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齐梁时代发现汉语四声;
2、唐宋时代创制了36字母(声母);
3、宋代兴起等韵学(分析汉字发音原理和发音方法) 4、出现了许多重要的韵书,包括:
《切韵》(隋陆法言编,193韵),此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韵书。
《广韵》(北宋陈彭年等编,206韵),为我国第一部官修韵书,也是最古最完整的一部韵书。
《中原音韵》(元周德清编,19韵),为北音韵书的创始,对传统韵书进行了大胆改革,首创“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清代】
在古音、训诂、文字以及语法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古音: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王引之、钱大昕等学者都取得辉煌成就。
训诂:对《尔雅》《方言》《说文》《释名》等进行校勘考证研究,使古代语言学著作得以发扬光大。
语法:我国古代语法研究一直不成体系,只有一些片断言论,没有专著。清末马建忠著《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语法学著作(马建忠古文功底好,又曾留学法国,通拉丁语、法语。而西洋语语法完整系统,语法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正是受西洋语法的启发,马氏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语法著作)。 【五四以后】
五四以后的现代语言学一方面继承了古代语言学的传统,另一方面,开拓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在于: 1、音韵学的突破
6
由于汉字不表音,依据反切,不能确定某个字在某个时期真实音值。在音韵研究方面,还需要新的工具和方法。五四时期,西方语言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开始大量流入中国。以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为代表的西方语言学家带来了“音标”,这对于中国现代语言学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得原本已经到了“山穷水尽” 之时的古代音韵学研究,又让人看到了“柳暗花明”的前路。
2、语法学、修辞学、方言学等的兴起。 在《马氏文通》的影响下,兴起语法学的研究。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是我国第一部修辞学著作,从此,修辞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比较全面地描写了吴语的语音系统,并和古音、国音做了比较。这样的方言研究是前所未有的,影响很大。 3、民族语文研究
十九世纪末,西方传教士深入西南地区,开始了对少数民族语文进行调查。 抗战时期,一些语言学家迁移西南内地,在少数民族地区做了一些调查。 建国以后,对少数民族语文的调查和研究得到了更大发展。
赵振铎先生划为六期,其依据已见前。此不赘。
三、语文学和语言学:
王力先生认为中国语言学史经历了“语文学”和“语言学”两各有分别的阶段,他说:
大家知道,语文学(phlology)和语言学(linguistics)是有分别的。前者是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训诂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
7
零碎,缺乏系统性;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的本身(引按:口语与书面语),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致的、全面的语言理论。中国在?五四?以前所做的语言研究,大致是属于语文学范围的。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前言》,第1页)
“语文学”和“语言学”虽然是一字之差,但这不仅是带有褒贬性的两个概念,而且还事关中国古代是否有语言学的重要问题。
在王力先生看来,中国古代是没有“语言学”的。原因何在呢?就在于“我国古代没有语言学(linguistics)这个名称,只有所谓‘小学’”(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前言》,第1页),何九盈先生说:
由于古人认为?小学?就是?文字之学?,而且总是把?小学类?放在?经部?之中,因此,后人就产生了两种不正确的看法:
一、19世纪以前,中国还没有语言学;
二、?小学?是?经学?的附庸。古代的语言学不能算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前言》,第2-3页)
所以会存在第一种看法,是因为“在西方语言学家的语言学史著作中,是只有西方的语言学史,而没有中国语言学史的”。(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第一章《绪论》,第2页)为何西方的语言学史著作不提及中国的语言学呢?濮之珍先生阐述的原因比较中肯:
一方面汉字难学难认,文字的障碍很大,使得外国语言学家很少也很难研究中国的语言学史;另一方面,我国语言学家研究语言学史的也很少,向国外介绍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成果的就更少了。因此,长期以来,欧洲语言学界有一个相当普遍的看法,即认为语言科学建立于欧洲十九世纪初。……在这以前的语言研究,特别
8
是东方民族的语言研究,是所谓?科学前?的语言学,或?语文学?。
(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第一章《绪论》,第2-3页) 王力先生认为中国古代没有语言学,明显是受西方的影响。
第二种看法古已有之,王力先生也受其影响。他说:“语文学本来是和古典文献发生密切关系的学问,所以中国的‘小学’一向被认为是经学的附庸”(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前言》,第2页),“小学”既然是经学的附庸,就不可能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非但如此,王力先生还认为“‘小学’是有关文字的学问;古人治‘小学’不是以语言为对象,而是以文字为对象的”(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前言》,第2页)。王力先生的意思很明显,“小学”既然“不是以语言为对象”,它怎么可能是语言学呢? 然而,这样的推理是否正确呢?
首先,“小学”诚然是为经学服务的,但这并不妨碍它是一门独立学科。何九盈先生说的好:
古代的语言文字学和经学的关系的确非常密切,但古代哲学和经学的关系不是更为密切吗?就是史学、文学与经学的关系在先秦时代也不是那么分明的。《诗经》是道道地地的?经?,但它是不折不扣的文学作品,《书经》是道道地地的?经?,但又是不折不扣的历史著作。如果我们还跟古人一样,只在?经学?这个概念中兜圈子,不唯看不到语言学的独立存在,就连文史哲的独立存在也成问题了。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前言》,第4页)
所以,服务于经学的“小学”,其独立性是不必否定掉的。如果否定掉了,那么,我国古代也就只有经学,而不会有什么文学、史学、哲学之类的学科了。 其次,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不是语言学呢?答案是肯定的。濮之珍先生的说法值得深思:
9
在文字产生以前,那时只有口语;文字产生以后,就有了书面语。这样,语言便以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存在形式为人民、社会服务。我国古代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文字,也就是研究书面语,怎么能因此认为没有研究语言本身呢?况且书面语比口语更加规范。在古代,由于科学条件限制,口语一发即逝,以书面语——文字为研究对象,又有什么不对呢?就是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我们即使可以借助录音机之类的仪器来研究语言,但仪器的作用也只在于记录口语,从某种角度说,它的作用和位子是相似的。可见提出?文字和书面语?来和?语言本身?对立,是不妥当的,因为两者实际上是分不开的,不应该对立的。对有文字的语言进行研究,是不可能抛开文字和书面语的;而对于没有文字的语言,我们也要想方设法把语言记录下来才能进行研究。可见,我们不能因为中国古代语言学研究对象是文字和书面语,就把中国古代语言学排斥在语言科学之外。何况外国古代语言学,也是以文字和书面语作为研究对象的。
(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第一章《绪论》,第4-5页)
赵振铎先生也认为围绕汉字进行研究的“小学”就是我国传统的语言学。他说: 由于汉字的特点和汉字与汉语的密切关系,我国古代的语言研究多少是围绕着汉字的研究进行的。每个汉字表示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形体,还有自己的读音。我国古代语言学就是根据汉字的这三个方面先后形成了训诂学、文字学和音韵学三个不同的学科,统称为?小学?。因此有人把小学作为我国传统语言学的名称。 (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导言》,第2页)
由此可见,以“文字和书面语”作为研究对象,恰好是语言学的主要任务。准此,我国古代的“小学”既然是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的,它理所当然的就是语言学了。
古代学者不认为中国有语言学,王力先生也延续这样的观点。这是为什么呢?何
1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讲义,12,3,7 - 图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