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通过中介和内部化两种方式降低交易成本,改进交易制度,促使市场的形成。
4、我国实际生活中的企业家定义,是将经营者如厂长经理(Manager)当成企业家(Entrepreneur)。
中国企业主要是国企的改革历程,发现国企经营者的选择用过了委任、任命、承包等企业制度,均未有令人满意的效果。我国学者认为中国企业根本就是“企业家缺位”,经营者只是“国家的干部”;更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经营者选择机制的建立,实际上我们的经营者平均经营能力不会比总人口的平均能力高多少,我国国企亏损面达40%以上,除了其它因素外,经营者的选择不当是最大的问题,以国企的经营者为例,没有经营者的进出机制、淘汰机制,经营者队伍仍然维持在一种令人难以满意的水平。
在中国,“董事长不懂事”的尴尬事情常有发生,经营者的素质不如人意。以深圳国企为例——尽管深圳国企拥有全国国企第一的经济效益高、管理层知识结构高的双高特征,深圳市市长李子彬在一次公开讲话中道出深圳国企老总一串令人忧虑的数字:52%对主要经济指标只知大概或根本不清楚;15%了解香港同行前10名主要经济指标变化;47%不知道反倾销和倾销基本定义;49%对国际互联网一无所知……面对“海外兵团”和“私营兵团”的平等竞争,国企经营者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合理等弱点越发明显。深圳市市属33家企业,管理层平均年龄50岁以上占58%,未形成年龄梯次结构的有11家。李子彬市长忧虑:大企业集团领导层平均年龄已在55岁以上,10年间将有大批经营者到退休年龄。在企业家知识结构上也存在严重的缺陷。李子彬认为,这种缺陷可能会成为企业的致命伤。目前领导层中,管理类专业占0.6%、理工类占19%、文史哲类占0.5%、经济类占0.5%、其它类占53%、无专业的占12%……所以,在我国习惯上把厂长经理称为“企业家”,“这样的称谓也表达了希望厂长经理们能够拥有更大的企业经营决策权,发挥更大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所以,我们也不妨认同这一称谓。”(金碚《当代中国的国有企业问题》1998)公共选择理论告诉我们,如果企业(或政府)失败,我们不应单纯从经营者是否正直上去寻找原因,而是应该检讨制约和选拔的程序和规则等制度层面的问题。 综上所述,企业家应具备哪些条件呢?
首先,企业家应该有“三商”:智商、情商和胆商。
智商指的是智慧和知识的储备以及如何利用智慧和知识创造财富的勇气和能力;
情商指的是处世和沟通的能力,特别是建立关系和整合资源以及联盟网络的能力; 胆商指的是有胆识和决策的魄力,能够把握一切机会,以最快的速度应对环境的变化。 企业家都会遵守最起码的商业道德。企业家应本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游戏规则,实现利益的增长和企业的壮大。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在发财后都会有“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雅量、胸襟和社会责任感。
企业家应该具备五种基本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公关能力和塑造企业文化的能力。
真正的企业家后面一定会有跟随者。真正的企业家不但自己知道如何做正确的事情,
还有能力让跟随者也做出正确的事情。真正的企业家担负更多的是责任而不是头衔、特权、金钱、地位或呼风唤雨的自豪感。企业家相信人们愿意跟随的不是命令而是思想和理想。 企业家需要创新精神。只有不断创新的企业家才可以使企业永续经营。当然这种创新应该是有准备的和前瞻性的创造,就是要不安于现状、不断地打破常规;
企业家都有不断追求卓越,争取最佳的执着。追求卓越并实现最佳并非是一种结果而已,它应该是一种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成就了企业家和企业的生命和灵魂。一个不断提高标准和期望的理想。它给真正企业家奋斗的激情,使他们拥有了一种永不满足的追求和出类拔萃的进取精神,也是他们可以把平
“企业本位论”
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从“体制外改革”与“体制内改革”两条线上同时起步的。“体制外改革”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为标志,继而是乡镇企业的崛起,个体、私营经济的逐步合法化,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逐步形成。其实质是政府对这些领域的管制逐渐放松,“放”出一块非国有经济,“放”出一块市场。无论当事人主观上充分意识到与否,从实践过程看,体制外改革的主线一开始就很清楚,是以处理政府与经济当事人(农民、非国有企业)的关系为基点,是一种权利关系、利益关系的实质性调整。比较而言,“体制内改革”的思路早期并不清晰。国有经济如何改革一开始就有争论1[1],大体可概括为三种主张:
一是“条条为主”。即由中央各部为主集中管理,重点企业和大型企业直属中央,主要的生产建设任务仍采取指令性计划形式下达,主要经济资源和消费品由国家分配,基本沿袭过去的“计划大包揽,财政大包干,物资大统配,劳资大统一”模式。在此基础上适当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并在一定范围内采取一些经济办法,使用一些经济手段进行调节。
二是“地方为主”。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以省、市、自治区为主分散管理。具体设想是:中央除管铁路、民航、电讯干线、长江航运、海运、跨省电网、输油输气管线、国防工业和全国重点科学研究及重点大学之外,其他企事业单位全部交地方。计划以省为主,财政实行大包干,物资核定基数,各省之间可自行调剂。
三是“企业为主”。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分开,中央和地方适当划分行政管理权限。经济管理交给经济系统、经济组织,扩大企业自主权,使之在国家计划指导下自己管理人财物,产供销,实行独立核算和自负盈亏。
当时包括蒋一苇、柳随年等在内的一批著名经济学家都主张第三种思路。蒋一苇先生的观点最为鲜明,论证也最为有力。他在《企业本位论》2[2]一文中,把这三种主张分别概括为“国家本位论”、“地方本位论”和“企业本位论”,而“企业本位论”则应该成为改革
的指导思想。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建国以来,我国对经济体制作过多次改革,但主要是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上做文章,只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却忽视了一个更根本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发挥直接掌握生产力的企业与劳动者的积极性。”(同上)因此,他把国家与企业的关系问题,视为改革的核心问题。而“企业本位论”的中心思想,就是承认企业是现代经济的基本单位,企业必须是一个能动的有机体,企业应当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从而以一个商品生产者的身份出现,成为商品生产的基本单位,向国家和社会承担相应的义务,同时也获得应有的权利。以此为出发点,蒋一苇先生把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概括为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两方面。政治上企业无疑要接受国家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说到底还是利益关系。因此,国家对企业的领导和管理必然要采取经济手段。”经济手段包括制定经济政策,实行经济立法,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运用财政、税收、信贷、利息等经济杠杆调节企业的经济活动等等,以此实现国家整体利益与企业局部利益的统一。
关于职业经理人
1.一般认为将经营管理工作作为长期职业,具备一定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并掌握企业经营权的群体就是职业经理人。
学界对于职业经理人的定义也有多种,一个有代表性的说法是,所谓职业经理人,是指在一个所有权、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企业中承担法人财产的保值增值责任,全面负责企业经营管理,对法人财产拥有绝对经营权和管理权,由企业在职经理人市场(包括社侍职业经理人市场和企业内部职业经理人市场)中聘任,而其身以受薪、股标期权等为获得报酬主要方式的职业化企业经营管理专家。
职业经理人的概念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非常权威的描述,但是有几个特征可以清楚地定界出来。首先是职业经理人和岗位职业化,是同一个趋热;第二个,职业经理人一定是处于管理岗位不管是技术营销还是经营管理,同时,职业经理人在某个专业上有很深的积累,有系统的知识培训,而且在这个方面有可观的见多项见解,来了以后不需要企业在用他时还要培养他试试看行不行! 2.职业经理人就是做梦都想把企业做大做强的人!
这是美国的一个金融家说过的话:一个银行要想获得成功,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它雇用了一个做梦都想把银行做强做大的人做总裁!
3.什么叫作职业经理人,不是打工的都是职业经理人,也不是行家都可以成为职业经理人,真正的职业经理人必须符合以下的要件:
A)纯净的职业心态,对股东负责,对市场负责,不做左右逢源的投机分子。
B)职业素养,追求品质,不犯自己专业领域不该犯的错误,保持工作品质的稳定性。 C)职业良心,不惜牺牲职业生命。
如果这几点都无法做到,就根本谈不上职业,只是一个机会主义者而已。
4.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应该是完全从市场上招聘回来的,跟这个企业没有一点关系。职业经理人是不能跟企业有太深的渊源,他的知名度以及公信力在社会上都有一套很严谨的评价理论。 职业经理人=无私+无畏+拼搏
职业经理人最首要的素质就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首先要无私、无畏,无论去到哪里都要有饱满的热情,不能有私人的想法。
中国职业经理人的发展历史
相对于发达国家职业经理人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我国的职业经理人队伍还很不成熟,我国职业经理人主要经历了如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土壤产生。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十余年中国有企业开始转变为真正的企业,明晰产权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阶段:1994年《公司法》正式实施,为经理人的职业化提供了法律依据。并对职业经理人的职权做了界定,随之而来的“中国职业经理人第一案——王惟尊案”更多的是在法律的范畴内对职业经理人市场规范作了全面探索,从此打开了走向规范的中国职业经理人时代之门。
第三阶段:中国加入WTO后,大量外资企业抢摊中国市场。并且为了应对“狼来了”的挑战,催生了职业经理人的巨大需求,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呼唤职业经理人的声音空前高涨。
一、旅行社的企业观与企业家意识 (一)旅行社的企业观
1、旅行社是企业的特殊形态之一 ,旅行社的经营管理活动是服从和服务于其所在旅行社的企业目标的
2、 须坚持旅行社的企业性质,并将企业观放在旅行社管理的出
发点和归宿点
3、 业家是旅行社的灵魂和第一推动力 三、管理者的敬业爱岗观
(一) 为什么要从事旅游服务工作
1、服务的谋生观 2、服务的事业观 3、服务的义利观 (二)管理人员的敬业观 (三)管理者的市场竞争观
第三节 管理者的科学定位观
一、人本导向的人力资源观
补充资料: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渊源:
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历史上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就有\民为邦本\的思想.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最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他在<管子·霸业>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孟子也曾说过这样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国古代思想家的这些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减轻当权者对老百姓的剥削和压迫.但是,他们提出以人为本或民本思想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持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
现在:以人为本是指经营者或管理者的一种领导方式或理念。
以人为本的直接解释是以人为“根本\。严格意义上说,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管理,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其具有下列几个特点: (1)以人为本的管理主要是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的指导思想。 (2)以人为本的管理活动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展开。 (3)以人为本的管理致力于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以人为本的管理的基本原则? (1)重视人的需要; (2)激励员工为主; (3)培养员工;
(4)组织设计以人为中心。
二、内部层级关系的科学定位
(一) 管理者的员工观与服务观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旅行社管理教案(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