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朝朝斑鬓新,年年岁岁戎衣故。 故人灞城隅,游子滇池水。 天涯望转遥,地际行无已。 徒觉炎凉节,忽复离寒暑。 物华非不知,关山千万里。 弃置勿重陈,重陈多苦辛。
且悦清笳杨柳曲,讵忆芳圆桃李人。 绛节朱旗分日羽,丹心白刃酬明主。 但令一被君王知,谁惮三边征战苦。 行路难,行路难,歧路几千端, 无复归云凭短翰。空余望日想长安。
战争结束后,骆宾王回归长安,和母亲、妻子团聚,度过了几个月幸福、快乐的时光。 咸亨四年( 673 年)春,骆宾王奉命出使西蜀,开始了两年闲适优游蜀地的生活。在后来创作的《畴昔篇》里,骆宾王回忆当年在蜀生活,仍然心潮澎湃: 蜀道何悠悠,岷峰阻且修。 回肠随九折,进泪下双流。 寒光千里暮,露气二江秋。 长途看束马,平水见沉牛。
华阳旧地标神制,石镜峨眉真秀丽。 诸葛才雄已号龙,公孙跃马轻称帝。 五丁卓荦多奇力,四士英灵用文艺。 云气横开八阵形,桥影遥分七星势。 川平烟雾开,游戏锦城隈。 墉高龟步转,水净雁文回。 寻姝入酒肆,访客上琴台。 不识金貂重,偏惜玉山颓。
峨眉山的秀丽景色叫人心旷神怡,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令人心驰神往。这里有诸葛亮留下的八阵图,也有李冰父子建造的七星桥。诗人倘徉于青山绿水、名胜古迹之间,登高而赋,纵情诗酒,放浪形骸,好不快活。
在蜀地,骆宾王还做了两件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社会下层妇女打抱不平的事。
第一件事是为被卢照邻抛弃的郭氏打抱不平。原来,在卢照邻任新都尉期间,与当地一女子郭氏相爱并同居,二人两情缱绻谈婚论嫁。可在卢照邻北回长安又赴洛阳后,因患风疾,病痛难忍,未能践诺。郭氏忍受巨大压力生下一女孩,后又夭折。在苦苦等待卢照邻未果的情况下,郭氏得知骆宾王在成都,便寄希望于骆宾王以老朋友的身份劝说卢照邻回到自己身边。骆宾王对郭氏的遭际深表同情,便创作了一首著名的长篇歌行《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 迢迢芋路望芝田,眇眇函关限蜀川。 归云已落涪江外,还雁应过洛水璩。 洛水傍连帝城侧,帝宅层甍垂风翼。 铜驼路上柳千条,金谷圆中花几色。 柳叶园花处处新,洛阳桃李应芳春。 妾向双流窥石镜,君住三川守玉人。 此时离别哪堪道,此日空床对芳沼。 芳沼徒游比目鱼,幽径还生拔心草。 流风回雪傥便娟,骥子钱文实可怜。
掷果河阳君有分,贳酒成都妾亦然。 莫言贫贱无人重,莫言富贵应须种。 绿珠犹得石崇怜,飞燕曾经汉皇宠。 良人何处醉纵横,直如循默守空名! 倒提新缣成慊慊,翻将故剑作平平。 离前吉梦成兰兆,别后啼痕上竹生。 别日分明相约束,已取宜家成诫勖。 当时拟弄掌中珠,岂谓先摧庭际玉! 悲鸣五里无人问,肠民三声谁为续! 思君欲上望夫台,端居懒听将雏曲。 沉沉落日向山低,檐前归燕并头栖。 抱膝当窗瞻夕兔,侧耳空房听晓鸡。 舞蝶临阶只自舞,啼鸟逢人亦助啼。 独坐伤孤枕,春来悲更甚。
峨嵋山上月如眉,濯锦江中霞似锦。 锦字回文欲赠君,剑壁层峰自纠纷。 平江淼淼分清浦,长路悠悠间白云。 也知京洛多佳丽,也知山岫遥亏蔽。 无那短封即疏索,不在长情守期契。 传闻织女对牵牛,相对银河隔浅流。 谁分迢迢经两岁,谁能脉脉待三秋? 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复水也难收。 不复下山能借问,更向卢家字莫愁。
诗歌首先对郭氏的一往情深和想象中卢照邻的忘恩负义行为进行对照,接着写郭氏在卢照邻离蜀后独守空闺、以泪洗面的凄苦生活。当郭氏听说卢照邻在洛阳已有新欢,而自己却得不到那怕是片言只语的安慰时,满腔柔情化而为深深幽怨。诗歌以郭氏的哀怨作结,表明了骆宾王对卢郭之恋的鲜明态度。
骆宾王在蜀地做的第二件事是为被著名道士李荣抛弃的女道士王灵妃打抱不平。当时,李荣就在蜀地,而王灵妃则在长安。当年李荣在长安期间,以其渊博的学识、显赫的声望博得王灵妃的爱慕。两人同居一段时问后,李荣便不辞而别,玄游蜀中。王灵妃则日思夜想,衣带渐宽。骆宾王在姚州平叛后回长安有短期逗留,得以与王灵妃接触。大约在他奉使巴蜀之前,王灵妃托骆宾王代言李荣,希望李荣能回长安,重温旧好。于是,骆宾王有感于王灵妃的一片痴情,创作了与《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堪为姊妹篇的长篇歌行《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歌首写李荣与王灵妃对爱情的渴望,再写俩人如胶似膝的结合,最后写李荣不辞而别后留给王灵妃的相思之苦: 想知人意自相寻,果得深心共一心。 一心一意无穷已,投漆投胶非足拟。 只将羞涩当风流,持此相怜保终始。 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 不投丹心比玄石,谁将浊水况清尘! 只言柱下留期信,好欲将心学松葬。 不能京兆画蛾眉,翻向成都骋驺引。 青牛紫气度灵关,尺素颓鳞去不还。 连苔上砌无穷绿,修竹临坛几处斑!
个时空床难独守,此日别离那可久! 梅花如雪柳如丝,年去年来不自持。 初言别在寒偏在,何误春来春更思。 春时物色无端绪,双枕孤眠谁分许。 不忿妖莺一种啼,生憎燕子千般语。
闻一多先生对骆宾王的这首诗给予很高的评价,称此诗在“一气到底而又缠绵往复的旋律之中卜有着欣欣向荣的情绪”,预示着“盛唐之音”的即将到来。
骆宾王在蜀两年期满回到长安后,接到朝廷授予其武功县(今陕西省武功县)主簿的任命。尽管这一任命和骆宾王的期待值比较,相去甚远,但迫于生计,骆宾王只能赴任。就在骆宾王上任武功主簿的第二年(上元三年,即 676 年)三月,吐蕃再度入侵,朝廷以周王李显为元帅,领十二总管讨伐吐蕃,吏部侍郎裴行俭被任命为左二军总管。裴行俭对骆宾王的情况本来就了如指掌,加上近年来骆宾王有两度从军的经历,所以,从人尽其才的角度出发,裴行俭认为骆宾王出任军中书记之职最为合适,于是便加以表荐。能得到朝廷实权人物的青睐,是当时许多年轻士子梦寐以求的事情。可骆宾王经过反复考虑,还是决定放弃。于是,他便以母亲年老体衰,需人照料为由婉言谢绝。所写《上吏部裴侍郎书》,大讲人子应尽的孝道,感情真挚,极具说服力。
由于讨伐吐蕃的军事行动未能实施,所以裴行俭并未就职左二军总管。在裴行俭的帮助下,骆宾王升任明堂主簿。这一年,骆宾王创作了著名的《上吏部侍郎帝京篇》,在诗坛引起广泛关注。
这年夏秋,骆宾王奉使江南,途中创作了《渡瓜步江》、《棹歌行》、《送费元之还蜀》、《在江南赠宋五之问》、《望月有所思》等诗,多抒发怀才不遇之情。
在江南期间,骆宾王的母亲因病去世。母亲的死,对骆宾王来说是个莫大的打击,由于过度悲伤,骆宾王大病了一场。按照惯例,骆宾王辞去明堂主簿之职,在浐河岸边为母守孝。 三年除服之后,骆宾王被授以长安主簿之职,不久,又被提拔为侍御史。这次职务上的升迁,大概与裴行俭的提携有关。
在侍御史任上,骆宾王未改耿直的秉性,频频向朝廷上书言事。而此时朝廷正是高宗和武后共同执政的“二圣”时期。骆宾王的奉章多有讽谏,自然引起正在向权力颠峰跋涉的武则天的不满。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骆宾王在侍御史任上不久,便被诬陷入狱,罪名是贪污贿赂。 无端受辱下狱,使骆宾王怒火中烧,但又无处发作,只能诉诸笔端,化而为满腹悲愤的诗文。在狱中,骆宾王先后写了《宪台出挚寒夜有怀》、《狱中抒情通简知己》二诗,叙述了自己入狱的经过,以及遭诬之后百口莫辩,悲愤难平的心理感受。最著名的《萤火赋》和《在狱咏蝉》即作于此时。
骆宾王大约在狱中度过了一年多时间,因遇大赦而出狱。 出狱后的骆宾王反思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感慨万千。少负诗名,誉满乡里。成年后命运多舛,仕途坎坷。虽然才高位下,却从不忘记道德修养。纵然如此,尚有两度牢狱之灾。痛定思痛,骆宾王不免生出消极退隐思想: 忽闻驿使发关东,传道天波万里通。 涸鳞去辙还游海,幽禽释网便翔空。 舜泽尧曦方有极,谗言巧佞傥无穷。 谁能蹋迹依三辅,会就商山访四翁。 (《畴昔篇》)
经过一段时间休整,骆宾王并未走退隐之路,而是接受朝廷的派遣,出使蓬莱和海曲。在《蓬莱镇》一诗中,骆宾王再次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未来的绝望: 旅客春心断,边城夜望高。
野楼凝海气,白鹭似江涛。 结绶疲三入,承冠泣二毛。 将飞怜弱羽,欲济乏轻 舠 。 赖有阳春曲,穷愁且代劳。 (《蓬莱镇》)
在海曲(今山东日照市)所写《远使海曲春夜多怀》一诗中,更是发出“艰虞行已远,昧迹白相惊”的慨叹。
多年奔波在外,难得回老家看看。为了接近老家义乌,顺便将母亲的灵柩迁回老家安葬,当吏部征求骆宾王改官意见时,骆宾王选择了临海(今浙江临海县)县丞。
在南下途中,骆宾王的心理是矛盾的,尽管他遭遇不测,几度蒙冤,多次流露出对官场的厌倦。但在内心深处,他从不满足于才高位下的现实处境,总希望有朝一日见知君王,实现更为远大的抱负。离开长安是为了全身远祸,然而南下临海就是适得其所吗 ? 两年后的骆宾王在临海任上用他的诗歌回答了这一问题: 天涯非日观,地屺望星楼。 练光摇乱马,剑气上连牛。 草湿姑苏夕,叶下洞庭秋。 欲知凄断意,江上步安流。 (《久客临海有怀》) “天涯”、“地屺”指诗人的为官之地临海,是针对长安来说的。遥想两年前自己因对朝政不满,上疏言事,就像当年伍子胥谏吴王而得不到采纳一样,反而落得被赶出朝廷的结局。如今朝廷动荡,国家不宁,我怎么能偏安于远在“天涯”、“地屺”的临海小城呢?
次年七月,骆宾王带着重新燃起的希望之火,离开临海北上长安,继续寻找崛起的机会。 然而,长安的情况并非如骆宾王的想像。唐高宗李治已病入膏肓,武则天为了达到专权的目的,废中宗为庐陵王,立豫王李旦为皇帝,但却令其居于别殿,不得参与政事,自己临朝称制。对朝廷中的这些变化,骆宾王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联想自己曾两度下狱,都与武则天参与朝政有关,入朝为官的想法彻底打消。所以,当羽林将军程务挺要荐举他贤良方正时,骆宾王又像当年道王庆要他“自叙所能”、裴行俭欲辟他为军中书记时一样,写信婉言谢绝: 若下仆者,天地中一无用刍狗耳。粤自旌贲之辰,即逢圣明之历,材不经务,不能成佐命之功;智不通时,不能包周身之虑。加以天资木强,不能屈节权门;地隔蓬收,不能买名时议。??方今鸿都富学,麟阁多英,非游夏不可以升堂,非夔牙不可以击节。倘使片言失德,事暴区中;匹夫窍议,语流天下;进乖得贤之举,退贻薄德之讥;恐不肖之躯,为高明之耳。 (《上程将军书》)
在信中,骆宾王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从而委婉地谢绝了程务挺的荐举,同时也透露出骆宾王对朝政的极度不满。这次北上长安的所见所闻,是促使骆宾王走上扬州起兵之路的最直接的动因。
扬州起兵的首领徐敬业,本是唐开国元勋徐劫的孙子,祖父被赐李姓,所以又叫李敬业。在武则天夺取政权道路上,李唐宗室一直是她的眼中钉、肉中刺、脚下石,所以,世袭皇恩的徐敬业自然也在被武氏打击的范围,由眉州刺史贬为柳州司马。他的弟弟周至令李敬猷也被免官。
和徐敬业一起策划扬州起兵的,多是和徐敬业一样不满武氏集团统治而因事被贬官的中小官僚,以骆宾王的文才、声望和现实处境,正是徐敬业拉拢团结的对象,所以,俩人一拍即合,成功发动了扬州起兵。徐敬业能在很短时间内一举占领扬州,并聚兵十万之众,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骆宾王起草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起写武氏之罪不容诛,次写起兵之事不可缓,末则示之以大义,动之以刑赏,雄文劲采,足以壮军声而作义勇,宜则天见檄而叹其才
也。”(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七)文章写道:
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密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翠翟,陷吾君于聚庖。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 ! 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鬃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遗训,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桓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 ! 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誓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敢不摧 !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公等或家传汉爵,或地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坏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 ? 傥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
因为涉及复杂的历史评价问题,我们姑且不论扬州起兵的性质如何,单就骆宾王所写的这篇文章来看,其气势磅礴,可壮山河,“辞严义正,最为得体。而行文又复极有条理,自是千 古不磨”。(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七)传说武则天看到这篇文章后,一边读一边笑,当她读到“一坏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时,问左右大臣文章是谁写的,有人回答是骆宾王,武则天不禁慨叹道:“宰相安得失此人 ! ”
这就是骆宾王的命运——直到扬州兵败时,最高统治者才通过文章承认他是个难得的人才,这对一生追求见知君王,向往一顾之荣的骆宾王来说,不知道算是一种安慰呢,还是一种讽刺?倘若骆宾王在天有灵,只有他知道。
扬州兵败后,骆宾王到底去了哪里?史料记载有四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投江而死”。根据张鹜《朝野佥载》卷一记载:“宾王大败,投江而死。” 第二种说法是兵败伏诛。根据《旧唐书》本传记载:“敬业败,伏诛。” 第三种说法是不知所终。根据《新唐书》本传记载:“敬业败,宾王亡命,不知所之。” 第四种说法是削发为僧。根据孟启《本事诗》记载,大诗人宋之问因事被贬黜,后来又被放还,路经江南。闲来无事,游览江南名胜灵隐寺(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西北灵隐山麓),不觉已到夜晚。皓月当空,海风习习,宋之问诗兴大发,且行且吟:“鹫岭郁岩嵬,龙宫隐寂寥。”首联既出,却怎么也想不出第二联。有位老僧看到宋之问苦思冥想的情状,问道:“这位年轻人夜夕不寐,如此苦吟,到底是怎么回事?”宋之问回答说:“弟子是专门作诗的。刚才想为灵隐寺题写一首诗,第二联却怎么也想不好。”老僧说:“请你说出首联。”宋之问便说出首联。老僧说:“第二联用‘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如何?”宋之问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如此工整道丽的诗句,竟然出自一位老僧之口。惊讶、羞愧之余,宋之问续完全诗: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仔细品味这首诗,人们都会觉得老僧所赠两句,乃为一篇之警策。宋之问大约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第二天便去拜访老僧,结果扑了个空,老僧早已不知所向。宋之问多方打问,才从一位僧人口中得知,原来赠送自己诗句的老僧就是传说早被处死的著名诗人骆宾王。宋之问大惊失色,忙欲深究其详。僧人告诉他说,徐敬业兵败后,和骆宾王都逃脱了官兵的追杀。官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初唐四杰的创作风格和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