合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 升高:见于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酒精性肝硬化、胰外功能不全、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再生之后和甲状腺功能低下。 降低:见于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全身性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比容 测定 平均 红细胞 容积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HCT 温氏男:0.40~0.50L/L 法 女:0.37~0.48L/L MCV 计算80-100fl 。 法 MCH 计算27-34pg 法
平均红MCHC 计算320-360g/L 细胞 法 血红蛋白浓度 RDV-计算11-14% 红细胞CV 法 体积分布宽度 同上 根据MCV、RDW两项指标的变化,可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1.小细胞均一性贫血:MCV减小,RDW正常,如轻型地中海性贫血。 2.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减小,RDW增大,如缺铁性贫血。 3.正细胞均一性贫血:MCV、RDW均正常,常见于急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4.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正常,RDW增大,如早期缺铁性贫血、急性溶血性贫血等。 5.大细胞均一性贫血:MCV增大、RDW正常,如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6.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RDW均增大,如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等。 网织红细胞 Retc 活体 成人和儿童:0.005-0.015 网织红细胞计数反应骨髓造血功能的重染色新生儿: 0.02-0.06 要指标。 法 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系增生旺盛,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常见于溶贫、急性失血、缺铁贫、巨幼贫等; (24-84)×109/L 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障、骨髓病性贫血。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平均 容积 PLT 分析 100-300×109/L 仪法 MPV 分析 7~11fl 仪法 血小板分布 PDW 分析 15%~17% 仪法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 亢进、尿毒症等。 MPV增高: 1.造血功能抑制排除后,MPV增加是造血功能恢复的首要表现。 2.血小板破坏增加但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 MPV减低 : 1.见于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者。 2.MPV随血小板数同时持续下降,可提示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1)增加:血小板体积大小悬殊不均衡。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巨幼
宽度 红细胞沉降率 ESR 魏氏男性:0~15mm/h末 法 女性:0~20mm/h末 红细胞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等。 (2)减少:血小板体积大小较均一。 1. 血沉增快 临床常见于: (1)生理性增快:12岁以下的儿童、60岁以上的高龄者、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血沉可加快,其增快可能与生理性贫血或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有关。 (2)病理性增快 1)各种炎症性疾病:急性细菌性炎症时,炎症发生后2~3天即可见血沉增快。风湿热、结核病时,因纤维蛋白原及免疫球蛋白增加,血沉明显加快。 2)组织损伤及坏死:如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则无改变。 3)恶性肿瘤:增长迅速的恶性肿瘤血沉增快,可能与肿瘤细胞分泌糖蛋白(属球蛋白)、肿瘤组织坏死、继发感染或贫血等因素有关。 4)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时,血沉均可增快,如慢性肾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黑热病等。 5)其他:部分贫血患者,血沉可轻度增快。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症、粘液水肿等患者,血中胆固醇高,血沉亦见增快。 2. 血沉减慢 临床意义较小,严重贫血、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和纤维蛋白原含量重度缺乏者,血沉可减慢。
第二部分 血栓与止血检测
项目 名称 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 英文 检测 缩写 方法 PAIg ELISA法 PAIgGPAIgMPAIgA 正常参考值 PAIgG:0~78.8ng/107血小板; PAIgM:0~7.0ng/107血小板; PAIgA:O~2.0ng/107简要临床意义 1. PAIg增高: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90%以上ITP患者的PAIgG增高,若同时测定PAIgM、PAIgA和PAC3,其灵敏度可高达100%.但其特异性较低, PAIg只能作为筛查指标。
血小板。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试管法 31-43s 2.观察病情:经治疗后,ITP患者的PAIg水平下降;复发后,则又可升高。 (1)延长(超过正常值10s以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FDP增多(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凝血因子第Ⅷ、第Ⅸ、第Ⅺ、第Ⅻ因子缺乏,第Ⅱ、第Ⅴ、第Ⅹ因子减少,应用抗凝剂(肝素、双香豆素)治疗、抗血友病球蛋白(AHG)减少,血浆凝血活酶成分(PTC)减少,血浆凝血活酶前质(PTA)减少。 (2)缩短:第Ⅷ、第Ⅴ因子增多、DIC高凝血期、血小板增多症、静脉穿刺不佳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 凝血酶 时间 TT 血浆纤维 蛋白原 Fg D-二聚体 定性试验 D-D 血浆内混有血小板。 血液 11-15s PT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储备功能、病变凝固法(超过参考值3s以上为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分析仪 异常) 1.P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VII、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2.PT缩短见于: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 血液 16~18s TT延长见于血浆纤维蛋白原减低或结构凝固法(超过正常对照值3s异常;临床应用肝素,或在肝病、肾病及系分析仪 以上为异常) 统性红斑狼疮 时的肝素样抗凝物质增多;纤溶蛋白溶解系统功能亢进。 TT缩短无临床意义。 凝血 2~4g/L 1.增高:见于糖尿病、急性心梗、急性传染比浊法 病、风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灼伤、多发性骨髓瘤、休克、大手术后、妊高症、急性感染、恶性肿瘤等以及血栓前状态、部分老年人; 2.减低: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以及低纤维蛋白血症 免疫 阴性; 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渗滤法 D-D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
D-二聚体 定量试验 ELISA法 0—0.256mg/L 全血黏度 测定 旋转式低切变黏度: 黏度计男性7.51-10.09mPa〃s 法 女性5.84-8.05mPa〃s 高切变黏度 男性5.63~6.67mPa〃s 女性4.74~5.86mPa〃s 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D-D阴性是排除肺血栓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试验;D-D阳性是诊断DIC和观察溶栓治疗的有用试验。 升高: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病、脑血栓形成、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恶性肿瘤、糖尿病、高脂血症、烧伤、肺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降低:见于某些贫血性疾病、出血性疾病(上消化道出血、子宫出血、出血性休克),以及部分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等。 第三部分 排泄物、分泌物与体液检测
一、尿液检测
项目 名称 尿量 英文 缩写 检测 正常参考值 简要临床意义 方法 计量法 成人:1000-2000ml/24h 1.增多:成人24小时尿量超过2500ml7-12y:500-1500ml/24h 即为多尿,见水摄入过多、应用利尿性药1-6y:300-1000ml/24h 物的暂时性多尿;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尿崩症,肾脏病变如慢性肾炎,神经性多尿,肾移植早期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尚未恢复时的病理性多尿。 2.减少:成人尿量<400ml/24h或17ml/h为少尿, 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为无尿。见于肾前性少尿如休克、心衰、脱水及其他引起有效血容量减少的病症;肾性少尿如各种肾实质病;肾后性少尿如结石、狭窄、肿瘤等引起的尿路梗阻或排尿功能异常。 淡黄色、清晰透明 ①尿液呈红色云雾状、洗肉水样或混有凝血块为血尿,多见于泌尿系炎症、结石、肿瘤、结核、外伤等,也可见于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②尿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多为血红蛋白尿或肌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尿主要见于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如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阵发性睡眠性血红旦白尿等;肌红蛋白尿常见于挤尿液 外观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医学检验手册 - 图文(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