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径流深度Y的定义,说法正确的是( BC )。 A.指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的比值 B.指将径流总量平铺在全流域面积上的水层厚度 C.Y?D.Y?QT
1000F1000Q F解析:其中A是径流模数的定义,D是关于径流模数的公式,只不过径流模数一般用M表示。
2.径流系数是指( A )。
A.某一时段内径流深与相应降雨深的比值 B.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的比值 C.径流总量落平铺在全流域面积上的水层厚度 D.在T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总水量
(四)了解河口、近海水体的基本环境水动力学特征及相应的调查方法(P65) 知识点:
1.河口和近海的相关概念 河口:入海河流受到潮汐作用的一段河段,又称感潮河段。与一般河流最显著的区别是常受到潮汐的影响。
海湾:是海洋凸入陆地的那部分水域。海湾根据形状、湾口的大小和深浅以及通过湾口与外海的水交换能力,可以分为闭塞型和开敞型两类。
陆架浅水区:位于大陆架上水深200m以下,海底坡度不大的沿岸海域,是大洋与大陆之间的连接部。
2.河口海湾的基本水流形态 水流的动力条件是污染物在河口海湾中得以输移扩散的决定性因素。在河口海湾等近海水域,潮流对污染物的输移和扩散起主要作用。
潮流:内外海潮波进入沿岸海域和海湾时的变形而形成的浅海特有的潮波运动形态。 例题:
1.河口与一般河流最显著的区别是(C) A.河口的河宽较大 B.河口的流速较慢 C.河口受到潮汐的影响 D.河口的流量较小
(五)了解不利水文条件及其确定方法(参考相关资料) 知识点:
确定不利水文条件的方法:
1.根据水文、水质条件,确定不利于建设项目废水排放的水期(也即自净能力最小的时期,不一定是枯水期)
31
2.在不利水期内,确定水质预测时段(如水期平均、连续最枯7/30天,最枯月等); 3.确定预测时段相应的环境水文特征值(如:平均流量、流速、扩散系数、河宽、平均水深、坡度、弯曲系数等)。
(六)熟悉单项水质参数法在水质现状评价中的应用(P73) 知识点: 计算公式如下: 1. 一般水质因子
式中Sij—水质评价参数i
在第j点上的污染指数;
Cij—水质评价参数i在第j点上的监测浓度,mg/L; Csi—水质评价参数i的评价标准,mg/L。 2.特殊水质因子 (1)DO-溶解氧
SDOj?DOf?DOjDOf?DOs DOj?DOs
SDOj?10?9DOjDOs DOj?DOs
DOf = 468/(31.6+t)
式中DOf——饱和溶解氧的浓度,mg/L;
DOs——溶解氧的评价标准,mg/L; DOj——j点的溶解氧浓度, mg/L ;
t——水温,℃。
(2)PH值-两端有限值,水质影响不同
式中pHj——河流上游或湖(库)、海的 PH值;
pHsd——地表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下限值; pHsu——地表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上限值。 注意:实测统计代表值获取的方法 ①极值法,适用于某水质因子监测数据量少,水质浓度变幅大的情况。 ②均值法,适用于某水质因子监测数据量多.水质浓度变幅较小的情况。
③内梅罗法,适用于某水质因子有一定的监测数据量,水质浓度变幅较大的情况。计算公式为:
32
C2极?C2均 C?2式中c—某水质监测因子的内梅罗值,mg/L; C极—某水质监测因子的实测极值,mg/L; C均—某水质监测因子的算术平均值,mg/L
极值的选取主要考虑水质监测数据中反映水质状况最差的一个数据值。 例题:
1.某水域经几次监测CODcr的浓度为:16.9mg/L、19.8mg/L、17.9mg/L、21.5mg/L、14.2mg/L,用内梅罗法计算CODcr的统计浓度值是( C )mg/L。
A.18.1 B.21.5 C.19.9 D.19.4 解析:5个样本的平均值是18.06mg/L,实测极值是21.5mg/L,则:
22=21.5?18.06=19.9
22.气温为23℃时,某河段溶解氧浓度为4.5mg/L,已知该河段属于Ⅱ类水体,如采用单项指数法评价,其指数为( D )。(根据GB 3838—2002,Ⅱ类水体溶解氧标准为≥6mg/L)
A.0.75 B.1.33 C.1.58 D.3.25 解析:根据溶解氧单项指数法计算公式:
SDOj?DOf?DOjDOf?DOs DOj?DOs
SDOj?10?9DOjDOs DOj?DOs
DOf = 468/(31.6+t)
可知本题中给出的河段的溶解氧实测浓度4.5 mg/L<标准6 mg/L,因此采用第二个公式计算。
然后将相关参数带入第二个计算公式,经计算后得出结果为3.25 mg/L.
第四节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专题二、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四、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2版教材 一、地质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二、水文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三、地下水的基本知
13版教材 同12版 同12版 三、地下水的1.岩石中的空隙 2.岩石中的水 3.地下水的概念(同12版1) 1.地下水的概念 2.地下水的埋藏条件 3.包气带和饱水带 33
识 4.含水层、隔水层和弱透水层 5.地下水形成条件 6.地下水的分类 7.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8.水文地质单元 9.地下水系统 10.地下水的动态与平衡 11.地下水降落漏斗 12.地下水化学性质 13.水文地质图 14.常用的水文地质参数 基本知识 4.包气带和饱水带(同12版3) 5.含水层、隔水层和弱透水层(同12版4) 6.地下水形成条件(同12版5) 7.地下水的分类(不同于12版6讲解更详细) 8.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同12版7) 9.水文地质单元(同12版8) 10.地下水系统(同12版9) 11.地下水的动态与平衡(同12版10) 12.地下水降落漏斗(同12版11) 13.地下水化学性质 (同12版12) 14.水文地质图(同12版13) 15.常用的水文地质参数(同12版14) 四、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 五、地下水环境地面调查 六、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 七、环境水文地质实验 八、水文地质参数 九、地下水质量评价方法 十、地下水防护性能 同12版 同12版 同12版 关于抽水试验的具体类型选择进行了详细说明。 同12版 同12版 同12版 (一)熟悉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的主要内容和常用参数(导则、教材P103、P125) 1.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的主要内容(此处参照导则原文)。 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十个方面: (1)气象、水文、土壤和植被状况。
(2)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特征与矿产资源。 (3)包气带岩性、结构、厚度。
(4)含水层的岩性组成、厚度、渗透系数和富水程度;隔水层的岩性组成、厚度、渗透系数。
(5)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6)地下水水位、水质、水量、水温。
(7)泉的成因类型,出露位置、形成条件及泉水流量、水质、水温,开发利用情况。 (8)集中供水水源地和水源井的分布情况(包括开采层的成井的密度、水井结构、深度以及开采历史)。
(9)地下水现状监测井的深度、结构以及成井历史、使用功能。 (10)地下水背景值(或地下水污染对照值)。 2.常用的水文地质参数(P103)
34
(1)孔隙度(P103):
①定义:是指某一体积岩石(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也即是多孔体中所有孔隙的体积与总体积之比。孔隙度是一个比值,可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②影响因素:孔隙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分选程度及颗粒排列情况,另外颗粒形状及胶结充填情况也影响孔隙度。
③对地下水的影响:孔隙的多少、大小、形状、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对地下水的分布和运动具有重要影响。
(2)有效孔隙度(P103):由于多孔介质中并非所有孔隙都相互连通,把连通的孔隙体积与总体积之比称为有效孔隙度。
(3)渗透系数(又称水力传导系数)(P104)(P126):
①定义及表示方式:在各向同性介质中,它定义为单位水力梯度下的单位流量,表示流体通过孔隙骨架的难易程度。在各向异性介质中,渗透系数以张量形式表示。一般采用m/d或cm/s为单位。
②影响因素:影响渗透系数大小的因素很多,主要取决于介质颗粒的形状、大小、不均匀系数和水的黏滞性等。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不同地区地下水的黏性差别并不大,在研究地下水流动规律时,常常可以忽略地下水的黏性,即认为渗透系数只与含水层介质的性质有关。
③对地下水的影响:岩石的透水性是指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渗透系数是表征岩石透水性的定量指标。渗透系数越大,岩石透水性越强。
④如何确定:渗透系数通常可通过试验方法(包括实验室测定法和现场测定法)或经验估算法来确定。
(4)给水度(P103)(P125):
①定义:若使潜水地下水面下降,则下降范围内饱水岩石及相应的支持毛细水带中的水,将因重力作用而下移并部分地从原先赋存的空隙中释出。把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称为给水度。
②影响因素:对于均质的松散岩石,给水度的大小与岩性、初始地下水位埋藏深度以及地下水位下降速率等因素有关。
③对地下水的影响:给水度是表征潜水含水层给水能力和储蓄水量能力的一个指标。 (5)贮水系数(P103)(P127):
①定义:承压含水层的贮水系数(S)是指其测压水位下降(或上升)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含水层释出(或储存)的水的体积。贮水系数是没有量纲的参数。
②分类:
潜水含水层的贮水系数:潜水含水层的贮水系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含水层由于压力变化所释放(贮存)的弹性水量,二是水头变化一个单位时所疏干(贮存)含水层的重力水量,这一部分水量正好等于含水层的给水度,由于潜水含水层的弹性变形很小,近似可用给水度代替贮水系数。
承压含水层的贮水系数:等于其贮水率与含水层厚度之积,它所释放(或贮存)的水
3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