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 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C. 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 不同的物种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
考点: 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 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隔离:指不同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长期的地理隔离有可能导致生殖隔离进而产生新物种.
解答: 解:A、隔离的作用是使不同种群的基因不能进行自由交流,A正确; B、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B错误;
C、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是种群基因库间产生差异,C正确;
D、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不同物种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种的概念与形成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5.生殖隔离的形式可包括( )?
①动物因求偶方式、繁殖期不同而不能交配②植物因开花季节.花形态不同而不能彼此授粉
③动物胚胎发育早期死亡 ④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繁殖能力.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考点: 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 隔离是在自然条件下不同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解答: 解:①动物因求偶方式和繁殖期不同造成不能交配而产生生殖隔离,①正确; ②植物因开花季节和形态不同而不能交配而产生生殖隔离,②正确;
③动物胚胎发育早期死亡由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而产生生殖隔离,③正确; ④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生育能力而产生生殖隔离,④正确.
①②③都导致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④说明产生的后代为不可育的,因此都属生殖隔离.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生殖隔离的类型,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判断能力,试题难度一般.
36.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代谢类型是( ) A. 自养型,需氧型 B. 自养型,厌氧型 C. 异养型,需氧型 D. 异养型,厌氧型
考点: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 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
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生命起源的四个阶段都是在原始海洋中进行的.
解答: 解: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刚形成的原始生命,体内不含叶绿素,不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其营养方式是异养的可能性较大,又因为原始大气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原始生命的呼吸方式是无氧呼吸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原始生命,它的新陈代谢类型最可能是异养、厌氧型. 故选:D.
点评: 此题考查了原始生命的新陈代谢类型,对相关知识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37.下列哪项不是生物共同进化的事例( ) A. 某种兰花有专门为它传粉的蛾
B. 光合生物出现后,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C. 猎豹捕食斑马
D. 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羊群的数量激增?
考点: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例如一种植物由于食草昆虫所施加的压力而发生遗传变化,这种变化又导致昆虫发生遗传性变化.而不是几个物种朝一个方向进化.它包括:“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解答: 解:A、B、C、某种兰花有专门为它传粉的蛾、光合生物的出现,为好氧型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猎豹捕食斑马,均属于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A、B、C属于共同进化;
D、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的数量激增不属于生物与生物共同进化,这种情况由于鹿群没有捕食者的选择作用,很可能会导致鹿群退化,不属于共同进化,D不属于共同进化. 故选:D.
点评: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共同进化的概念:“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着重理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影响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影响.
38.生物的共同进化,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
①同种生物之间 ②不同种生物之间 ③生物与环境之间 ④亲代与子代之间.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考点: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环境.
解答: 解: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生物的共同进化,对生物共同进化的内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39.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中,错误的是( ) A. 后者以种群为研究对象
B. 两者都认为生物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 C. 两者都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变异的重要 D. 前者认为遗传是获得性的
考点: 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其中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同时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 解:A、现代生物进化论以种群为研究对象,A正确;
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两者都认为生物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B正确;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变异的重要 ,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C错误;
D、达尔文认为遗传是获得性的,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
40.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这是变异不定向的原因 B. a→b的变化是生物与无机环境斗争的结果 C. 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
D. 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考点: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谓定向是指适应特定环境.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每一代都要变异,没有2个生物个体是完全一样的.引起变异的原因是生物遗传性和生活条件的改变.变异有一定变异和不定变异之分.达尔文很重视不定变异,认为微小的不显眼的不定变异是经常发生的,不定变异比一定变异对新品种形成的作用更大.各种生物都处于生存斗争之中.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即具有适应生存条件的变异的个体被保留下来,这就是选择,不具适应性变异的个体被消灭,这就是淘汰.
解答: 解:A.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其中可以遗传的为生物进化提供的原始材料,A正确.
B.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使用农药后,抗药性强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而抗药性弱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B正确.
C.使用农药后,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后,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农药的长期选择,使得害虫的抗药性逐渐加强,C正确. D.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先有了各种类型的变异,才能自然选择出适应环境的变异,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需要强调的是: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机理.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生物个体为单位,而不是强调群体的进化,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3、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中,自然选择是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导致的,而不是将自然选择归结于不同基因频率的改变,没有生存斗争,自然选择也会进行.
41.18世纪在某山谷发现趾间有蹼和无蹼的两种老鼠,1900年由于筑坝,使此山谷成为沼泽.现在人们发现,山谷中绝大多数老鼠有蹼,偶尔才能找到一只没有蹼的老鼠.下列四种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山谷环境的改变,使无蹼向有蹼方向变异 B. 有蹼鼠对沼泽环境适应性强,成活率提高 C. 老鼠的有蹼性状主要由环境控制
D. 蹼有利于在沼泽中活动,使无蹼鼠长出了蹼
考点: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 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且蹼向有蹼的变异发生在谷环境的改变之前,A错误; B、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 C、老鼠的有蹼性状是受基因控制的,C错误;
D、有蹼有利于在沼泽中活动,成活率高,没有蹼的老鼠被淘汰,是环境选择的结果,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针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42.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 ) A. 基因型 B. 表现型
C. 不利变异的基因 D. 肽链的结构
考点: 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 分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解答: 解:自然选择通过直接作用于不同个体的表现型而发挥作用. 故选:B.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自然选择学说,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43.下列哪种生物不是经自然选择而形成的( ) A. 纯种长毛垂耳狗
B. 因工业污染而发生黑化的某种蛾 C. 对抗生素有抗性的某些细菌
D. 头发里经DDT处理后仍存活下来的变种虱子
考点: 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
分析: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饲养条件下,原始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是所选择的形状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不同的品种.
解答: 解:A、纯种长毛垂耳狗的形成,是按照人类的喜好进行选择、遗传、积累形成的,是人工选择的结果,A正确;
B、因工业污染而使某种蛾子发生黑化,是蛾子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是变黑的环境对蛾子的适应性进行了选择,因工业污染而使某种蛾子发生黑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 C、某些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可以使细菌适应环境避免被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是适者生存,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
D、头发里的虱子经DDT处理后仍有变种存活下来,表明这些变种具有抗药性,可以避免被DDT杀死而生存下来,是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区别,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而人工选择是根据人们的需求和喜好,进行选择.
44.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 ) A. 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B. 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 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 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考点: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基因频率的变化.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2014-2015学年吉林省松原市扶余一中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