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如果建设项目不进行地面水环境的单项影响评价时,应根据现有资料选择下述部分或全部内容: 概要说明地面水状况,地表水各部分之间及其与海湾、地下水的联系,地表水的水文特征及水质现状,以及地表水的污染来源。 建设项目建在海边,又无需进行海湾的单项影响评价时,应根据现有资料选择性叙述部分或全部内容: 概要说明海湾环境状况,即海洋资源及利用情况,海湾的地理概况,海湾与当地地面水及地下水之间的联系,海湾的水文特征及水质现状,污染来源等。 如需进行建设项目的地面水(包括海湾)环境影响评价,除应详细叙述上面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外,还应增加水文、水质调查、水文测量及水利用状况调查等有关内容。地面水和海湾的环境质量,以确定的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或海水水质标准限值为基准,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选定的评价因子分别进行评价。 当建设项目不进行与地下水直接有关的环境影响评价时,只需根据现有资料,全部或部分地简述下列内容:包括当地地下水的开采利用情况、地下水埋深、地下水与地面的联系以及水质状况与污染来源。 若需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除要比较详细地叙述上述内容外,还应根据需要,选择以下内容进一步调查:水质的物理、化学特性,污染源情况,水的储量与运动状态,水质的演变与趋势,水源地及其保护区的划分,水文地质方面的蓄水层特性,承压水状况等。当资料不全时,应进行现场采样分析。 当建设项目不进行与土壤直接有关的环境影响评价时,只需根据现有资料全部或部分的简述下列内容: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土壤的肥力与使用情况,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质量现状,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水土流失现状及原因等 当需要进行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时,除应详细叙述上面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外,还应根据需要选择以下内容进一步调查: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土壤成分与结构,颗粒度,土壤容重,含水率与持水能力,土壤一次、二次污染状况,水土流失的原因、特点、面积、侵蚀模数元素及流失量等,同时要附土壤分布图。 若建设项目不进行生态影响评价,但项目规模较大时,应根据现有资料简述下列部分或全部内容: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植被情况,有无国家重点保护的或稀有的、受危害的或作为资源的野生动、植物,当地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及现状。若建设项目规模较小,又不进行生态影响评价时,这一部分可不叙述。 若需要进行生态影响评价时,除应详细叙述上面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外,还应根据需要选择以下内容进一步调查:本地区主要的动、植物清单,特别是需要保护的珍稀动植物种类与分布,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稳定性状况,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影响生态系统的主要环境因素调查。 地面水 环境 一 般 情 况 密切相关 一般情况 密切相关 一般情况 密切相关 一般情况 密切相关 地下水 环境 土壤与 水土流失 动植物与生态 复习关键点:
1.除地理位置外,对每一个调查内容都应从是否与建设项目密切相关两个方面进行掌握。此处很容易成为出题点。
2.要分清每个调查项目中的具体调查内容,特别是容易混淆的,分清归属。 例题:
1.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中的地质调查部分,评价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如矿山以及其它与
16
地质条件密切相关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时,对与建设项目有直接关系的( ABCD ),要进行较为详细的叙述。
A.地质构造 B.断层 C.坍塌 D.地面沉陷
2.若建设项目不进行生态影响评价,但项目规模较大时,应根据现有资料简述下列部分或全部内容,包括:(ABC)。
A.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植被情况
B.有无国家重点保护的或稀有的、受危害的或作为资源的野生动、植物 C.当地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及现状 D.本地区主要的动、植物清单 E.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稳定性状况
解析: DE属于需要进行生态影响评价时,需要选择进一步调查的内容。 (二)了解社会经济环境状况调查的基本内容和要求(P37) 知识点: 1.社会经济
主要根据现有资料,结合必要的现场调查,简要叙述评价所在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
(1)人口:居民区的分布情况及分布特点,人口数量、人口密度等;
(2)工业与能源: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现有厂矿企业的分布状况,工业结构,工业总产值及能源的供给与消耗方式等;
(3)农业与土地利用:包括可耕地面积,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构成及产量,农业总产值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附土地利用图。
(4)交通运输: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公路、铁路或水路方面的交通运输概况以及与建设项目之间的关系。
2.文物与景观
文物:是指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一般包括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或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庙、石刻等
景观:一般指具有一定价值必须保护的特定的地理区域或现象,如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疗养区、温泉以及重要的政治文化设施等。
如不进行这方面的影响评价,则只需根据现有资料,概要说明下述部分或全部内容:建设项目周围具有哪些重要文物与景观;文物或景观相对建设项目的位置和距离,其基本情况以及国家或当地政府的保护政策和规定。
如建设项目需进行文物或景观的环境影响评价,则除应详细地叙述上述内容外,还应根据现有资料结合必要的现场调查,进一步叙述文物或景观对人类活动敏感部分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有:它们易于受哪些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因素的影响,目前有无已损害的迹象及其原因,主要的污染可其他影响的来源,景观外貌特点,自然保护区或风景游览区中珍贵的动、植物种类以及文物或景观的价值(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美学的、历史的、艺术的和科学的价值等)。
17
3.人群健康状况
当建设项目传输某种污染物,且拟排污染物毒性较大时,应进行一定的人群健康调查。调查时,应根据环境中现有污染物及建设项目将排放的污染物的特性选定指标。
复习关键点:此处除需掌握相关内容外,还应对几个重要概念进行掌握。 习题:
1.下列属“文物”范畴的是( ACD )。 A.有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 B.有科学价值的风景名胜区 C.有科学价值的石窟寺庙 D.有科学价值的石刻
解析:一般包括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或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庙、石刻等;而B属于景观。
二、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大气污染源调查P38 知识点: 在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 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 (一)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方法(P42) 知识点:
1.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方法类型: 有现场监测法、收集已有资料法。 2.资料来源
分三种途径,可视不同评价等级对数据的要求采用:
收集评价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收集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进行现场监测。
注意:
1.收集的资料应注意资料的时效性和代表性:
(1)监测资料能反映评价范围内的空气质量状况和主要敏感点的空气质量状况。 (2)一般来说,评价范围内区域污染源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监测资料三年内有效。 2.现场监测应确定监测因子、监测时间和监测点位等,并提出监测需求,委托有资质的监测部门进行监测。(具体内容参照相关导则)
监测因子应与评价项目排放的污染物有关,应包括评价项目排放的常规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
监测时间选取应符合技术导则中关于监测制度的要求。
监测点位设置应根据项目的规模和性质,结合地形复杂性、污染源及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布局,综合考虑监测点设置数量。
(二)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分析方法(P42)
18
对于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分析,应从监测资料来源、监测布点、点位数量、监测时间、监测频次、监测条件、监测方法以及数据统计的有效性等方面分析是否符合导则、标准以及监测分析方法等有关要求。
对于日平均浓度值和小时平均浓度值既可采用现状监测值,也可采用评价区域内近3年的例行监测资料或其他有效监测资料,年均值一般来自于例行监测资料。
监测资料应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对近年来区域污染源变化大的地区,应以现状监测资料和当年的例行监测资料为准。对于评价范围有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应获取其监测资料,分析区域长期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制度与布点原则应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的要求。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置的周边环境应符合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规定。
应满足项目的监测目的,并注意其适用范围、检出限、有效检测范围等监测要求。凡涉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各项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应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分析方法的规定,对尚未制定环境标准的非常规大气污染物,应尽可能参照ISO等国际组织和国内外相应的监测方法,在环评文件中详细列出监测方法、其适用性及其引用数据,并报请环保主管部门批准。
环境空气监测中的采样点、采样环境、采样高度及采样频率的要求,按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执行。
凡涉及GB3095中污染物的各类监测资料的统计内容与要求,均应满足该标准中各项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见表3-6。
其他特征污染物监测资料的统计内容应符合相关引用标准中数据统计有效性的规定。
表3-6各项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
例题:
1.依据《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关于 TSP的年平均浓度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说法正确的是( A )。
19
A.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60个日均值,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 B.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70个日均值,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 C.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80个日均值,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0个日均值 D.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60个日均值,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0个日均值 (三)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方法(P44)
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现状主要通过对现状监测资料和区域历史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主要采用对标法:对照各污染物有关的环境质量标准,分析其长期浓度(年均浓度、季均浓度、月均浓度)、短期浓度(日平均浓度、小时平均浓度)的达标情况。
1.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内容 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内容包括
①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不同取值时间的浓度变化范围,
②统计年平均浓度最大值、日平均浓度最大值和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与相应的标准限值进行比较分析,给出占标率或超标倍数,评价其达标情况,若监测结果出现超标,应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以及超标原因。
③并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④此外,还应分析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 2.现状监测数据达标分析
统计分析监测数据时,先以列表的方式给出各监测点位置、监测内容以及监测方法等内容。在分析处理各时段监测数据时应反映其原始有效监测数据,小时、日均等监测浓度应是从最小监测值到最大监测值的浓度变化范围值,即Cmin~Cmax的浓度。并分析最大浓度Cmax占标率,和监测期间的超标率以及达标情况。
参加统计计算的监测数据必须是符合要求的监测数据。对于个别极值,应分析出现的原因,判断其是否符合规范的要求,不符合监测技术规范要求的监测数据不参加统计计算,未检出的点位数计入总监测数据个数中。对于国家未颁布标准的监测项目,一般不进行超标率计算。根据评价结果,确定评价区域主要污染物;对于超标的监测数据,应分析超标原因。
3.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分析
根据现场监测数据和收集的例行监测数据,分析评价范围内的各项监测数据的日变化规律以及年变化趋势,并绘制污染物日变化图和年变化趋势图,参考同步气象资料分析其变化规律,并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结合区域大气环境整治方案和近3年例行监测数据的变化趋势分析区域环境容量。 例题:
1.以下关于现状监测数据达标分析说法正确的是( ABC )。
A..统计分析监测数据时,先以列表的方式给出各监测点位置、监测内容以及监测方法等内容。
B.在分析处理各时段监测数据时应反映其原始有效监测数据,
2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