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荀子·修身篇》:“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三)描写字义
《左传》宣公十五年:“天反时为灾(杜预注:寒暑易节),地反物为妖(杜预注:群物失性),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
《论语·颜渊》:“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尸子·仁意》:“春为青阳,夏爲朱明,秋爲白藏,冬爲玄冥。四气和,正光照,此之謂玉燭。甘露时降,万物以嘉,高者不少,下者不多,此之謂醴泉。祥风,瑞风也。一名景风,一名惠风。”
【《尔雅·释天》:“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四时和谓之玉烛。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收成,冬为安宁,四时和为通正。(缺二句)谓之景风。甘雨时降,万物以嘉,谓之醴泉。”】
《尸子》卷下:“天神曰灵,地神曰袛,人神曰鬼。鬼者,归也。” 《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荀子·修身篇》:“伤良曰谗,害良曰贼。”
《荀子·修身篇》:“是谓是非谓非曰直,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16
《荀子·修身篇》:“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 ——杨倞注:“闲,习也。能习其事,则不迫遽。” 《荀子·修身篇》:“难进曰偍(tí),易忘曰漏。” ——杨倞注:“偍与提、媞(tí)皆同,谓舒缓也。” 《荀子·修身篇》:“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耗。”
——杨倞注:“少(而理曰治),谓举其要而有条理,谓之治。耗,虚竭也。凡物多而易尽曰耗也。” (四)因声求义
《孟子·梁惠王下》:“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赵岐注:“其诗,乐诗也。言臣勖君谓之畜。何尤者,无过也。”
——赵振铎先生:“孟子用‘好’来解释‘畜’。上古音‘畜’在晓母觉部,‘好’在晓母幽部,声母相同,韵母的元音相同。”(《中国语言学史》第一章,第28页) 《孟子·滕文公下》:“書曰:‘洚(jiànɡ)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 ——赵岐注:“《尚書·逸篇》:‘洪水逆行,洚洞無涯,故曰洚水也。洪,大也。” ——赵振铎先生:“上古音‘洚’在匣母冬部,‘洪’在匣母东部,声母相同。”(《中国语言学史》第一章,第29页) 《尸子》卷下:“鬼者,归也。”
从训诂方式的角度来看,先秦时期出现了多种形式,如形训、声训、同训、递训等。形训、声训已见前,兹再补同训、递训的例子。 《尸子·广泽》:
天、地、皇、后、辟、公:[皆君也]。
17
弘、廓、宏、博、介、纯、夏、怃、冢、晊、皈,皆大也。十有余名而实一也。
这种把诸多有同一意义的词列在一起,而用一个词去解释的方法,就称作同训。
《庄子·齐物论》: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这种采用几个词递相训解的方式,就称作递训。
二、先秦古籍注解专书
先秦时期,许多古籍时代久远,其中许多内容必须经过解释才能理解,由此,便出现了对某种古籍进行解释的著述。比如:
【《易》】(亦称《周易》),相传为周人所作,内容包含《经》与《传》两部分。《经》的部分为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爻各有说明(即卦辞、爻辞),用作占卜。《传》即《易传》,又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作,乃是对《经》文部分所作的各种阐释,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十篇。关于《十翼》是否孔子所作,学界是有争议的。但是据《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可知孔子对《易》一书是非常重视的,其为《易》作解释以传授学生,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皇侃曰:“此孔子重《易》,故欲令学者加功于此书也。”是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的。
【《诗》】,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期。在其流传的过程中,有些涵义比较难懂,于是便有对其作解释的情况。先秦时期有关《诗》的解释,成本的
18
著述已经看不见了,但部分内容却保存在一些典籍中。如据《国语·周语下》,周灵王二十二年(前550),晋大夫叔向朝聘于周,单靖公接待了他。得知单靖公很喜欢《昊天有成命》这篇诗,于是叔向就向单靖公的家臣讲解了这篇诗。原诗为: 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 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 於緝熙!亶厥心。肆其靖之。 叔向解释道:
是道成王之德也。成王能明文昭,能定武烈者也。夫道成命者而称昊天,翼其上也。二后受之,让于德也。成王不敢康,敬百姓也。夙夜,恭也。基,始也。命,信也。宥,宽也。密,宁也。缉,明也。熙,广也。亶,厚也。肆,固也。靖,和也。其始也,翼上德让,而敬百姓。其中也,恭俭信宽,帅归于宁。其终也,广厚其心,以固和之。始于德让,中于信宽,终于固和,故曰成。
叔向在解释这首诗的时候,方法多样,既有对全诗主题的阐明,又有句义的串讲,单字的解释,段落分析。
全诗主题——是道成王之德也。
句义串讲——“夫道成命者而称昊天,翼其上也。二后受之,让于德也。成王不敢康,敬百姓也?是对?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三句所作的串讲。 单字解释——夙夜,恭也。基,始也。命,信也。宥,宽也。密,宁也。缉,明也。熙,广也。亶,厚也。肆,固也。靖,和也。
段落分析——其始也,翼上德让,而敬百姓。其中也,恭俭信宽,帅归于宁。其终也,广厚其心,以固和之。始于德让,中于信宽,终于固和,故曰成。 这里关于单字的解释,全部为毛传所吸收,大部分收录在《尔雅》之中。赵振铎先生将叔向的解释和毛传、《尔雅》所收进行了对比,得出结论,说:“这一条材料
19
很重要。它说明:第一,早在公元前6世纪,我国就有了比较成熟的训诂。第二,古代的诗歌很早就有解释。长期以来学者们一直争论:是毛传抄《尔雅》,还是《尔雅》抄毛传。从叔向解诗这段材料来看,它们都是承袭诗的故训,不存在谁抄谁的问题。”(参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第一章,第26-27页)
《礼记·乐记》和《吕氏春秋·不屈》也保存了先秦人对《诗》的解释材料。如《礼记·乐记》:
《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
《吕氏春秋·不屈》:
《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恺者,大也。悌者,长也。君子之德长且大者,则为民父母。
【《春秋》】,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在先秦时期就有多家为之作解释,主要有《左氏传》三十卷,《公羊传》十一卷(自注:公羊子齐人。颜师古注:名高),《谷梁传》十一卷(自注:榖梁子,鲁人。颜师古注:名喜),《邹氏传》十一卷,《夹氏传》十一卷(自注:有録无书),《左氏微》二篇(颜师古注:微,谓释其微指),《铎氏微》三篇(自注:楚太傅铎椒也),《张氏微》十篇,《虞氏微传》二篇。流传到现在的只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三种。
据现代学者研究,“《墨子》的《经说》是解《经》的,《管子》的《形势解》、《立政九败解》、《版法解》、《明法解》也是对有关篇章进行说解的,《韩非子》的《解老》、《喻老》是说解《老子》的,《灵枢经》的《小针解》是解释《九针十二原》的”(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第一章,第2页)。
据上述可知,先秦时期对于古籍加以注解,不仅仅针对所谓“经”,举凡《墨子》、《管子》、《老子》之类的子书亦在注解之列,或自注(如《经说》),或他注(如《解
2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讲义,12,3,7 - 图文(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