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的记录生活,反对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集中和概括,要求把“生活的一角”照原来的面貌复制于舞台上,包括与剧情相关的完全写实的舞台道具和建筑布景。
德国剧作家豪普特曼(Gerhart Hauptmann,1862-1946)是自然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在自然主义设计风格的演出中,布景为戏剧演出提供景物环境的任务上升到主要地位,每一个场景都要求逼真地表现环境,每一场戏都为演员提供非常真实的门、窗、壁炉、柱头和墙脚等。美国舞台设计师阿德林妮?卢帕(Adrianne Lobel)在设计《安妮日记》中,为了再现安妮一家在小阁楼中躲藏三年的真实现状,运用非常写实的设计语言,逼真的场景设置,桌椅板凳和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全是真的,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安妮一家作为在二战时期受迫害犹太人的悲惨遭遇,与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正如卢帕所说的想避免俗套但是又没找到替代的方式,“导演和我都认识到,抵制这个剧目旧的演出形式(指原来具有的自然主义风格布景设计)是一种勇敢而又愚蠢的行为。将会有很多小学生来看这出戏,我们想让他们逼真地感受现实,看到一些人居住在狭小的角落里达三年之久。”①由刘军设计的《画十字的地方》舞台背景也是典型的自然主义布景,舞台当中再造一个几乎真实的木屋环境,床铺、桌椅板凳、墙上挂的毛巾、绳琐等生活用品都是相当的真实,演员在木屋中的表演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当然自然主义布景也有它设计风格的局限性, 实际上在追求真实再现的同时已经取消了艺术与生活
①
(英)汤尼·戴维斯著 章抗美 等翻译《当代舞台设计》,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
26
之间的区别。英国戈登﹒克雷早在他那个年代就大声疾呼“放弃写实的表现方式”,到了今天,写实或非写实应该已经不是争论的焦点,重要的是如何为一个演出作出贴切的舞台设计,作出一个适合的空间。
(七)超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舞台
超现实主义是本世纪二十年代发生在欧洲的重要艺术流派。它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革新,已涉及到美学和哲学思潮,反映在美术、小说、诗歌、戏剧、电影等各个领域。它认为客观世界永远是不可知的,只有梦幻才是最真实的,它高于现实,是一种超现实,要反映不受理性控制的超现实,表现各种梦幻、错觉、昏迷、恍惚、沉醉、狂想、疯癫等非理性的心理活动,甚至采用“梦境记录”的方法来进行创作,使作品中现实与梦境、清醒与疯癫交错纠缠在一起,往往是一些不合逻辑的各种奇形怪状的形象的随意拼凑和胡乱组合。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处理,常常把具体细节的描画和任意夸张、变形、省略、象征的手法揉合在一起;把不相干的事物加以暗示性的并列,创造出一种怪诞、神秘、乃至恐怖的梦幻境界。意大利人乔治·德·契里柯(Giorgio de Chirico1888-1978)创作如梦境一样带有强烈戏剧性情感的作品,对本世纪20年代产生的超现实主义美术以影响:每个广场都象一个舞台,那块平坦的地面成了许多超现实主义作品的标准空间,一块中性的地方,互不相容的东西相遇在清澈的光线下。洛特雷阿蒙的格言最好地总结了超现实主义的美的理想——“一种奇异
27
之美,它来源于文字、声音、形象、物件和人的料想不到的相遇;象
①
一台缝纫机和一把伞在手术台上的偶然相遇那么美丽。”超现实主义
最关键两个人物是米罗和达利。米罗(Miro Joan,1893-1984)的艺术带有一种用炽烈的兴奋把儿童时代最好的东西复活过来,是从对自然的非常具体的、浓厚的、顽皮的意识中浮现出来的。西班牙画家萨尔瓦多·达利(Dali Salvador,1904-1986)热衷于描绘“梦境和偏执的幻想”, 以似是而非的客观真实,把具体的细节描写和任意地夸张、变形、省略与象征等手段结合地使用,创造一种介于现实与臆想、具体与抽象之间的“超现实境界”。他的代表作《记忆的永恒》中物体被没有条理地放置在一起:钟表象被烤化了一样液体般从树枝上、从方台边缘流淌下来,落在一株横卧在地上的长着睫毛的幼芽上,那幼芽实际是一个形体歪曲不堪的人头,由此描绘出一种产生着多种错觉的痛苦的梦境心理与情节。英国著名舞台设计师威廉?杜德莱(William Dudley)设计的音乐剧《吸血鬼之舞》以同样题材的电影为基础改编的,他设计了一个单色的布景,把哥特风格的建筑形式与更为极端的颓废的新艺术运动派的形式相结合,从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如坟墓般阴森的城堡恐怖狰狞,乌鸦和蝙蝠上下翻飞,长形花石条和卷曲的石花瓣从造型中生长起来,干冰烟雾烘托创造出一种湿地或沼泽的感觉,音乐效果也达到了完全的和谐,这种追求梦境般的设计风格正是超现实主义的最终表现。法国剧作家科克托(Jean Cocteau,1889-1963)最有影响的剧本是《奥尔菲》,他在剧中增加哑
①
(美)罗伯特·休斯著 刘萍君等译《新艺术的震撼》,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
28
剧、芭蕾舞、杂技等成份,把奇特的戏剧表现手法同真实的社会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超现实主义作品通俗化,以奇特、荒诞的艺术手法展现出超现实主义的基本文艺观。剧中古代和现代混杂,活人和死人交错,主人公身首异处而能思维和行动,人死而复生又再死等等,都有着鲜明的超现实主义特征。
由张冬彧设计的《全国儿童文学作品电视大赛》舞台背景就带有超现实主义风格,整个舞台当中悬挂一个大的抽象的眼睛形象,舞台两侧穿插着七片有如动物犬牙似的抽象造型,深色背景有如浩瀚宇宙星星点点。夸张奇特的造型,神秘梦幻的意境都是超现实主义典型的表现手法。(如图)
(八)空间主义与空间舞台
空间主义又称空间派。本世纪四十年代后期与五十年代初,意大利的一个现代绘画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现代派艺术家丰塔纳集合了一批画家于1947年创建“空间主义”。他认为艺术创作应冲破一切传统的禁锢,朝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把艺术看作是可以表现现代科学和能量的一种方法,并强调精神和意识重于形式的表现。主张艺术应打破平面绘画的二度空间,而进入到三度空间的理论,因此将这些探索和对绘画的哲学思考称为“空间主义”。
空间舞台是现代戏剧的一种舞台美术风格。舞台不设大幕,台上设一套平台和台阶组合的立体装置,背景笼罩在黑暗之中,台面由灯光控制。演员在灯光照射下从黑暗背景中突现出来,强调了现代灯光
29
的作用和演员的舞台地位。舞台上也可处理为空的或设置少量布景甚至没有布景,但要没于黑暗之中,只在演员进入表演区时,以灯光照出。这种风格以黑暗与灯光的对比造成广阔无限的空间效果,能以简洁的手法使剧场气氛协调一致。①张冬彧设计的《风从东方来》正是运用空间舞台思想的结果:整个舞台摆放了三组平台,形成了至少四层大小不一的演出空间,底层的表演空间最大;平台两侧高低错落共有六个巨型大小不一的画框,框内用白色纱幔缠绕、拉扯成异型的立体构成,打破了舞台上画框的平稳和呆板。台后由黑色天幕作背景,形成深远的内部空间,近、中、远三层平台,空间分明,一束追光从顶部投射下来,给演员以很强的雕塑感。(如图)
当前舞台美术演出空间的创造,已成为舞台美术设计思考的主要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舞台美术设计正是演出空间的创造者,“组织动作空间,这是舞台设计最原始的,也是最基本的功能。”②设计师们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方式和表现手段来创造各种各样的表演空间,从而产生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
总之,在20世纪上半叶,舞台设计涌现出一个又一个“主义”的浪潮,主要表现为演出剧种众多,形式丰富多彩,艺术交流频繁,技术手段更新,时空观念突破,制作思想活跃??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空前众多的艺术家创造着历史上空前丰富的艺术作品”的局面。六十年代后,各种“主义”走马灯似地回转现象消失了,出现了各种“主
①②
邹贤敏 主编《西方现代艺术词典》,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 胡妙胜著《阅读空间——舞台设计美学》上海文艺出版社
30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郭平论文(现代艺术流派对舞台美术的审美作用)(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