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现代文学三十年》最全笔记(精心整理)(4)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1-10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922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 《湖畔》 1922 汪静之 《蕙的风》 1923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 《春的歌集》 天真开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时代精神与诗人个性的统一。 应修人《妹妹你是水》、汪静之《伊底眼》 3、小诗体

冰心《繁星》《春水》、宗白华《流云小诗》、徐玉诺、何植三即兴式短诗。日本短歌和俳句、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表现出对诗歌形式的探索和捕捉内心微妙感受的努力。

4、冯至《昨日之歌》

1艺术的节制:明净的形象。激情外化为客观物象或蕴涵于简单叙述。 《蛇》○《雨夜》;半格律体。整饬、有节度的美

2哲理化诗情 沉思的调子,幽婉的风格。 ○

3叙事诗《帏幔》○《蚕马》《吹箫人的故事》 四、新诗的“规范化”——前期新月派 1、前期新月派的理论主张

刊物阵地 《晨报副刊》“诗镌” 1新诗的自觉 ○

主要诗人 闻、徐、朱湘、饶孟侃、杨世恩、孙大雨、刘梦苇 “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提出要写“中国的新诗”; 把创作的重心从“非诗化”转向“诗”自身,“使新诗成为诗”。 2“理性节制情感” ○

“非个人化”倾向。针对早期新诗中滥用的直书胸臆、极端感伤主义。受巴那斯主义影响,也与传统抒情模式暗合。

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 闻一多《口供》 蕴藉含蓄,鲜明的形象性。

诗歌中叙事成分的加强。叙事诗,戏剧化、小说化,不露声色的客观态度。 3新诗格律化 ○

和谐、均齐的审美特征。“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区分新旧格律。 2、闻一多

1思想内涵 ○新月派内在矛盾的集中体现,尖锐的东西方文化冲突。 《红烛》《死水》中西文化冲突引起的内心矛盾与痛苦。东方主义文化观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感受复杂地交织。

2个性风格 ○矛盾的张力:《春光》自然的和谐与社会的不和谐。《心跳》生活的宁静与心灵的不平静。《你莫怨我》 言辞的洒脱与情感的偏执。

沉郁的风格:《发现》郁结已久的火山爆发式的灼人的美。 3、徐志摩

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个性/才华/追求的统一,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 徐志摩式意象。潇洒、飘逸、灵动:《雪花的快乐》《黄鹂》《为要寻找一个明星》《落叶小唱》

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雪花的快乐》 4、朱湘:《夏天》《草莽集》《石门集》,具有“东方的静的美丽”的形象,“古典的与奢

华的”美的风格。《采莲曲》《催妆曲》《摇篮歌》 对形式美的探索,讲究形式的完整与“文学的典则”。叙事诗创作:《王娇》《猫诰》。 五、“纯诗”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1、“纯诗”:诗歌观念的变化

从“表达”功能转向“表现”功能。对胡适“作诗如作文”的置疑。康白情、俞平伯。 1穆木天《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 ○要求“诗与散文的纯粹的分界”。诗的领域是“纯粹的表现的世界”;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强调“暗示”与“朦胧”。

2王独清《再谭诗》 突出“感觉”的因素,强调“色”○“音”的交错。 3早期象征派 ○将“诗的贵族化”发展到极端。东西方诗歌“沟通”理想。其诗歌观念和表现的“内转”是受西方象征派诗人的影响,也是向传统诗词的靠拢。 2、李金发 《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

“多远取喻”,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感官呈像常用省略法。

《弃妇》 联类不穷的自由联想,暗示的力量,选用文言词语的陌生化效果。

第二个十年(新诗)

一、 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 1、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1邓中夏 向诗人发出“从事于革命的实际活动”的号召。1923。 ○

2蒋光慈《新梦》○:开创无产阶级革命诗歌

新诗“平民化”的极端,消解主观性和个人性;注重理性理想的灌输而趋于平实。 2、中国诗歌会的创作:“大众化(非诗化)”创作趋向

1932.9,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以殷夫为前驱,蒲风为代表。

1“捉住现实” ○及时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生活及革命斗争,注重宣传鼓动作用。 殷夫《1929年的5月1日》 正面反映工人阶级自觉斗争的最初尝试。

蒲风《茫茫夜》 母子对话揭示农村苦难的根源,战士形象的塑造。 《六月流火》 长篇叙事诗。反映围剿和农村革命的深入。 杨骚 《乡曲》 30年代农村的破产与骚动。 “国防诗歌”

②“诗的意识形态化”:理性化色彩与主观性加强,强调表现集体的大我。殷夫早期《孩儿塔》集中多对爱情与自然的歌咏,投身革命后“我已不是我”。

③直接描摹现实和“歌谣化”抒情因素减弱、叙事因素加强的趋势。直书胸臆的抒情和叙事诗的发展。使诗成为“群众的听觉艺术”的努力。 创造诗歌新形式的试验。

4得失 ○扩大了表现领域,美学风格的拓展。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色彩和刚健壮阔美。 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和创作个性。题材单一化,诗人主观世界和艺术个性的消失,成为“意识形态的传声筒”。

3、臧克家:现实主义精神:关注现实和底层人民苦难,艺术上却与新月派相通。《烙印》《罪恶的黑手》集,“坚忍主义”。农民式苦吟。

二、后期新月派的创作 1928《新月》月刊新诗栏,1930《诗刊》季刊。 1、非格律化倾向和“纯诗”立场

徐志摩《诗刊放假》对闻一多格律立场的一种松动。

陈梦家《新月诗选·序言》被视为后期新月派的诗歌宣言。向自由诗发展的趋向。针对左翼的,自我表现、超功利的。 2、精神危机和艺术探索

1幻灭的诗感 ○徐志摩:从《志摩的诗》到《猛虎集》《云游集》《渺小》《生活》《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向瘦小里耗”。

陈梦家《一朵野花》幻灭的空虚,迷茫的感伤。

2现代化倾向,强调抒情,出现大都市的病态、现代人的精神异化。 ○陈梦家《都市的颂歌》《自己的歌》 孙大雨《自己的写照》

徐志摩《两个月亮》以象征和暗示构成隐晦的艺术境界。 3、“商籁体”的尝试 :更自觉的试验,发现中西诗体形式的“契合点”。 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由后期新月派和早期象征派演变而来。 1、现代派的形成:《现代》杂志创刊 1932.5

戴望舒《雨巷》 由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1927《我的记忆》 现代派诗的起点。 2、现代派诗的主要特征

施蛰存《又关于本刊中的诗》现代派诗歌的宣言。“纯然的现代诗”。 1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 ○“现代都市风景线”:郁琪《夜的舞会》、施蛰存《桃色的云》、徐迟《二十岁人》 “都市怀乡病”:徐迟《春烂了时》 “现代都市青春病”:戴望舒《回了心吧》《寻梦者》《夜行者》《单恋者》《乐园鸟》:理想失落后无力追回的挣扎的无奈和感伤。

2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行 ○文言语词入诗: 戴望舒《小病》、何其芳《脚步》、李广田《灯下》(早期象征派) 诗的散文化:坚持“纯诗”观念。废名《谈新诗》:内容是诗的,形式是散文的。 戴望舒《望舒诗论》:不借重音乐而借重“诗情”生发的韵律。

3、戴望舒:象征派形式与古典派内容的结合,与传统诗歌主流的深刻联系。

《我的记忆》 “有节制的潇洒”,残酷的主观记忆外化为友。日常生活化的意象。《印象》听觉视觉意象的叠加,具象的直观与抽象的暗示融合。《寻梦者》 大时代里个人命运的忧伤,奋斗者心灵的历史,“华美而有法度”。 4、《汉园集》三诗人 1936

1何其芳 ○《燕泥集》《预言》 冷艳的色彩、青春的感伤、精致的艺术,交汇着东西方影响;《欢乐》《爱情》《砌虫》《梦歌》《罗衫》 美丽的诗,天真可爱的忧郁。

2卞之琳 ○《数行集》《音尘集》《鱼目集》 醉心于新诗技巧和形式试验,“欧化”“古化”。 新的智慧诗:自觉的哲学意识,具象词与抽象词相嵌合的语言试验。对早期白话诗、宋诗等“理趣”的回应与发展。《断章》。

诗的非个人化:用冷淡掩深挚,从玩笑出辛酸,诗人主体的退出与模糊。对早期白话诗的反拨,向传统的回归。

3李广田 《行云集》 ○ 5、废名:“东方化”的现代诗人

“诗禅”与六朝文风致的晦涩,现代人的孤洁感。《掐花》《街头》

《十二月十九夜》 思接万仞千里,超越逻辑的瞬间顿悟。与西方现代派相通。 6、林庚

新格律诗试验。转向对传统诗歌形式的历史借鉴。 从《夜》《春夜与窗》到《北平情歌》

第三个十年(新诗)

一、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 (一)、抗战初期的同声歌唱 1、战斗性、宣传性

写实主义诗风,记录抗战初期昂扬乐观的民族情绪。诗歌题材领域的扩大。健康浅露的抒情内容,宣言式直书胸臆,议论式陈词,描摹再现的叙写方式。 2、民族化、大众化

用民间形式宣传抗日的热潮。老舍《剑北篇》用旧形式表现新内容的试验。 诗朗诵运动。主张使诗重新成为“听觉艺术”,以服务于抗战。高兰、光未然 3、散文化自由诗体

田间“时代的鼓手”,鼓点式的诗。《给战斗者》自由形式而有节奏。 (二)、相持阶段的艺术探索 1、形式美的追求与探讨

1力扬《我们底收获与耕耘》○《射虎者及其家族》,受艾青的影响 2李广田《论新诗的内容和形式》 ○

艾青《诗论》、朱自清《新诗杂话》、李广田《诗的艺术》、朱光潜《诗论》 3卞之琳《十年诗草》多方面尝试引起诗坛的讨论和总结。 ○

2、个性化的自觉追求

1臧克家《泥土之歌》洗净铅华的朴素美,更生活化,更纯净。 ○

2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深沉感情的外化,舒缓中悲壮的情思。 ○

3王亚平《火雾》以具体形象表现诗人战士的性格与情操。 ○

3、七月诗派:艾青影响下,胡风为中心。 阵地 《七月》《希望》《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 诗人 鲁藜、绿原、冀汸、阿垅、曾卓、芦甸、孙钿、方然、牛汉 特色 “突入生活” 的革命现实主义,融入个人体验;散文化自由诗体。 诗集 《七月诗丛》、《七月新丛》《七月文丛》之诗集、《白色花》(81年) 作品 阿垅《纤夫》思辨的力量、绿原《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成熟的情思 4、抗战后的讽刺诗和政治抒情诗 郭沫若《进步赞》 反语中巨大的愤怒。 臧克家《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尖锐的政治主题,诗句朴素自然。 学生运动中的“诗朗诵”运动 袁水拍《马凡陀山歌》:与小市民的深刻联系,怪诞与真实的统一,通俗形式。 二、从校园诗人群到“中国新诗派” (一)校园诗人群

1、从生命的“沉潜”到艺术的“沉潜”

“知性的提升与融合”和“文本实验”的自觉逼视现实的“沉思的诗”。 2、冯至《十四行诗集》

生命体验自觉上升到哲学的层次。西方思潮的影响和东方哲学的底蕴。《甚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深夜又是深山》,将自然流动的美凝定为有法度的美。一系列“流动”与“凝定”的意象。内在诗思与外在形式的和谐。艺术上相对完美,庄严、单纯与从容。

(二)中国新诗派 1、形成 北方 诗人 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 阵地 《大公报·文》《文学杂志》《益世报·文》《文艺复兴》《文汇报·笔会副》 南诗人 杭约赫、唐湜、陈敬容、唐祈,辛笛 方 阵地 《诗创造》 联刊物 《中国新诗》1948 合 主张 提倡“新诗现代化”。袁可嘉、唐湜、陈敬容 2、“综合”: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 社会的、个人的现实,表现于暗示含蓄,追求思想的感性显现。将意象与思想凝合,传

统的主观抒情变为戏剧性的客观化处理。强调“诗的思维与语言的根本改造”。 3、穆旦

1处于矛盾张力上的“自我” ○

现代式的困惑、分裂和破碎。《被围者》以“残缺”为中心的现代哲学和诗学。 2“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 ○

怀疑的眼光,摆脱二元对立,冷峻的逼视和清醒的超越。 《打出去》《我向自己说》《玫瑰之歌》《出发》《先导》《五月》 3“非诗意”的抽象化抒情 ○

拒绝传统意象,冷峭奇峻。

《还原作用》 “使诗的形象现代生活化”,现代人荒诞无奈的生活体验。 4诗的语言的现代化 ○

拒绝文言,“现代汉语写作的最前沿”,鲜明的民族性,沉雄之美。 《诗八首》《赞美》

三、敌后根据地的诗歌创作:诗的民间资源的新的吸收与创造,“诗的歌谣化”的极致。

颂歌为主、大众代言、抒情放逐、朴实易懂、借用民谣。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漳河水》。叙事诗潮流。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现代文学三十年》最全笔记(精心整理)(4)在线全文阅读。

《现代文学三十年》最全笔记(精心整理)(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1598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