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讲义,12,3,7 - 图文(3)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1-03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九盈先生对此做了解释,他说:

有的人之所以不承认中国古代有语言学,不承认语言学的独立存在,一方面是受了?洋教条?或?土教条?的束缚;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方面,是对中国古代语言学没有做深入的研究。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前言》,第4-5页)

综上可知:中国古代不但有语言学,而且还是一门独立的科学。

所以说有语言学,不仅因为其研究对象(文字和书面语)和服务社会的功能,还因为古代语言学家在语音和词汇两方面所做的工作:

我们的古人在东汉末年就已经能用二分法分析汉语的音节,从魏晋以后,就能很好地对汉语的声、韵、调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反映汉语实际语音系统的韵书(如六朝韵书以及《中原音韵》等),宋元时代又产生了声韵调相配合的等韵图,明清时代还产生了历史语音学,有的人已明确认识到:?今音不同唐音?,?唐音不同古音?,?音韵之不同必论其世。约而言之,唐虞夏商周秦汉初为一时,汉武帝后洎汉末为一时,魏晋宋齐梁陈隋为一时。?(原注:段玉裁《六书音均表》一,见《说文解字注》81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汉语音韵学的发展,从总的趋势来说,是和汉语语音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符合的。在词汇研究方面,公元一世纪就产生了《方言》,二世纪末又产生了《释名》,这些著作基本上是以当时的口头词汇作为研究对象的。可见,我们的古人无论是对汉语语音的研究,还是对汉语词汇的研究,都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语言学性质的。就是在今天,我们仍然把这种性质的研究划在语言学的范围之类。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前言》,第3页)

中国古代语言学何时取得了独立的地位?何九盈先生对此亦做了回答:

11

当我们衡量一门学科是否具有独立的资格时,首先要看它有无独特的研究对象,其次要看它有无独特的研究方法,其次要看它有无独特的科学体系,其次要看它有无独特的研究成果。用这些原则来衡量一下,我们可以说,从汉代开始,语言学已经算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了。《方言》、《说文》、《释名》这三大名著的产生,就是语言学独立成为一门学科的标志。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前言》,第3-4页)

四、传统“小学”的含义:

谈中国古代语言学,不可能回避“小学”这个词汇,因此,揭示这个词汇的含义也是必须的。在古代,“小学”一词的含义比较复杂。

1、西周时期:“小学”指的是教育童蒙(八岁至十四岁)的学校。是与“太学”相对的一个概念。《大戴礼记·保傅》:“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小学。小者所学之宫也。”卢辩注:“古者太子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太学也。”

2、到了汉代,“小学”这个概念产生了新的意义,已由“学校”引申出“学科”(文字学)的意思。

汉代崔寔《四民月令》有载:“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太学,学五经;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据何九盈先生说,“篇章”就是指《苍颉篇》之类的识字课本(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前言》,第1页)。因为识字是小学里的事情,所以就把识字的学问(也即语言文字方面的学问)称为“小学”。《汉书·艺文志》中,“小学”自成一类。《艺文志》说:“凡小学十家,三十五篇。”“小学”己成为一“家”之言,其内容全都是蒙童识字课本。小学附庸于经学,以经学为大学,故称语言文字之学为小学。汉代所说的“小学”实际上只限于文字学,其具体内容包括解释文字的形体结构,“通知古今文字”,以及“正读”字音等。

12

3、唐宋以后,“小学”成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总称。

在《隋书·经籍志》中,“小学”这个概念又进一步扩大。其内容除字书之外,还包括训诂、音韵等方面的著作。《隋书·经籍志》曰:

魏世又有八分书,其字义训读,有《史籀篇》、《苍颉篇》、《三苍》、《埤苍》、《广苍》等诸篇章,训诂、《说文》、《字林》、音义、声韵、体势等书。

到《旧唐书·经籍志》,又把《尔雅》、《小尔雅》、《方言》、《释名》等训诂书列进“小学”一类,从此,“小学”的基本内容才确立下来,即通常所说的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也就是古代语言学。

值得注意的是,包含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三个内容的“小学”,到了宋代,竟然也有称“文字之学”的。如晁公武在其《郡斋读书志》卷一里说:

文字之学凡有三:其一体制,谓点画有衡纵曲直之殊;其二训诂,位称谓有古今雅俗之异;其三音韵,谓呼吸有清浊高下之不同。论体制之书,《说文》之类是也;论训诂之书,《尔雅》、《方言》之类是也;论音韵之书,沈约《四声谱》及西域反切之学是也。三者虽各一家,其实皆小学之类。

晁公武称“小学”为“文字之学”,是着眼于一个字的形、音、义而言。说明部分古代“小学”家正是从文字本身的角度来研究语言学的。

4、到了清末,章太炎认为“小学”之名不确切,主张改为“语言文字之学”,他说:“合此三种(按:指文字、音韵、训诂)乃成语言文字之学。此固非儿童占毕(引按:诵读、吟诵)所能尽者,然犹名为小学,则以袭用古称,便于指示,其实当名语言文字之学,方为确切。”(《论语言文字之学》,载《国粹学报》2卷12、13期,转引自裘锡圭《二十世纪的汉语文字学》,载《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由此,“语言文字之学”得以取“小学”而代之,这就标志着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始,而太炎先生则被公认为“语言文字之学”的开山大师。

13

第一章 训诂为主的时期

第一节 语言研究的萌芽

【要点】

◎先秦文献中的文字解释 ◎先秦古籍注解专书 ◎先秦诸子的语言理论

一、先秦文献中的文字解释

先秦时代有没有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应该是有的。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因此造成语言文字上的隔阂。有隔阂,也就需要解释和疏通,训诂由此兴起。训诂学源远流长,它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14

周代出现许多文献典籍,这些典籍中的词语并非大家都能读懂。因为当时诸侯割据,国家四分五裂,于是出现“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加以今语和古语的不同,人们阅读文献,往往不易理解,因此需要有人来为这些人进行解释。训诂就应运而生了。

(一)分析文字结构(即形训)

《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 《左传》宣公十二年:“于文,止戈为武。”

《左传》宣公十五年:“故文,反正為乏。”杜预注:“文,字。” 《韩非子·五蠧》:“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二)辨析字义异同

《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河上公《章句》:“无色曰夷,言一无采色,不可得视而见之;无声曰希,言一无音声,不可得听而闻之;无形曰微,言一无形体,不可搏持而得之。” 《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杜预注:“《周礼》:‘四县为都,四井为邑。’然宗庙所在,则虽邑曰都,尊之也。”

——孔颖达疏:“《释例》曰:‘若邑有先君宗庙,虽小曰都,尊其所居而大之也。’” 《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杜预注:声其罪),无曰侵(杜预注:钟鼓无声),轻曰袭(杜预注:掩其不备)。”

——孔颖达疏:“《释例》曰:‘侵、伐、袭者,师旅讨罪之名也。’呜钟鼓以声其过曰伐,寝钟鼓以入其竟(境)曰侵,掩其不备曰袭,此所以别兴师用兵之状也。” 《左传》文公七年:“兵作于内为乱,于内为寇。”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讲义,12,3,7 - 图文(3)在线全文阅读。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讲义,12,3,7 - 图文(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zonghe/40216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