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性观念更具包容性
随着禁欲主义性文化的退隐, 性知识的广泛传播以及避孕技术进步带来的性与生育的相对分离, 性观念日趋宽容已为不少研究所证实。这首先表现在性在婚姻中的价值日益重要,快乐主义的性观念已为多数人所接受,近六成被访首肯“在夫妻性生活中得到快乐、满足的婚姻才美满幸福”,且无性别、教育、城乡和年龄差异。其次表现在公众对婚前性行为日渐宽容,只有26.9%的被访认为男女婚前发生性行为“绝对错误”,而35岁及以下青年人仅为13.5%;在判断“单身成年人如果非常相爱而发生性关系有错吗”时,更只有18.3%首肯“绝对错误”,而35岁及以下青年人仅为8.5%;人们对单身中老年人非婚同居的接受度相对较高,42.2%的被访赞同“单身的中老年人同居可相互照顾并减少不必要麻烦”的说法。令人欣慰的是,大多数人不赞成“青少年对性知识知道得越多就越容易出事”的说法(占65.4%),同时有54.4%的被访首肯“为减少性传播疾病和少女怀孕,应告诉青少年避孕的方法”,而在35岁及以下的年轻人中更分别高达72.4%和76.0%。再次表现在同性恋态度的多元化,被访对同性恋的宽容度甚至高于婚前性行为,23.3%的被访对“同性恋是应得到尊重的个人自由的性取向/做法”持肯定态度,18.9%首肯“同性恋者组成家庭应该得到社会的承认”,另外,分别有22.1%和22.0%的被访对上述观点取中立态度,非常反对的分别为28.5%和32.5%。其中年轻的、城市的和教育程度更高的被访的刻板化倾向已大为减少。
此外,传统价值观中的糟粕被日渐抛弃,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择偶观,长幼尊卑、威权主义的孝道观,女性贞洁、从一而终的婚嫁观以及传宗接代、男孩偏好的生育观。但由于农村养老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下,加上传统意识和习俗的根深蒂固,男孩的经济保障效用对父母而言仍较为重要,因此,出生性别比过高的现象获得有效控制的路途依然艰难。
三、家庭集体主义仍为主流价值观
中国当前的家庭价值观是否如一些研究所认为的更倾向于个人主义,尤其是家庭成员过于强调个人利益,自我中心式个人主义在家庭肆意发展,由此造成“无公德个人”的崛起、亲情冷漠和家庭功能弱化,核心家庭本位的观念开始为个体本位的观念所取代?
毫无疑问,个人本位的家庭价值观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但我们的经验研究结果未支持中国社会已转向个体本位的价值推断。事实上,转型期/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正从传统社会的家族主义,转向家庭集体主义,而与欧美现代/后现代社会的个体主义仍有不小的距离。这主要表现在:
(一)家庭成员的相互依存多于个体的独立自主
5
变迁特征探析
个体的自主、独立和权利意识是个人本位价值观的核心内涵,西方式典型核心家庭的特征是孤立型、原子化。正如帕森斯所说,与父母分开生活,彼此经济独立,同时也独立于任何特殊主义的亲属关系群体,没有与扩大的亲属关系的利益瓜葛,因此,从功能上能够满足其成员的情感需求和个性需要19。西方家庭从儿童社会化起就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孩子自幼就和父母分床分房睡,长大后上什么学校、哪个专业、有什么兴趣爱好都可自己做主,18岁成年后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而交什么朋友,什么时候恋爱或有性关系,以及和谁结婚,在哪安家,更是自己的个人权利,他人无权干涉。结婚时不会要求父母提供住房、资助婚费,婚后自立门户,年老后也少有与子女合居或对子女赡养的依赖。据经合组织统计,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单身家庭在25-35%之间,单身、核心和单亲家庭外的其他家庭只占百分之几20。中国的扩大家庭则未随现代化进程而日益减少,且农村显著高于城市,1982年五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扩大家庭为27%,1993年七城市的研究结果也在28%21;对14省(市)农村家庭的调查资料表明,扩大家庭为30%22,本研究市区的扩大家庭为26%,郊县显著更多。更何况,即使是核心家庭,通常也与父母或子女家的距离较近,并形成互动关系密切的亲属网络23。2008年五城市家庭调查课题组的研究结果也发现,中国城市的核心家庭并没有散落成为一个个独立的原子,而是通过血缘、姻缘、地缘等关系结成了一个个密切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不仅流动着感情,还流动着各种经济的非经济的、物质的非物质的资源。父母对子女婚嫁时的经济资助不仅没有随年代推移而减少,反而大幅增加24;一些研究也显示,城市家庭养老除了依靠制度性保障如养老金和社会救济外,主要由子女、亲属负担,农村更是主要依赖子女、亲属的经济支持;而生活照料在城乡都极少获得外部支持而主要由家人承担25;当家里经济拮据或需要调剂、老弱病残生活照顾困难,或下岗、待业想找工作时,求助和获得父母、兄弟姐妹、儿女等亲属支持的比重和频率为最高26。
本研究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四分之三的被访认同“家长应承担子女大学期间的一切费用”,其中50岁以上父母和农村被访的认同率更高些;尽管有近五成被访不赞成“父母应为女儿准备婚房”,但反对“父母应为儿子准备婚房”的只占三分之一;尽管在城市有三分之二的被访不赞成“照料孙子女是祖辈义不容辞的责任”(农村只有36.8%持反对态度)。尤其在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今天,家庭对其成员的经济保障和生活扶助作用在众多家庭尤其在一些市场竞争居于劣势地位的家庭显著增强,乃至成为抵御各种生活风险的可靠保障,家庭成员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依旧。
(二)家庭的整体利益仍高于个人利益
把家庭的整体利益居于个人利益为之上,强调为家人尽义务而不看重个人权利,是家庭本位或是个人本位价值观的主要分界。本研究的经验资料也未支持个体利益高于家庭整体利益的判断。
首先,孩子是家庭的未来,也是父母自我重生的机会。正如费孝通教授所说,在父母眼中,孩子有时比自己的生命更关切。尤其在当今独生子女时代以及社会竞争激烈时期,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为孩子的抚育和教育投入巨大的经济、机会和心理成本而不惜一切。本研究有57.8%的被访认同“只要为了孩子好,父母可以牺牲一切”;不少父母为了孩子放弃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宁愿被困在围城中,六成被访不认同“如果父母经常吵架,离婚或分居对孩子更好”,只有24%表示支持,其中非常认同的只占3%。
其次,赡养父母是子女的终身义务,顺亲荣亲是子女的职责。83.1%的被访赞成“当父母年老生活难以自理时,子女应和他们一起住”的做法(美国为53.5%)27,其中非常赞成者为38.3%(美国仅4%)。不少人至今仍赞成为满足父母的需要而抑己顺亲,2006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结果表明,被访认同“放弃个人的志向,达成父母的心愿”占57.8%,首肯“无论如何,父亲在家中的地位都应该受到尊重”的高达83.1%。此外,“光宗耀祖”6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实用文档【DOC】家庭价值观的变迁特征探析(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