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民政学校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
高职班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为100分) 班级 姓名 成绩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良莠不齐(yǒu) 表情呆板(dāi) 强迫命令(qiáng) 尔虞我诈(yú) ....B.咬文嚼字(jué) 一曝十寒(pù) 惝恍迷离(tǎng) 穿凿附会(záo) ....C.心广体胖(pán) 莞尔一笑(wǎn) 血肉模糊(mó) 所向披靡(mǐ) ....D.淆乱乾坤(xiáo)贫瘠不堪(jí) 自怨自艾(ài) 暴殄天物(tiǎn) ....答案:C【A强迫qiǎng ;B嚼字jiáo;D. 自艾yì。】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牌匾 绿树成荫 毛骨耸然 销声匿迹 B.精萃 开门揖盗 坐收渔利 事必恭亲 C.屠戮 渡过难关 浮想联翩 湮没无闻 D.萤屏 如梗在喉 弥天大谎 若即若离
答案:C【A“绿树成荫”“绿树成阴”都对; “毛骨耸然”应为“毛骨悚然”;B“精萃”应为“精粹”,“事必恭亲”应为“事必躬亲”;D“萤屏”应为“荧屏”,“如梗在喉”应为“如鲠在喉”】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步入职场,眼前充满机遇和挑战,但也荆棘密布,对于涉世不深的年轻人,应当注意,
“大礼不辞小让”并非很好的________之道,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会影响你的前程。
②调查人员在事故煤矿调查发现,事发之后,矿方转移尸体,________原始记录,销毁
有关证据,隐瞒事故不报。
③研究报告认为,目前________发展中国家食品出口的市场壁垒主要有这几种:产品注
册、出口文件问题及海关规范,SPS协议、技术壁垒,运输及搬运规范、投资与融资问题,国际贸易规范。
④但就在投机者几乎一致选择持有大量美元空头头寸之时,看涨日元的投资者必须警惕
政府进行________的可能性。另外,一些相关技术指标增加了美元短暂向上调整的风险。
A.处事 窜改 妨害 干涉 B.处世 窜改 妨碍 干涉 C.处世 篡改 妨碍 干预 D.处事 篡改 妨害 干预
答案:C【处事:处理问题,处理各种事务。处世:在社会上活动并与人交往。窜改:
改动,删改。篡改:用作伪的手段,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理论、政策等)。妨害:损害,有害于。妨碍:阻碍,干扰。干涉:强行过问或干预。干预:过问,干涉。】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近年来,许多形形色色的人造神童方案带着蛊惑人心的许诺,向着已经手足无措的
家长们铺天盖地而来,产生了很坏的影响。 ....
B.有德之人不会以权谋私,不会贪污受贿,虽然清贫点,但活得坦荡,没有东窗事发....
之虑,也没有半夜敲门之惊。
C.崔颢《黄鹤楼》诗的首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还是“昔人已乘白云去”,自唐以
来,评论家莫衷一是。 ....
D.因为学生们的写作体验还不十分丰富,老师对他们的作文就不应该反唇相讥,而应....
多从真情实感的正确、流畅表达等方面加以引导。
答案.D.【解析:反唇相讥——指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讥讽对方】 5、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她因不堪忍受雇主的歧视和侮辱,便投诉《人间指南》编辑部,要求编辑部帮她伸
张正义,编辑部对此十分重视。
B.老陈严肃而诚恳地说:“说实话,那些越是年轻的时候有一腔热血,到岁数大了,就
越是不愿承认自己老了。”
C.大李慌忙站起身说:“小米你千万别再‘李大爷李大爷'这么叫了,我听着不自在。
哟,找你李大爷有什么事??嘿,你瞧,把我也绕进去了。”
D.三妹拉着葛姐的手说,她老家在偏远的山区,因为和家里赌气才跑到北京打工的,
接着她又哭泣起自己的遭遇来。
答案:C。【解析】(A歧义,是“投诉”雇主呢,还是“投诉”编辑部,宾语不明确。B引语
缺主语,应在“一腔热血”后加“的人”,因为“一腔热血”不能作后面谓语“承认”的主语。D歧义,“她”不知是指“三妹”还是指“葛姐”。)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C.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D.“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答案:D(A“三四里”是概数,中间不用逗号;B分号改为冒号;C第二个书名号改为引号。)
7、选出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
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
②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文学论欤?
③然而“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 ④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⑤在中国,从道士听论道,从批评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
A.设问 反问 对比 借代 夸张 B.反问 比喻 借代 比喻 夸张 C.排比 借代 比喻 借代 比喻 D.设问 反问 引用 比喻 借代 答案:A
8、下列句子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
A.日前丢失支票,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明天,我将于百忙中专程前来致谢,请在家等候。
B.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C.听说贵公司在经营方面存在困难,你们如果需要指点的话,我们将不吝赐教。 D.奉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识浅,书中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 答案:D
9、下列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 A.司马迁—西汉—《鸿门宴》—散文 B.李白—唐—《蜀相》—诗歌 C.朱自清—现代—《威尼斯》—游记 D.老舍—现代—《我的母亲》—记叙文 答案:B 《蜀相》杜甫
(二)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共2小题,每小题1分,共2分) (1)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2) 孤芳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2小题,共25分)
阅读《我的母亲》选段,回答11-15题。(9分)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两次。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抢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象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11.选段中“庚子闹‘拳’”指的是 义和团运动 。(1分)
12.“可是,母亲并不软弱”,从文中那些地方表现出来?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D )(2分)
A.联军入城搜家,母亲镇定自若的保护子女。
B.在刺刀下,在饥荒中筹划一家的饮食,顾虑儿女的安全。 C.在北平的无数变乱中母亲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 D.把眼泪往心里落,把吃亏看做当然。
13.“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软而硬”矛盾吗?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D )(2分)
A.不矛盾。“软”指母亲善良,有爱心,能吃亏等好品质;“硬”指母亲坚强,做人有原则。
B.不矛盾。这恰恰充分展现了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人格。
C.不矛盾。母亲坚强,临事有主张,是那种看起来“软”实际“硬”的人。
D.不矛盾。母亲“软”是指对儿女,“硬”是对敌人。“软”和“硬”是母亲性格中的两个方面。
14.对“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一句中“生命的教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2分)
A.指母亲在思想上对“我”的教育。
B.指母亲在为人处世、习惯。品德方面给予我的终生影响。 C.指母亲给了我生命,我的很多习惯、品德却是与生俱来的。 D.指母亲时时处处以他的思想、习惯影响着我。
15.选段中画线句子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反问 ,请将其改为肯定句。(2分) 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承受不起的 。 阅读《习惯成自然》选段,回答16-19题。(9分)
①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②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在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高职班半期考测验(语文卷)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