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物:石质碾米机 79. 物:木质榨油机 80. 物:制酱瓦缸 81. 物:制醋瓦缸 82. 物:焙茶锅 83. 物:榨油机 84. 物:石磨 85. 物:石臼 86. 物:脚踏碓 87. 物:风车 88. 模型:水车 89. 物:石质粑碓 90. 物:木质粑棰 91. 物:制粑压板 92. 物:杆称 93. 物:木斗 94. 物:木升 95. 物:纺纱机 96. 物:织布机 97. 物:篾刀
98. 物:木质猪圈、石质猪槽99. 物:木质牛栏、棕丝牛绳100. 物:马厩、马槽 101. 物:竹质鸭围 102. 物:木质鸡圈 103. 物:竹质兔笼 104. 物:挖锄 105. 物:薅锄 106.
物:镐锄
11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物:钉耙 物:曲犁 物:直耙 物:镰刀 物:柴刀 物:扁担 物:背篓 物:筛灰篮 物:打谷桶( 物:打谷机 物:谷桶围席 物:脱粒栅栏 物:箩筐 物:撮箕 物:晒席 物:谷扒
第二单元 山歌悠扬
壮族能歌善唱,以歌代言,以歌传情,逐渐形成了一种在特定时间和场地举行的周期性、集体性对歌活动。由于它以相互酬唱为主,伴随祭祀、商贸等活动,犹如唱歌的集市,故被称为“歌圩”。壮族“歌圩”,各地称谓、形式、时间略有不同,或叫“歌坡”或称“窝坡”;或是祭祀仪式歌会,或为交友择偶歌会;少数地方是在春节,大多数地区则安排在农历三月初。歌圩是壮族人学习山歌、展示才艺的平台。
123. 124. 125.
场景:集体对歌 照:壮族妇女独唱山歌
实物:壮族歌谱(古壮字抄本)
12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照:抢花炮 照:舞狮 照:斗蛋 照:斗鸡 照:斗鸟 照:斗狗 照:斗牛 照:抛绣球
抛绣球现在已由古时单纯的传情求偶,演变成一种竞技性群体娱乐活动。比赛时,先在草坪中央竖立一端挂着大圆环的高竿,男、女两队分立两侧,每次由一男一女执球向竿顶圆环投掷,以绣球穿越环心为胜。歌曰:“三月歌节抛绣球,横空飞渡遂人愿,穿过金环似彩虹,有情有意把心牵。”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照:耍壮拳 照:板鞋比赛 照:竹杠阵 照:山歌擂台赛 照:自由歌台
文字:男女对歌择配,情意相投时,必互赠礼物以定情。古时,男子送
扁担、纸扇给所爱慕之女子,而女子则回赠花巾、锦囊、绣球。 140. 141. 142.
物:刻花扁担 物:歌扇
照:唱春年(附文字说明)
唱春牛,每年农历正月到三月,上思壮族地区农村喜欢唱春牛,聚众娱
乐,庆贺新春,交流情感。唱春牛须先组织春牛队,再请歌师。春牛队10人左右,领队1人,歌师1—2人,歌手数人,少年舞手2人。 143.
文字:古籍中关于壮族歌圩的记载
(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交趾俗,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驰(绣球)。男女自成,则女受驰而男婚已定。” (清)赵翼:“春三二月墟场好,蛮女红妆趁墟嬲。长裙阔袖结束新,不睹弓
13
鞋三寸脚。谁家年少来唱歌,不必与侬是中表。但看郎面似桃花,郎唱侬酬歌不了。” 144.
大屏幕LED(用于滚动动播放壮族歌节、歌圩等风情录像)
试听器1台(用于观众欣赏防城港壮族民歌,内容涉及情歌、见面歌、离别歌等,约20首)
触摸电脑1台(用于进一步介绍防城港壮族重要文物及民俗事项,如上思“虽蕾”、上思哭嫁歌、上思壮族民间鹿舞、防城壮族天舞、壮族传统游戏等)
第二部分 拓垦南疆——汉族
防城港汉族主要支系有广府人、客家人以及疍家人。防城港汉族先民,或因从军从商,或为躲避战乱,或为垦荒拓殖,从外地迁入。汉人与当地其他各兄弟民族一起垦荒种地,织网捕鱼,顽强地扩展自己的生存空间。独特的族群历史,使他们养成了坚韧不拔、勇于进取的性格,也造就了他们性直好俭、不务浮靡的文化传统。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第一单元 亦客亦主
客家系汉族的一个支系,本为中原汉人。从东晋起,因战乱、灾荒,经今之豫、鄂、皖等地辗转南迁,渐次定居于赣、闽、粤边三角地带,继而散居至琼、
照:那良镇扬南昌客家围屋 照:那良镇林氏民居 照:客家人晒辣椒
照:客家人(汉服,中年男性、少女、儿童) 照:织网 照:疍家棚屋 照:靠港渔船群 照:防城汉族民居
14
桂、台等地。在与当地原居民交往中,相互融汇;他们在保持汉族基本文化基础上,形成了基于共同地域、经济生活、语言、风情习俗与文化,以及共同的心理凝聚而成的族群个性,从而结成牢固的共同体。后世,人们为使他们及其后人区别于原居地汉人与新居地居民,遂取其最初为客居者的本义,概称为客家。
153.
组照:甑子饭制作过程(淘米、锅煮、笊捞、蒸煮)(附文字说明)
甑子饭的制作程序,先是早晨将大米淘洗干净,投入大铁锅滚水里煮至半熟后,再用笊篱捞起盛到木制饭甑中蒸成喷香可口的干饭,可供一家人当日三餐食用,其米汤既可制作汤饮,又可供给喂猪饲料之用。 154.
模型:客家风味小吃(米冻、馃条、锅贴、汤元、糕点、烧卖、秋包、
魔芋、蛋卷、蕨粉、芋饺)(附文字说明)
客家米面副食品,可谓丰富多彩。米制品以粉干为主,其销量大于面条;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即以糯米做成糍粑,或以粳米做成米馃供众人享用;平时为了调换胃口改善生活,则以籼米和糯米碾粉或磨浆制成各类系列食品,风味独特。再加上面粉类制品及薯粉类制品,如烧卖、秋包、魔芋、蛋卷、蕨粉、芋饺等,更是琳琅满目,美味诱人,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风味小吃。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照:圆形土楼外观 照:方形土楼外观 照:厅堂 照:住室 照:厨房 照:厢房 照:天井 照:后院 照:门楼 照:门屋 照:晒坪 照:池塘 照:猪圈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防城港市民族民俗文化陈列(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