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因而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
解答: 解:A、害虫的群体本身就有一些个体因为突变而具有抗药性,故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不是杀虫剂秀发的结果,是本来就存在的,A错误;
B、当使用某种杀虫剂后,绝大多数害虫被杀死,少数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抗药性害虫大量繁殖后,再用该种杀虫剂,会有比以前更多的个体生存下来.因此,杀虫剂对害虫起到一个定向选择的作用,B正确;
C、使用杀虫剂后害虫不死,不是因为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而是因为在杀虫剂的选择作用下能存活的都是抗药性的个体,C错误; D、设抗药基因是显性A,那么Aa自交的后代可能有aa(不抗药),所以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
45.某一个种群中某种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 ) A. 那个性状对环境有很大的适应性
B. 该种群的全体成员都是那个性状的纯合子 C. 那个变异性状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 D. 控制那个性状的基因是隐性的
考点: 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使具有有利于变异的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增大,相应的基因频率增加,具有不利变异的生物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减少,不利变异的基因频率减小,因此,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解答: 解: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推断:某一个种群中某种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很可能是该变异适应当时的环境,控制该变异的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大. 故选:A.
点评: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理解并应用相关知识解释生物进化问题的能力.
46.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水稻培育品种的产量及质量,却忽略野生品种的保存.近年来有学者的实验结果发现,受到某些细菌感染的野生品种水稻有40%的存活率,而人工培育的水稻遭受感染后则全数死亡.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中,合理的一项是( ) A. 人工培育的水稻品种缺乏遗传变异 B. 野生品种的水稻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C. 野生品种的水稻对病毒具有较强的适应力 D. 野生品种灭绝会降低水稻的基因多样性
考点: 生物的多样性.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知识.
1、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遗传多样性是指物种内基因和基因型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的实质是可遗传变异.检测遗传多样性最简单的方法是聚合酶链反应(简称PCR),最可靠的方法是测定不同亚种、不同种群的基因组全序列.
3、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物种的多样化.
解答: 解:A、人工水稻与野生水稻发生变异的几率是相同的,只是选择不同,A错误; B、两个品种的水稻是同一物种,不存在物种多样性问题,B错误; C、题干所说的是野生水稻对细菌的抗性,C错误;
D、若野生水稻绝灭则会使其所含有的部分基因消失,即降低水稻的基因多样性,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因自然发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类活动(特别是近两个世纪以来)无疑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则是引起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47.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 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 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 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考点: 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 本题考查物种形成的知识. 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发生自由交流的现象.常见的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促进性状分离的作用,是生殖隔离必要的先决条件,一般形成亚种.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的现象.可分为:生态隔离、季节隔离、性别隔离、行为隔离、杂种不育等.
解答: 解:A、a通过地理隔离形成两个种群a1和a2,分别演化出b、d、c三个种群,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A错误;
B、由于d是由a1演变而来,所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
C、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产生新的物种,但是产生生殖隔离的种群,基因频率一定会发生变化.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是b和d由于地理隔离存在,所以可能不是同一物种,C错误;
D、即使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离,他们仍是同一物种,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物种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突变和基因重组是新物种形成的内因.一个种群迁移到一个新的环境,若时间足够长,可能因不适应环境被淘汰,可能进化成新的物种.
48.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体现了个体水平、生态系统水平上的多样性 B. 内容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种群多样性 C. 研究历程主要依据进化理论的构建
D. 生物多样性形成是生物由低等到高等进化的必然结果
考点: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物的多样性.
分析: 生物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是按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生物多样性重要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必然结果. 解答: 解:A、体现了基因、物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A错误; B、没有种群多样性,B错误;
C、研究历程主要依据生物化石,C错误;
D、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是按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49.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
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 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代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 )
A. 43% B. 48% C. 52% D. 57%
考点: 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 先根据题意,分别计算出原来小岛上基因型为VV和Vv果蝇的数目,再计算出入侵后基因型VV果蝇的总数,然后根据基因频率的计算公式,算出亲代果蝇V的基因频率,
最后根据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代基因频率不变,得出F1代中V的基因频率.
解答: 解:1、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则VV=20 000×15%=3000,Vv=20000×55%=11000.由于从岛外入侵了基因型为VV的果蝇2000只,现在VV=3000+2000=5000.
2、根据基因频率计算公式:种群中某基因频率=种群中该基因总数/种群中该对等位基因总数×100%,计算出V的基因频率=V基因总数/V和v基因总数×100%=(5 000×2+11 000)/(20 000×2+2 000×2)≈48%.
3、根据种群个体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基因频率不变,得出F1代中V的基因频率与其亲代相同,也是约为48%.
点评: 本题解题的关键:1是理解根据种群中各基因型个体数求某基因频率的方法,2是掌握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基因频率不变.本题可以补充讲解:种群个体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基因型频率也不变.
50.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有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 ) A. 8% B. 6% C. 7% D. 10%
考点: 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 1、基因频率是指在种群基因库中某基因占该种群中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 2、色盲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Y染色体无对应的等位基因.
解答: 解:由题意中该厂男女职工各200名,其中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有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因此该人群中色盲基因数是15+5×2+11=36,该人群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36÷(200×2+200)×100%=6%. 故选:B.
点评: 对于基因频率的概念和色盲遗传的特点的理解和应用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50分) 51.(10分)(2015春?松原校级期末)某植物块根的颜色由两对自由组合的基因共同决定.只要基因R存在,块根必为红色,rrYY或rrYy为黄色,rryy为白色;在基因M存在时果实为复果型,mm为单果型.现要获得白色块根、单果型的三倍体种子.
请写出以二倍体黄色块根、复果型(rrYyMm)植株为原始材料,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得到白色块根、单果型三倍体种子的主要步骤. ①二倍体植株(rrYyMm)自交,得到种子; ②从自交后代中选择白色块根、单果型的二倍体植株,并收获其种子(甲); ③播种种子甲,长出的植株经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白色块根、单果型四倍体植株,并收获其种子(乙);
④播种甲、乙两种种子,长出植株后,进行杂交,得到白色块根、单果型三倍体种子. .
考点: 杂交育种.
分析: 分析题文:只要有R存在块根就表现为红色,即基因型为R﹣﹣﹣均为红色;有Y存在而无R则表现为黄色,即基因型为rrY﹣均为黄色;既无Y也无R存在表现为白色,即rryy为白色.单果型(m)相对复果型(M)为隐性.要获得白色块根、单果型的三倍体种子(rrryyymmm).
解答: 解:以二倍体黄色块根、复果型(rrYyMm)植株为原始材料,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得到目标种子(甲)(rryymm),再形成目标种子白色块根、单果型的三倍体种子(rrryyymmm).其流程是:
解法一:先以二倍体黄色块根、复果型(rrYyMm)自交获得二倍体的白色块根、单果型种子(rryymm),播种种子甲,长出的植株经秋水仙素处理得四倍体的白色块根、单果型种子(乙)(rrrryyyymmmm),将甲乙种子二者进行杂交即可获得白色块根、单果型的三倍体种子(rrryyymmm)即:目标种子.
解法二:用二倍体黄色块根、复果型(rrYyMm)植株进行单倍体育种来获得,即用植株配子(rym)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白色块根、单果型二倍体(rryymm).用秋水仙素处理白色
块根、单果型二倍体(rryymm)来获得白色块根、单果型的四倍体(rrrryyyymmmm).白色块根、单果型二倍体(rryymm)与白色块根、单果型的四倍体(rrrryyyymmmm)杂交获得白色块根、单果型的三倍体种子(rrryyymmm). 故答案为:
①二倍体植株(rrYyMm)自交,得到种子
②从自交后代中选择白色块根、单果型的二倍体植株,并收获其种子(甲)
③播种种子甲,长出的植株经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白色块根、单果型四倍体植株,并收获其种子(乙)
④播种甲、乙两种种子,长出植株后,进行杂交,得到白色块根、单果型三倍体种子 点评: 本题考查杂交育种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杂交育种的原理、过程及优缺点,能根据题干信息涉及合理的育种流程,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52.(10分)(2015春?松原校级期末)利用遗传变异的原理培育作物新品种,在现代农业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水稻的大穗(A)对小穗(a)为显性.基因型为Aa的水稻自交,子一代中,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表现出小穗,应淘汰;基因型为 AA或Aa 的个体表现出大穗,需进一步自交和选育.
(2)水稻的晚熟(B)对早熟(b)为显性,请回答利用现有纯合水稻品种,通过杂交育种方法培育纯合大穗早熟水稻新品种的问题.
培育纯合大穗早熟水稻新品种,选择的亲本基因型分别是 AABB 和 aabb .两亲本杂交的目的是 将基因A和b集中到同一个体上 .
考点: 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1)属于基因的分离规律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杂种F1要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aa、育种的目标是获得AA的纯合品系.
(2)自由组合定律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首先选用亲本获得双杂F1把需要的基因集中到F1上,然后F1自交,后代会出现新的组合性状,然后选择需要的性状进行纯化,育种的目的是获得AAbb的纯合品系. 解答: 解:(1)根据基因分离规律,子一代Aa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其中aa(小穗)要淘汰掉,大穗的基因型有两种:AA、Aa,需要进一步进行连续自交然后逐代淘汰小穗aa,慢慢就能获得纯化的大穗品系.
(2)要获得早熟大穗品系AAbb,应该选择纯合亲本AABB和aabb.亲本杂交得F1AaBb,这样A、b基因就集中到子一代个体上. 故答案为:
(1)aa AA或Aa
(2)AABB aabb 将基因A和b集中到同一个体上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要求答题,同时掌握两大定律在育种上的应用,能数量运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 53.(10分)(2015春?松原校级期末)青霉素是一种抗菌素.几十年来,由于反复使用,致使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越来越强.请回答:
(1)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存在着 差异 .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绝大多数细菌被杀死,这叫做 不适者被淘汰 ;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了下来并繁殖后代,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4-2015学年吉林省松原市扶余一中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7)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