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计划符合培养目标要求 为了进一步适应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系在学院统一安排下及时地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修订后的教学计划更具系统性、完整性,更富有时代特征,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又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具体表现在: 1、加强基础性。新教学计划按一级学科或跨一级学科设置课程,加强对学生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理论、实践、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加强数理基础、外语基础、计算机基础以及教育教学技能训练,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2、突出师范性。教育教学类课程,在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中分级设置,加强了教师职业技能和素质的训练,为学生将来从事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注重创造性。新教学计划分层次合理安排实践性课程,加强实验课的比重,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格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注重研究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数量的比重,鼓励学生参与开放性实验,培养广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4、鼓励多样性。新教学计划分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四大模块,其中专业选修课程又分基础教育系列、电子技术系列、公共选修系列和考研系列四个系列,在全面加强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身发展方向自主选修、培养个性。 二、树立教学计划权威,严格执行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教学管理的基本文件,是实施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既反映人才培养模式,也反映教学资源利用。在教学管理中,我们坚决维护教学计划的权威,严格保证计划与教学过程的一致,严格执行教学计划。 三、根据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 通过首轮本科教学实践经验与教训的总结,我系组织全体教师,以教研室为核心对教学计划所开设的基础课、专业课和核心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的讨论、修订,形成了较为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并与教学计划保持一致的教学大纲试行稿,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一级指标:教学建设与改革 二级指标 5.2课程 主要观测点 5.2.1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0.3) 自评等级 自评等级 A A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几年来,我们从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规格的整体目标出发,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提出了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实施计划与具体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 1、以核心专业基础课课程改革为龙头,带动专业课改革 新教学计划总学时压缩,加强基础性与注重创造性并重,要较好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内容改革,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力学》是学生第一学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如何处理好高等数学知识滞后力学体系,力学与后继课程的衔接以及学生从高中到大学学习方法的过渡等一系列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我系《力学》课程组成员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构建了新的力学教学体系,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承担院级科研一项,编著力学教学研究参考书一部,发表论文多篇,为院级优秀课程之一。 2、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大学物理作为理工科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基础课程,涉及的基础内容多,学生面又广,尤其选用“面向21世纪新教材”以后,现代化的教学体系和内容,使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迫在眉捷。我系《大学物理》课程组全体成员,刻苦钻研教材,制定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引进和自制课件相结合,积极采用现代化手段,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已出版教材两部,发表论文多篇,为院级优秀课程之一。 3、用现代科学技术重新审视和重组基础物理课程内容,构建新的教学体系 《电磁学》课程组,在较好地处理好内容多、课时少的基础上,增加近代物理内容,努力为专业基础课开设“窗口”,教学效果良好,编写电磁学实验教材一部,发表论文多篇,成为院级重点建设课程之一。 4、建立“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专业选修课程系列 基础性课程渗透最新科学成果,辅之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为从事高、初中教学的学生奠定基础;专业性课程分级教学,结合考研题型为准备考研的学生服务;另外把电子技术、应用技术、网络技术作为学生的选修系列,拓展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增强了人才的适应性。
一级指标:教学建设与改革 二级指标 5.2课程 主要观测点 5.2.2教材选择与建设成效(0.3) 自评等级 自评等级 A A 教材的选用,应根据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合格评估方案》中有关规定;选用获奖教材和其它优秀适用的教材,使所选教材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科学性和适用性。我院为了加强教材管理建设,不断深化教材制度改革,适应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形势,制定了关于教材管理的若干规定(院政字[2003],13号文件),在积极选用优秀获奖教材、适用教材为主,选用与自编相结合,突出特色与优势,积极开展教材研究,努力提高教材质量的指导思想下,加强教材管理建设和教材研讨工作,尽量选用国内先进、适用教材;并且规定专业目录规定的主要课程至少有85%以上选用获省、部级以上奖和公认的水平较高的教材(含教育部推荐教材);教师自编教材(不含辅导材料)一般只供教师开选修课使用,且使用前必须经有关系领导审查批准方可使用。 我系严格执行学院有关教材编写、评估和选用制度,并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积极选择符合本专业实际的先进教材和有关院校的考研规定的教材。结合我系的具体情况,有5门课程使用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其余的课程选用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或公认水平较高并适用的教材。
一级指标:教学建设与改革 二级指标 5.2课程 主要观测点 5.2.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0.3) 自评等级 自评等级 A A 我系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速推进教学手段和技术现代化,使教学方法和手段有较明显改进。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课堂信息量,拓展基础知识结构。我们购置了《电路分析》、《传感器原理》、《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与实验》、《仿真实验》等课件,我系教师自行制作了《电动力学》、《电磁学》、《电子与家电》、等许多教学课件,其中《电子与家电》课件入围全国高等院校多媒体教学资源库。部分年青教师不仅采用多媒体教学,还将讲稿、教案输入计算机,节约了时间,并与口授和板书有机地结合,突出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提高了教学效果。 2、利用校园网查找资料,扩展师生视野,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3、精简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倡导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活动方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能力。 4、完善实验室开放机制,鼓励师生共同开发研究性实验,把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 5、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采用计算机作图,自行打印,既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又提高了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一级指标:教学建设与改革 二级指标 5.2课程 主要观测点 5.2.4双语教学(0.1) 自评等级 自评等级 A D 试行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客观要求,师生在了解世界科技和教育发展的最新成果的同时,具备了新世纪更强的竞争力,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提高自身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机会。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本科评估指标体系中提出了发展双语教学的要求,为此我院制定了《关于双语教学的暂行规定》(院政字[2004]24号),规定中明确提出双语教学应本着实事求是,宁缺勿滥,精心准备,逐步推广的原则;要求任课教师不仅应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同时必须具备熟练掌握所承担讲授课程的专业知识,以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2004年以来,我系根据学院统一安排,经过研究讨论,制定了开展双语教学的近期规划和实施细则,本学期已派出一名英语基础相当过硬的青年教师到首都师大物理系单科进修,积极努力在某些专业基础课中进行双语教学试讲。
一级指标:教学建设与改革 二级指标 5.3实践教学 主要观测点 5.3.1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0.4) 自评等级 自评等级 A A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申报学院品牌专业自评报告(5)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