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道工序施工。接地系统的安装要严格按厂家的要求和设计图纸进行,确保一点接地,方式有以下几种: a) b) c)
输入信号源有接地,此种方式整个回路要在信号源侧接地,装置侧浮空。 输入信号源无接地,此种方式整个回路的接地要在装置侧进行。
全套装置一点接地,即把所有的机柜和外设全部浮空,用电缆把接地点连起,最后一点
接地。 d)
主机外壳接地,机芯浮空,此种接地机柜外壳做为屏蔽罩接地,机芯内与外壳绝缘,抗
干扰性能好。 e)
交流接地和直流接地分别要求一点接地,接地电阻<4Ω,两地之间阻抗为零。要求接
地导线尽可能短且有足够大的截面,计算机接地系统不能作其它系统接地用。接地系统安装完毕须经测试合格。 6.1.9. DCS系统受电
6.1.9.1 认真的校对各直流、交流电源的接线,确保100%正确,绝缘满足要求。 6.1.9.2 完成上述工作后,经监理、业主确认后,在厂家技术人员指导下,与调试人员一起对DCS系统送电。 6.2 热控电缆敷设及接线 6.2.1 概述
电缆敷设及接线涉及到电缆保护管的敷设、电缆桥架的安装、电缆敷设和电缆接线等。电缆通道和电缆走向的合理安排是整个电缆工程的关键,能否保证整个机组的安全运行,电缆敷设和接线的施工质量非常重要,为保证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和机组的施工质量,在技术准备过程中必须以此为重点,高度重视此项工作。
本工程热控电缆采用完全保护,主通道为电缆托架、槽盒,引出部分穿镀锌管保护,从镀锌管引出到设备的电缆采用金属软管保护,从而保证了电缆外观整齐、美观,便于维护,运行可靠。
6.2.2 电缆敷设前的技术准备
6.2.2.1 在做技术准备时,要认真核对各专业的系统号、设备编号。
6.2.2.2 根据电缆的数量、走向,合理安排盘下进线,使电缆有序的进入盘内。
6.2.2.3 根据设备布置图、电缆通道图及设计电缆清册,核对电缆敷设清单。确定各电缆通道的主断面,合理安排电缆通道,一般的电缆通道自上而下为动力电缆、控制电缆、信号电缆。施工时严格按照电缆敷设清单敷设。
6.2.2.4 对电缆敷设软件的各项条件进行合理设置,进行电缆模拟敷设,对电缆桥架的负载
11
量、电缆走向、电缆长度等进行校核,发现问题及时联系设计院、监理进行处理,尽量减少浪费,降低电缆损耗。
6.2.2.5 通过电缆敷设软件生成电缆敷设清单,并再次核对有关接线图和电缆清册,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电缆敷设工作。 6.2.3 电缆敷设路径的选择原则 6.2.3.1 按最短路径集中敷设。
6.2.3.2 电缆敷设应躲开人孔、设备起吊孔、防爆门和窥视孔等。敷设在主设备和管路附近的电缆不应影响设备和管路的拆装。 6.2.3.3 电缆敷设应避免交叉。
6.2.3.4 与热表面平行或交叉敷设时,电缆距保温层表面要保持一定距离。平行时不小于500mm,交叉时不小于200mm。
6.2.3.5 电缆敷设区域的温度应不高于电缆的允许长期工作温度,普通电缆不得敷设在温度高于65℃的区域。如必须敷设,应采用隔热措施。
6.2.3.6 电缆与热控仪表管路要保持一定距离。当电缆与仪表管作上下平行敷设时,其间距不得小于200mm,且电缆敷设在上方,以免仪表管泄漏时损坏电缆绝缘层。 6.2.3.7 严禁电缆在油管路的正下方敷设和在油管路接口的下方通过。
6.2.3.8 动力电缆、控制电缆、信号电缆分层敷设,并按上述顺序从上至下排列。 6.2.3.9 电缆出电缆桥架后,应全部穿入电缆保护管,达到电缆全封闭敷设。 6.2.4 电缆托架的安装
6.2.4.1 安装前认真核对有关的机务、建筑图纸,确定电缆敷设路径。 6.2.4.2 支架立柱采用膨胀螺栓或焊接方式安装在混凝土结构、金属结构上。 6.2.4.3 采用专用螺栓、卡子安装支架、托架。 6.2.4.4 支架距离1.2m,层间距离为300mm。
6.2.4.5 电缆路径不得有急弯,其曲率半径要同相应电缆的弯曲半径相符。 6.2.4.6 电缆托架安装后,应有两个明显的接地点。 6.2.4.7 电缆保护管的安装
6.2.4.8 根据相关的机务、土建图纸,确定电缆保护管的敷设路径,并在土建施工期间预埋穿越建筑物和地面下的电缆保护管。
6.2.4.9 电缆保护管选择镀锌钢管,其内径为电缆外径的1.5~2倍。电缆保护管弯头不得多于两个,超过时加装中间盒。
6.2.4.10 保护管在敷设前要用压缩空气吹扫干净。
12
6.2.4.11 热控电缆截面面积较小,电缆保护管可用电动弯管机冷弯;保护管的弯曲角度不得小于90°,其弯曲半径,同相应的电缆弯曲半径相同,但不得小于其外径的6倍;有缝钢管的焊缝在弯制时要处于弯曲方向的侧面或背面;管子弯曲后,不应有裂纹或显著的凹陷现象。 6.2.4.12 电缆保护管的管口要做光滑处理并在电缆出口加装专用电缆保护衬套。
6.2.4.13 保护管要与设备或仪表的进线口对准。穿过楼板的保护管与地面垂直,几根管子排列在一起时,高度一致。
6.2.4.14 在电缆敷设前,安装完的电缆保护管端口要采取临时封堵措施。 6.2.5 电缆敷设
6.2.5.1 电缆敷设的要求:
a) 电缆敷设必须由专人指挥,在敷设前向全体施工人员交底,说明敷设电缆根数、始末端、工艺要求及安全注意事项等。然后在电缆敷设路径上安排好人员。 b) 电缆盘用盘支架支起,且挡板边缘离地面的距离大于100mm。
c) 电缆敷设时,应从电缆盘的上方引出,电缆盘的转动速度与牵引速度要很好配合。 d) 在电缆敷设过程中,设专人观察电缆情况,如发现电缆局部压扁或折曲伤痕严重的,应停下来检查鉴定,予以处理。有质量缺陷的,应割断;如已经敷设而长度不够者应撤下,重新敷设。
e) 对于塑料绝缘铠装控制电缆,弯曲半径不小于电缆外径的10倍;对于无铠装电缆,不得小于6倍。
f) 电缆应有足够的备用长度,以补偿因温度变化而引起的变形。电缆跨越建筑物伸缩缝处应留有余度。
g) 每根电缆敷设好以后,必须待两端留有足够长度,各转弯处已作初步固定,直线段已整理并符合要求时,才允许锯断。
h) 每根电缆敷设后,要及时挂好临时电缆标牌。
i) 如因某些原因,一个断面内排列的电缆不能一次敷设完毕时,应把不能敷设的电缆的位置空留出来,待以后敷设时仍能按原位放置。 j) 电缆敷设完后,应填写电缆敷设记录。 6.2.5.2 电缆整理:
a) 电缆应从托架同一侧向上进入盘柜内。
b) 从同一层托架进同一盘的电缆,必须捆扎成一束电缆,电缆向上进盘孔的方向统一,走向一致,排列整齐。
c) 引出的电缆不妨碍其它各层托架电缆的进出。
13
d) 在电缆夹层内进盘的电缆均用专用绑线扎紧;上引的电缆排,上下两端均与盘或托架固定牢固,中间部位用电缆卡夹固。
6.2.5.3 电缆敷设后应在下列各点,用电缆卡子或专用电缆绑带固定: a) 水平敷设直线段的两端; b) 垂直敷设的所有支持点; c) 转弯处的两端点上;
d) 引进控制柜、端子箱前150~300mm处; e) 电缆端头的颈部。 6.2.6 电缆接线 6.2.6.1 接线方法
a) 在电缆的相应位置用电缆刀剥切掉电缆外皮;
b) 用绝缘塑料带包扎线芯根部一小段,约35~45mm,套上终端热缩套管,加热120~140℃后,热缩成形。
c) 线芯校对无误后,套上线芯号牌。
d) 电缆接线:对于单股线芯,可直接接入端子排;对于多股铜绞线线芯,应使用冷压连接片,线芯和接线片使用专用压线钳压接。 6.2.6.2 接线符合下列要求 a) 按图施工,接线正确。
b) 导线与元件之间采用螺栓连接,插接、焊接或压接等,均牢固可靠。
c) 电缆芯线和所配导线的端部均标明其编号,编号正确,字迹清晰且不易脱色。 d) 配线整齐、清晰、美观,导线绝缘良好、无损伤。
e) 每个接线端子的接线宜为1根,不得超过2根。对于插接式端子,不同截面的两根导线不得接在同一端子上;对于螺栓连接端子,当两根导线接在同一端子时,中间加平垫。 f) 电缆头制作一致、高度统一、使用统一电缆标牌。
g) 电缆端子号牌一律使用字牌机打印,保证字迹清淅一致,不脱落。
h) 接线柜电缆、线芯布置合理,接线张紧一致,接线柱上线头引出方向一致。
i) 屏蔽电缆的屏蔽层引出后要套上相应尺寸的绝缘套管,在设计要求的位置上统一接地,保证一根电缆的屏蔽层是连续的且只有一点接地。
j) DCS系统所用的信号电缆一般为双绞电缆,由多对双绞线组成,除了整根电缆有屏蔽层外,每对双绞线还有分屏蔽层。这种电缆在接线时,应将总屏蔽线和分屏蔽线合在一起,穿入一根绝缘套管后,然后按要求接地。
14
k) 电缆接线后,应把临时电缆标牌更换为正式标牌。 6.2.7 电缆的防火措施
对一些易受外部影响着火的电缆密集场所或可能着火蔓延而酿成严重事故的电缆,施工时采取如下防火阻燃措施:
6.2.7.1 在电缆穿过竖井、墙壁、楼板或进入电气盘柜的孔洞处,用防火堵料密实封堵。 6.2.7.2 在电缆沟道、夹层出口处中,按要求分段设置防火隔墙。
6.2.7.3 在隔墙两侧1m范围内或电缆托架的适当位置,与电缆表面涂刷一段约1~2m长的防火涂料或包以阻燃包带。
6.2.7.4 对易受外部着火影响和积粉易燃的电缆,可单独于耐火封闭槽盒内。 6.2.7.5 严格按设计的电缆型号进行敷设,阻燃型电缆严禁用普通型电缆代替。
6.2.7.6 所采用的电缆防火阻燃材料必须经过技术或产品鉴定。并在施工时按设计要求和材料使用工艺提出具体的施工措施。
6.2.7.7 防火涂料应按一定浓度稀释,搅拌均匀,并应沿电缆长度方向进行涂刷,涂刷的厚度或次数、间隔时间应符合材料使用要求。
6.2.7.8 封堵电缆孔洞时,不应有明显的裂缝和可见的孔隙,孔洞较大者应加耐火衬板后再用柔性堵料封堵。
6.2.7.9 电缆保护管在电缆敷设后将电缆和保护管间的空隙,用柔性堵料进行填充。 6.2.7.10 电缆托架敷设时,按照设计的要求对于易燃部位采用防火抗燃的托架。 6.3 汽轮机保护及监测系统安装 6.3.1 概述
汽轮机保护监测系统包括汽轮机监视系统(TSI)和汽轮机危急跳闸系统(ETS)两部分,主要对转速、零转速、偏心、轴向位移、绝对膨胀、相对膨胀、振动等指标进行连续监视,并在报警和保护动作时向汽轮机危急跳闸系统(ETS)提供相应的联锁和保护接点。汽轮机危急跳闸系统(ETS)负责对汽轮机本体进行保护,预防发生飞车、弯轴、磨瓦等重大事故。
汽轮机监视系统(TSI)和汽轮机危急跳闸系统(ETS)安装的质量,直接影响仪表的正确指示,影响汽轮发电机组保护、报警的正确动作,是热控专业仪表安装的一个重点。
汽轮机保护及监视系统的安装可分为控制室系统监测器、记录表、前置器和现场传感器安装,其系统监测器为几个独立的机箱,安装在单元控制室内TSI和ETS机柜中,记录表安装在控制盘上,前置器安装在汽机就地接线盒内,现场传感器安装在汽轮发电机组本体内。 6.3.2 安装前检查:
6.3.2.1 部件到货后检查装箱单所列项目与实物是否相符,每个部件是否有运输损伤,各部
15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驻马店工程热工施工组织设计 - 图文(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