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铁夹要夹在离试管口约__________处; (4)试管口要放一团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答:
4、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这个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反应? 答:
实验探究:二、双氧水在二氧化锰作用下制取氧气。 1、装置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滴双氧水时要缓慢
2、双氧水在二氧化锰作用下制取氧气这个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反应? 答:
讨论:1、二氧化锰在这个反应中,是不是反应物?它在这个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答:
2、催化剂的概念 : 答
3、催化剂的特点: “一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评价练习
1.实验室制取氧气收集完毕后,拆卸仪器的正确顺序是( )
①撤去酒精灯;②以水槽里拿出导管;③从铁架台上拆下试管;④清洗仪器放回指定位置。 A.①③②④ B. ③②④① C.②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中,二氧化锰是 ( )
A、氧化剂 B、催化剂 C、反应物 D、生成物
3.当大气压在1.013×105Pa时,液态氮的沸点是-195.8℃,液态氧的沸点是-183℃,液态氦的沸点是-219℃,液态二氧化碳的沸点是-78.44℃则在分离液态空气的时候,上述气体随温度升高而被分离出来的顺序为( )
A.氮气、氧气、氦气、二氧化碳 B.氦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氧气、氦气、氮气 D.氦气、二氧化碳、氧气、氦气
4.在液态空气中上方放置一点燃的细木条后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 A、木条燃烧更旺 B、木条燃烧和原来一样 C、木条立即熄灭 D、可能引起爆炸
5.工业上用的大量氧气,主要使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的。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了( ) A.化学性质不同 B.溶解性不同 C.气体沸点不同 D.密度不同
6.下列对用排水法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的处理方法中,正确的是( )
A.将集气瓶从水中提起后,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然后使瓶口向上正立放在桌面上 B.在水下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后一起拿出水面,然后正立放置在桌面上
25
C.将集气瓶从水中提出后倒立放置在桌面上 D.将集气瓶仍然留在水槽中,用时再取出来 7.右图是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装置, 图中是否有错误,如有错误,指出错在哪里, 应当怎样改正? 答:
8.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用排水法收集。
⑴制取氧气前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目的是为了 。 ⑵伸入制氧气试管里的导管不宜过长,原因是 。 ⑶常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其目的是 。
⑷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其目的是 。 ⑸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气泡 时,再开始收集。
⑹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盖好 , 放出实验桌上。
9、在双氧水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双氧水的分解速率明显加快,但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和质量都没有改变,二氧化锰是双氧水分解的 剂。
课后作业:课本P38“练习与实践” 反思与评价:
26
第三节 奇妙的二氧化碳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二氧化碳对生命活动的影响。 2.;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3.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4.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化 过程与方法:
3、学会观察、叙述并记录有关化学实验的现象,并得出有关结论 4、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温室效应和厄尔尼诺现象,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习重难点:
1、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人在呼吸时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虽在空气中含量很低,但它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没有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就无法通过光合作用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充足的氧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还直接参与自然界中的许多变化,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那么,二氧化碳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本课我们就要学习“第三节 奇妙的二氧化碳”
一、阅读教材P39-40页“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 认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循环、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 1、二氧化碳的产生:
2、二氧化碳的消耗:
3、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二、师生共同探讨二氧化碳奇妙的变化 1、二氧化碳状态的变化——(物理变化) (1)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
(2)“干冰”是____________的二氧化碳。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课本41页的“观察与思考”
27
实验现象:汽水瓶中有 ,澄清的石灰水变 。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 溶于水,且增大压强会溶解得更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 ,这也是鉴定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 【实验思考】:用何种方法可使汽水中的二氧化碳多冒出些? 答:
总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化学变化) 实验探究:课本42页“活动与探究”。 实验1现象:B试管中 ,A试管中 。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 , 试液遇酸性物质变红。 实验思考: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答:
实验探究:课本42页“活动与探究”。
实验2现象: A试管中 。
实验结论: 是一种不稳定的物质,加热易分解成___________和_________ 实验思考:加热A试管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
阅读课本P40页,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 1、什么叫化合反应?什么叫分解反应? 答:
2、海水晒盐是否属于分解反应,为什么? 答:
3、根据日常生活和学习经验,列举一些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实例 答:
课堂评价练习
1、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产生“温室效应”使地球变热,海平面升高,陆地面积减少。为了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开展植树造林,增强地球表面绿化面积 B、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C、改变能源结构,发展太阳能、核能、水能以代替矿物燃料 D、限制汽车工业发展,减少汽车数量。
28
2、农业科技人员向农民建议,在利用温室进行生产时,可向温室里施放适量的二氧化碳,这是因为 ( )
A、二氧化碳可使害虫窒息死亡,从而防治病虫害 B、施用二氧化碳可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C、二氧化碳可产生温室效应,抑制杂草生长 D、二氧化碳能够灭火,施用后可防治火灾
3、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的原因是( )
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其变红 C.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D.二氧化碳能和紫色石蕊反应 4. CO2的密度与空气相比 ( ) A.比空气大 B.比空气小 C.与空气相等 D.无法判断 2. CO2 在水中的溶解性是 ( )
A.难溶于水 B.能溶于水 C.微溶于水 D.易溶于水
5. 在地球的大气层中,因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引起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人口增长后呼出的二氧化碳 C、含碳燃料的燃烧 D、碳酸氢铵的分解
6、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会使地球气温上升,科学家预言,这将使人类生存环境恶化,
那么,大气层中CO2的主要来源是 ,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过程是 7.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合反应 (2)有二氧化碳参加的化合反应 (3)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分解反应 8. 用二氧化碳的有关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汽水瓶塞打开后为何会出现大量气泡?在汽水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呈何种颜色?
(2)在舞台上常常会看到一些云雾缭绕的幻境,这些“小云”,“小雾”是怎么形成的?
9、下列反应哪些属于化合反应?哪些属于分解反应? ① 碱式碳酸铜————→氧化铜 + 水 + 二氧化碳 ( ) 加热
② 镁 + 氧气————→点燃 氧化镁 ( )
点燃 ③ 碳 + 氧气————→ 二氧化碳 ( ) 加热 ④ 碳酸氢铵————→氨气 + 水 + 二氧化碳 ( )
⑤ 铁 + 氧气————→四氧化三铁 ( ) 点燃
加热 ⑥ 高锰酸钾————→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 )
⑦ 碳酸钙 + 盐酸————→ 氯化钙 +水 + 二氧化碳( ) ⑧ 氧化钙 + 水————→ 氢氧化钙 ( )
反思与评价:
29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套学案汇编(上学期)(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