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尝试创作。 (1)教师提出创作要求:设计单幅纹样作品或多幅同题材不同形式的作品,注意装饰手法的灵活运用,用、圆规、尺子,使你的图案更工整、漂亮。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5.课外延伸。 小结本课内容,并要求学生课外收集自己喜欢的装饰纹样的图片资料。 分析: 装饰纹样是把生活中的自然形象经过夸张、变形、概括和修饰等手法进行艺术加工,使其造型、构图、色彩等都适合实际运用的要求。它具有上下、左右、交叉或中心对称的特点,给人以节奏和谐、稳定、整齐和庄重的美感。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发现具有装饰纹样要素的事物,比如我们自身的五官、植物的叶子、蝴蝶等等都包含了装饰的意义。让学生了解装饰纹样,初步学习设计简单的装饰纹样,是为了培养他们发现生活美并再创生活美的能力。 教学反思: 教材提供了陶瓷、屏风、服饰及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装饰纹样之美。教科书还选取了毕加索的版画《公牛系列》的局部、形的装饰变化作品、色彩的装饰变化作品和学生作品,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创作。
31
课题 14.做做陶艺 课时 两课时(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我国制陶历史,对比感受古今中外陶艺不同的艺术特征;了解陶艺的工具材料及一般制作工序,熟悉陶艺成型的常规的四种简单技法,并掌握一种技法制作一件陶艺作品。 2.探究学习不同材质、造型的陶艺艺术及成型方法,培养对陶艺作品的审美能力,提高立体造型能力。 3.感受陶艺之美,培养对中国陶瓷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陶艺知识及简单技法,培养立体造型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掌握一种技法制作一件陶艺作品。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陶艺制作主要工具材料一套 (学生)陶艺制作主要工具材料一套 板书设计: 14.做做陶艺 陶艺的工具与材料 陶艺的几种制作方法 陶艺的一般工序 ① 捏塑成型法 ① 练泥 ②泥条成型法 ②拉坯成型 ③泥片成型法 ③阴干 ④拉坯成型法 ④上釉 ⑤烧烤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初步了解陶艺知识及简单技法。 1.从英文China意义说起,初步了解我国悠久制陶历史,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1)欣赏讲解课件:制陶历史,感受陶艺的历史演变。得出中国悠久的制陶历史。 (2)出示一些陶艺实物,让学生触摸,看质感,听轻轻的敲打声,导入新课。 2.欣赏感受,初步了解古代、现代不同的陶艺功用和审美特征(造型、色彩、装饰等) (1)观察不同时期的陶艺作品,感受古代、现代陶艺。出示课本中的陶作品,古代以中国马家窑彩陶为主。 (2)讨论:古今陶艺作品的不同:功能、途用、32
样式等。让学生区分:哪些是古代,哪些是现代,为 什么? (3)小结:现代陶艺从日用陶瓷品中演变而来,更注重作品艺术审美。 3.出示课本图示,了解制陶一般工序。 4.重点了解陶艺的四种成型方法,学习一种简单手工成型方法,激发学生制作。 (1)出示图示,教师可演示其中捏塑、泥条、泥片方法。 (2)出示课件,拉坯成型,让学生感受。 (3)欣赏各种成型陶艺作品,激发制作兴趣。 5.自己玩玩陶泥。 6.整理工具材料,养成习惯。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学习掌握一种技法制作一件陶艺作品。 1. 复习陶艺的四种成型方法 ① 捏塑成型法 ②泥条成型法 ③泥片成型法 ④拉坯成型法 2.出示图示,教师可演示择一种合适的成型方法,示范制作一件作品。 3.出示作业要求:选择一种合适的成型方法,独立尝试一件作品。教师个别指导。 4.展示学生作品。评价。 5.带问题下课,激发进一步学习兴趣。抛出问题: 中国制陶历史如此悠久,但中国现代陶艺与和世界的 差距在哪里? 6.整理工具材料,养成习惯。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内容在于让学生初步了解陶艺相关知识,通过欣赏,了解古代、现代陶艺作品的不同功用、审美,知道陶艺制作的不同材料工具和一般制作工序,并重点学习陶艺手工成型方法,并选择合适的技法,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件陶艺作品。
33
课题 15.《中国传世名作》 课时 一课时(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欣赏中国传世名作,通过对名作的欣赏、分析、评述,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在交流与评述中欣赏中国的传世名作,感受名作的艺术特点与魅力,了解名作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欣赏感受的语言表述,及对作品时代背景的了解。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示范用品。 板书设计: 15. 中国传世名作 画名、朝代、作者、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1.引入学习,揭示课题。 (1)教师点击课件,在古典音乐声中播放书中的作品,请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思考:这些名作属于什么艺术形式?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2)多媒体课件播放完每一幅作品后,出现所有作品排列的画面,并设置成点哪一幅画,哪一幅画即可放大展示的模式,然后请学生回答交流,教师明确作品的种类、题材、艺术表现形式、学生的艺术感觉等。 2.作品分析,艺术欣赏。 (1)教师引语:在中国的历史上,唐朝曾出现了一个繁荣盛世的局面,反映在艺术作品中,也出现了 鲜明的特征,请同学们仔细分析,你觉得哪几件作品 是唐朝的,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点击课件,出现四幅唐朝的作品,教师小结其主要艺术特点,并通过课件再展现几幅具有唐朝典型特点的艺术作品。 (2)作品研读,评述交流。 请学生仔细研读课本中的文字资料,并欣赏作品:表现了什么内容?好在哪里?仔细观察后又有哪些新的发现? 34
学生汇报各自研读的体会与观察的发现,教师肯定并进行补充。 (3)分小组研读宋、元、五代、明的作品,并在各自的小组中进行汇报与交流活动,鼓励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4)教师点击课件,出现知识连线题,如: 《捣练图》风俗画 《墨葡萄图》精湛的写生技巧 《清明上河图》脸型丰满,设色工丽 《写生珍禽图》水墨大写意 自由选择一幅画,用文字描述自己对这幅画的认 识与感受。 4.交流感受,情感教育。 学生上讲台讲述自己的认识,教师根据学生的感受进行思想教育,教育的主题可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与伟大”或“热爱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与艺术”。 5.课外拓展。 教师提供相关的网址,鼓励学生上网查询中国传世名作的情况。 分析: 中华民族具有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无数的传世名作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艺术财富,也是青少年学习美术最好的样本。通过对中国传世名作的欣赏与了解,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学习美术创造的方法,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得到热爱民族文化的思想教育。教材中呈现了中国自唐宋以来的多幅名作,主要为中国画作品,其中也包括了一件唐朝的雕刻作品。中国画的题材涉及人物、山水与花鸟,在表现形式上既有工笔,也有写意、白描,意在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对中国的传世名作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与认识。每一幅作品都配了相 关的文字资料,以提高学生对文字的解读能力。对于
35
3.引导体验,提高审美感受。
作品,教师要巧妙地创设问题与情景,引导学生逐步 深入地展开对名作的赏析活动,从主题到形式、从内 容到方法、从美术到人文等,充分地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由于作品较多,教师要善于理清赏析的思路与层次,从多个方面展开有效的欣赏活动,而不要零散地逐一欣赏和分析每一件作品。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与感受,教师可结合课本中的作品,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拓展学生的欣赏层次。鉴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整个的欣赏活动中教师不要过于单一地采取讲解的方法,可以巧妙地创设教学的环节,通过尝试、分析、讨论、体验、对比等多种活动,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艺术感觉,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相互交流、表达的能力。 教学反思: 36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浙美版小学美术第10册教案以及教学反思(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