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写得多美丽,写得多生动啊,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童话般的境界之中。我希望同学们能认真体会作者观察之细致,想象之丰富,写法之巧妙。 四、课堂总结
作者是怎样观察火烧云的?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这篇课文描绘了晚饭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开头的变化。晚霞是美丽的,古人有话云:“最美不过夕阳红”“莫道桑榆晚,云霞尚满天”,这些都是夸赞落日晚霞之美。同学们可以亲自观察,通过切身实地的感受,你会发现大自然的美丽是令人惊叹的!
这篇文章是以一个孩子的口吻进行描述的,这个孩子就是儿时的萧红,萧红又是谁呢?下面则简单介绍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以及对她影响极深的呼兰河。引发孩子们对这位作家的喜爱,并从而试图去阅读她的作品。 五、布置作业,观察并描写晨雾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勇于交际的能力。 2、 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4、 积累对联。
5、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目标重难点:
习作练习及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能力。 教学时间:4—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及习作 (一)口语交际
1、 生自由读要求,思考:本次交际的内容是什么?(交流各自了解的自然奇观)
2、 生自由分组交流。师提示:要说清这个自然奇观在哪里?奇在何处?最好能说出奇观是怎么形成的。 3、 生推荐生一名参加全班交际。
4、 全班交流,师生注意评价。生可以提问,也可补充,还可以讨论。 5、 全班评议。
(二)习作
1、 生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2、 生审题,确定自己想写的内容。 3、 生与同桌同学交流。 4、 生拟定草稿。 5、师初评: (1)语句通顺。 (2)没有错别字。 (3)有条理,有顺序。 (4)有重点、清楚地介绍。 6、生根据提示,四人小组评议。 7、定稿,抄习作。
二、我的发现
(一)生读对话,反复读。思考:这段对话告诉我们什么? (二)生反馈
(读文章,边读边想象,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三)师生共同再读《观潮》,边读边想象,争取在头脑中出现画面。
第 11 页 共 74 页
(四)总结
三、日积月累
(一)生自由读,思考: 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吗?
(二)生反复读,背自己最喜欢的。 (三)生上台表演。 (四)师生齐读,再背。
四、趣味语文 (一)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1、 生试着读,看应该怎么读。
2、 生读后,思考:这样读有什么意思?哪种读法更有道理。 3、 师生小结。 4、 再读。 (二)
1、 生自由读,分析每种读法的意思。 2、 师生再读。
3、 生收集其它这样的例子。
5、古诗两首 实验一小
一、 教学目标:
1、 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 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 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
难点: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三、 教学时间:
2课时 四、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内容:学习《题西林壁》 二、 教学过程:
第 12 页 共 74 页
(一) 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初读感知 理解诗题 理解诗句 品读悟意境 熟读成诵
三、 按上述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
1、 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 补充:激趣导课
世间尤物丰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思维两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1)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
4、品读悟意境
(1)启发谈话悟意境: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2)品读诗名,读书读意 1、反复练习古诗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3、学生齐读 4、熟读成诵
第 13 页 共 74 页
第二课时
(学习第二首诗《游山西村》)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二、学习《游山西村》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补充。 (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方法同学首一首古诗 4、品读悟哲理 5、就读成诵
6 爬 山 虎 的 脚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重难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方法。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第 14 页 共 74 页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 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第 15 页 共 74 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教案(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