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完全是弹性水量,承压含水层的贮水系数也称为弹性贮水系数。
(6)水动力弥散系数(P127):
①定义:是表征在一定流速下,多孔介质对某种污染物质弥散能力的参数,它在宏观上反映了多孔介质中地下水流动过程和空隙结构特征对溶质运移过程的影响。
②分类:一般地说,水动力弥散系数包括机械弥散系数与分子扩散系数。 例题:1.渗透系数通常可通过( ABD )方法来确定。
A.实验室测定法 B.经验估算法 C.资料复用法 D.现场测定法 解析:渗透系数通常可通过试验方法(包括实验室测定法和现场测定法)或经验估算法来确定
(二)熟悉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P105及导则原文) 1.调查内容(详见导则) ①水文地质条件调查 ②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 ③地下水污染源调查 ④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⑤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 2.调查方法(P105)
地下水由于其埋藏于地下,其调查方法要更复杂。
除需要采用一些地表水环境调查方法外,因地下水与地质环境关系密切,还要采用一些地质调查的技术方法。
最基本的调查方法有:地下水环境地面调查(又称水文地质测绘)、钻探、物探、野外试验、室内分析、检测、模拟试验及地下水动态均衡研究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产生新的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技术方法,包括航卫片解译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术、同位素技术、直接寻找地下水的物探方法及测定水文地质参数的技术方法等。
(三)了解环境水文地质试验的用途(P119及导则原文)
环境水文地质实验是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许多水文地质资料皆需通过环境水文地质实验才能获得。
环境水文地质试验项目通常有抽水试验、注水试验、渗水试验、浸溶试验、土柱淋滤试验、弥散试验、流速试验(连通试验)、地下水含水层储能试验等。
1.抽水试验 (1)定义:
抽水试验是通过从钻孔或水井中抽水,定量评价含水层富水性,测定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和判断某些水文地质条件的一种野外试验工作方法。
(2)目的、任务:
①直接测定含水层的富水程度和评价井(孔)的出水能力;
②确定含水层的导水系数、渗透系数、给水度、影响半径等水文地质参数; ③可为取水工程设计提供所需的水文地质数据,并可根据水位降深和涌水量选择水泵
36
型号;
④通过抽水试验,可直接评价水源地的可(允许)开采量;
⑤可以通过抽水试验查明某些其他手段难以查明的水文地质条件,如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及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以及边界性质和强径流带位置等。
(3)分类:
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可以进行不同规模和方式的抽水试验。
按抽水试验所依据的井流公式原理和主要的目的与任务,可将抽水试验划分为如下表所示的各种类型。表中所示的各种单一抽水试验类型,又可组合成多种综合性的抽水试验类型。
一般应根据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工作的目的和任务确定抽水试验类型。比如: ①在区域性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及专门性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的初始阶段,抽水试验的目的主要是获取含水层具代表性的水文地质参数和富水性指标,故一般选用单孔抽水试验即可。
②当只需要取得含水层渗透系数和涌水量时,一般多选用稳定流抽水试验; ③当需要获得渗透系数、导水系数、释水系数及越流系数等更多的水文地质参数时,
37
则须选用非稳定流的抽水试验方法。
④进行抽水试验时,一般不必开凿专门的水位观测孔,但为提高所求参数的精度和了解抽水流场特征,应尽量用更多已有的水井作为试验的水位观测孔。当已有观测孔不能满足要求时,则需开凿专门水位观测孔。
⑤在专门性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的详勘阶段,为获得开采孔群(组)设计所需水文地质参数(如影响半径、井间干扰系数等)和水源地允许开采量(或矿区排水量)时,则须选用多孔干扰抽水试验。当设计开采量(或排水量)远小于地下水补给时时,可选用稳定流的抽水试验方法;反之,则选用非稳定流的抽水试验方法。
2.渗水试验
①目的:目的是测定包气带渗透性能及防污性能。
②定义:渗水试验是一种在野外现场测定包气带土层垂向渗透系数的简易方法,在研究大气降水、灌溉水、渠水等对地下水的补给时,常需要进行此种试验。
3.注水试验
①目的:目的与抽水试验相同。
②当钻孔中地下水位埋藏很深或试验层透水不含水时,可用注水试验代替抽水试验,近似地测定该岩层的渗透系数。
在研究地下水人工补给或废水地下处置时,常需进行钻孔注水试验。注水试验时可向井内定流量注水,抬高井中水位,待水位稳定并延续到一定时间后,可停止注水,观测恢复水位。由于注水试验常常是在不具备抽水试验条件下进行的,故注水井在钻进结束后,一般都难以进行洗井(孔内无水或未准备洗井设备)。因此,用注水试验方法求得的岩层渗透系数往往比抽水试验求得的值小得多。
4.浸溶试验
目的是为了查明固体废弃物受雨水淋滤或在水中浸泡时,其中的有害成分转移到水中,对水体环境直接形成的污染或通过地层渗漏对地下水造成的间接影响。
5.土柱淋滤试验
①目的:目的是模拟污水的渗入过程,研究污染物在包气带中的吸附、转化、自净机制,确定包气带的防护能力,为评价污水渗漏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提供依据。
②试验土柱应在评价场地有代表性的包气带地层中采取。通过滤出水水质的测试,分析淋滤试验过程中污染物的迁移、累积等引起地下水水质变化的环境化学效应的机理。
③试剂的选取或配制,宜采取评价工程排放的污水做试剂。对于取不到污水的拟建项目,可取生产工艺相同的同类工程污水替代,也可按设计提供的污水成分和浓度配制试剂。如果试验目的是为了制定污水排放控制标准时,需要配制几种浓度的试剂分别进行试验。
6.弥散试验
目的是研究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运移时其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并通过试验获得进行地下水环境质量定量评价的弥散参数。
7.流速试验(连通试验)
目的是查明地下水的运动途径、流速、地下河系的连通、延展与分布情况,地表水与
38
地下水的转化关系,以及矿坑涌水的水源与通道等问题。
8.地下水含水层储能试验
目的是获取地下水含水层温度场参数(如温度增温率、常温层深度、含水层及隔水层比热、热容量、导热系数等)和地下水质场参数(如水温、地下水物理特性、化学成分、电导率等)。
例题:1. 当只需要取得含水层渗透系数和涌水量时,一般多选用( B )试验。 A.单孔抽水试验 B.稳定流抽水试验
C.非稳定流的抽水试验方法 D.多孔干扰抽水试验
(四)熟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的主要内容(导则原文)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1)原生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包括天然劣质水分布状况,以及由此引发的地方性疾病等环境问题。
(2)地下水开采过程中水质、水量、水位的变化情况,以及引起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3)与地下水有关的其它人类活动情况调查,如保护区划分情况等。 例题:
1.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ABD )。
A.原生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B.地下水开采过程中水质、水量、水位的变化情况,以及引起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C.次生环境地质问题
D.与地下水有关的其它人类活动情况调查
(五)了解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的分析方法(P134) 1.包气带防污性能
(1)包气带:指地面以下、潜水面以上与大气相通的地带。
包气带是大气水和地表水同地下水发生联系并进行水分交换的地带,它是岩颗粒、水、空气三者同时存在的一个复杂系统。包气带具有吸收水分、保持水分和传递水分的能力。包气带还是地表污染物渗入地下水的主要途径。
污染物在包气带中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包括机械过滤、溶解和沉淀、吸附和解吸、氧化和还原等物理化学过程;有机污染物在一定的温度、PH值和包气带中的微生物作用下,还可能发生生物降解作用。
包气带对污染物具有阻隔和消减作用,是地下水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屏障。 (2)包气带防护性能的概念
包气带防护性能是指包气带的土壤、岩石、水、气系统抵御污染物污染地下水的能力。
分为固有和特殊防污染性能两种。
39
固有防污染性能是指在一定的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下,防止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污染地下水的能力,它与包气带地质条件和包气带水文地质条件有关,与污染物性质无关。
特殊防污染性能是指防止某种或某类污染物污染地下水的能力,它与污染物性质及其在地下水环境中的迁移能力有关。
(3)包气带防护性能评价
在地下水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按照包气带的岩性、厚度和渗透系数,结合建设项目的污染物排放的连续性,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分为强、中、弱三级,分级原则见下表:
表 包气带的防污性能分类标准
注:表中“岩(土)层”系指建设项目场地地下基础之下第一岩(土)层;包气带岩(土)的渗透系数系指包气带岩土饱水时的垂向渗透系数。
2.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导则原文)
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为易、中、不易三级,分级原则见下表: 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级 分级 易 中 不易 项目场地所处位置与含水层易污染特征 潜水含水层且包气带岩性(如粗砂、砾石等)渗透性强的地区;地下水与地表水联系密切地区;不利于地下水中污染物稀释、自净的地区。 多含水层系统且层间水力联系较密切的地区 以上情形之外的其他地区 例题:1.包气带防污染性能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ABC ) A.包气带的地质条件 B.包气带的水文地质条件 C.污染物特性 D.包气带与承压水的关系
解析:包气带防护性能分为固有和特殊防污染性能两种。固有防污染性能与包气带地质条件和包气带水文地质条件有关,与污染物性质无关。特殊防污染性能与污染物性质及其在地下水环境中的迁移能力有关。
(六)熟悉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的方法(P131)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采用标准指数法、污染指数法和综合评价方法。最常用的为标准指数法。
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应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评价。
标准指数>1,表明该水质因子已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指数值越大,超标越严重。 标准指数计算公式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4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