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扬州市环境统计年报(2005-2010) 3、扬州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05-2010)
4、扬州市污染源普查资料及动态更新(2007,2009,2010) 5、扬州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6、扬州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终期评估报告 7、扬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三、规划范围和期限
1、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扬州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扬州市区、江都市、仪征市、高邮市和宝应县。规划区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
2、规划基准年:2010年;
规划期限:2011-2015年。 四、规划编制原则及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三个扬州”建设的目标要求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按照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协调发展、同步提升,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推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的重要抓手,把生态建设作为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保障百姓生命健康的民心工程,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体
3
制,建立长效机制,倡导低碳、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让人们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优良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二)规划编制原则
——协调发展,互处共进。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坚持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全面规划,重点突破。坚持全面谋划,长远考虑,对全局性、普遍性的环境问题,实施全面部署、整体推进。同时,抓住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突出问题、难点问题,集中力量率先突破。
——安全第一,环保为民。坚持把保障区域环境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严格环境执法,突出从源头预防环境风险。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紧贴实际,因地制宜。坚持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统筹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类指导。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富有地方特色、适合当地实际的环保模式。
——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以技术创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和部分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机制,完善环保制度,健全统一、协调、高效的科学环境监管体系。
五、规划编制技术路径
4
扬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是在对“十一五”期间扬州市城乡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环境保护工作调查回顾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科学、合理地建立扬州市“十二五”环境目标体系,通过落实对策措施和工程项目,最终确定规划要求。规划编制技术路径图表如下: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调查 扬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方案和基本思路及框架 “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回顾 环境保护 “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评估 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关系分析 城市建设状况调查 生态建设状况调查 工业污染状况调查 社会生活污染状况调查 环境质量状况调查 主要问题及污染因子识别 污染物排放量预测 环境现状与质量评价 环境质量预测 “十二五”环境保护目标体系确立 “十二五”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项目 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规划 环境科技发展专项规划 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专项规划 土壤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环境 保护 能力 建设 专项 规划 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专项规划 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 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专项规划
图1.1 扬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技术路径图表
“十二五”规划方案可行性分析 5
第二章 自然社会概况及“十一五”环保规划执行情况概述
一、 扬州市自然和社会状况 (一)自然环境状况 1、地理位臵
扬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现辖区域在东经119°01′至119°54′、北纬32°15′至33°25′之间,南部濒临长江,北与淮安、盐城接壤,东和盐城、泰州毗连,西与南京、淮安及安徽省天长市交界。境内有长江岸线80.5公里,沿岸有仪征、江都、邗江2市1区;京杭大运河纵穿腹地,由北向南沟通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4湖,汇入长江,全长143.3公里。扬州城区位于长江与京杭运河交汇处。全市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980平方公里。规划建成区面积420平方公里。水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3%,平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58%,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6%,堤外滩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3%。 扬州地理位臵图见图2-1所示。
图2-1 扬州市地理位置图
6
2、气候气象
扬州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主要特点:受季风环流影响较大,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风,以东北风和西北风居多;夏季多为从海洋吹来的湿热的东南到东风,以东南风居多;春季多东南风;秋季多东北风。
冬季偏长,达4个月之多;夏季次之,约3个月;春秋季较短,各为2个多月。
年平均气温14.8℃,冬冷夏热较为突出。7月最热,平均气温为30.7℃。1月最冷,平均气温为-1.9℃。全市极端高温39.5℃,极端低温-17.7℃。无霜期平均306天。年均日照2176.7小时,年平均气压1015.9百帕,年平均相对湿度80%。
年平均降水量1030毫米,夏季约占45%,冬季约占9.5%,春秋季降水量相近。常年梅雨期约23天,一般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平均梅雨量231毫米。干旱、雨涝、低温、阴雨、台风、冰雹等灾害间有出现,并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台风一般最早出现于6月,最迟11月,以8、9月居多。
3、生态环境
扬州市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区,适宜多种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因此,作物、林木、畜禽、鱼的种类繁多,人工的长期培育使得品种资源更为丰富。全市高等植物有2100多种,其中重要经济植物854种,尚有可利用和开发前景的野生植物资源
7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综合文库扬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 扬府办发[2011]160号(1)(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