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了在交趾的省亲,取道南海,乘船北上。是回长安,还是回老家龙门?是总结仕途经验教训,求取一官半职,还是弘扬祖德,潜心著述?王勃为世人留下了不解的谜。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王勃省亲归来,是踌蹒满志,准备大干一番事业的。
然而,王勃再也没有回到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他永远地投入了南海的怀抱,只把美丽的诗文留在了人间。 2 .杨炯
唐高宗永徽元年( 650 年),也就是王勃出生的那一年,杨炯诞生于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
杨炯白幼聪明灵敏,在严父慈母的悉心教育下,勤奋好学,读书广博。七、八岁就能写出很好的诗歌、文章。显庆四年( 659 年),杨炯 1 0 岁,应神童举,及第,待制弘文馆。弘文馆属于门下省,是在国子监六学之外的一个特殊的“著撰文史,鸠聚学徒”的场所,每年召收的学徒人数很少,所以杨炯应举及第,少年得志,是颇有几分优越感的。
在待制弘文馆之初,少年杨炯对京城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弘文馆优越的学习条件,也使他能够博览群书。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可以请教最优秀的老师。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是杨炯在学业上进步很快的重要原因。
然而,杨炯毕竟只是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对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加上他少年得志,待制弘文馆,缺少激发创作冲动的外围环境,这就使得他早期的诗文创作数量少,而且多有闭门造车之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杨炯更加勤奋读书、钻研,为以后的诗文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读书时间一长,腰酸、臂累、眼涩、颈痛,浑身感觉不舒服,但又不忍释卷,怎么办?杨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发明自制了一副“卧读书架”,类似于今天的躺椅。旁边有放书的支架,类似于今天琴师用的乐谱架,可以自由翻展书籍。在“卧读书架”上读书,可以“不劳于手,无费与目,展卷则气杂香芸,挂编则色连翠竹??股因兹而罢刺,膺由是而无伏。”(《卧读书架赋》)读书简直成了一种享受。
读书有余暇,杨炯也和文朋诗友们联系交往,共赏奇文,同析疑义。总章元年( 668 年),杨炯 19 岁。其时王勃供职于沛王府,卢照邻奉使长安,骆宾王在东台详正学士任上,京城文场群星灿烂,好不热闹。
秋高气爽时节,杨炯邀请王勃到他的老家华阴住了一段日子。在王勃创作的《山亭兴序》和《秋日饯别序》文章中,可以想见王勃眼中的杨炯以及王杨俩人在华阴登高望远的情景。 有弘农公者,日下无双,风流第一。仁崖智宇,照临明日月之辉;广度冲襟,磊落压乾坤之气。王夷甫之瑶林琼树,直出风尘;嵇叔夜之龙章风姿,混同人野。雄谈逸辩,吐满腹之精神;达学奇才,抱填胸之文籍。簪裾见屈,轻脱履于西阳,山水来游,重横琴于南涧。百年奇表,开壮志于高明;千里心期,得神交于下走。 (《山亭兴序》)
在王勃的眼里,杨炯是如此高大:器宇轩昂,风流倜傥,博学多才,能言善辩,龙章风姿,超凡脱俗。大有名士王衍、嵇康之风,王勃引以为神交知己。在《秋日饯别序》中,王勃对杨炯也有同样的赞美:
杨学士天璞自然,地灵无对。二十八宿,禀太微之一星;六十四爻,受乾坤之两卦。论其器宇,沧海添江汉之波;序其文章,玄圃积烟霞之气,畿神之外,犹是卿云,陶铸之余,尚同嵇阮。接光仪于促席,直观明月生天;响词辩于中筵,但觉清风满堂。 既然有这么好的内在素质,又有弘文馆这样一个达官显贵眼皮下活动的场所,杨炯本应青云直上,飞黄腾达,但却久未调迁,因此心怀怨愤。由于长居弘文馆,文学名声也很大,所以朝中官僚求杨炯写文章的人也很多。在杨炯眼里,朝中的一些官僚养尊处优,不学无术,只是凭借资荫位居人上,别看他们衣冠楚楚,人模人样,实际是无德无才的“绣花枕头”。杨
炯给他们起了个外号叫“麒麟楦”。有人问所指何义,杨炯秉性耿南,口没遮拦地删答说:“在驴身上装饰麒麟的模型,还不过是马广一罢了”。于是,一些官僚认为杨炯恃才傲物,太过苛薄,断绝与他来往。这样的人际关系大概也是杨炯久难调迁的重要原因。
但是,对于真正有才学的人,杨炯当然是正眼相待的,比如王勃。俩人经常谈诗论文,切磋技艺。他不仅邀王勃到老家华阴游山玩水,还管吃管住逗留了一段日子。总章二年( 669 年),王勃因檄英王鸡文章被斥出沛王府时,杨炯即约友人登门拜访,表示慰问,足见俩人感情深挚。
再如唐右将军魏哲。魏哲其人,于显庆三年( 658 年)应诏举,对策甲科及第,说明此人文才出众;又曾为铁勒道行军总管,辽东道行军总管等官职,在戎马生涯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对这样一位文才武略都非常出众的风云人物,杨炯自然十分仰慕。联想自己 1 0 岁即入弘文馆,十年不调,壮志难酬,感慨之至,创作了著名的《从军行》一诗,发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愤怒呐喊。
总章二年( 669 年)三月十六日,魏哲不幸而死,杨炯恭恭敬敬地为其写了《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
在待制弘文馆期间,杨炯应人之请,写了大量的碑文。上元二年( 675 年),应益州新都县官员之请,写了《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应遂州长江县官员之请,写了《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文》。次年,写了《唐上豫都督高君神道碑》、《彭城公夫人尔朱氏墓志铭》。仪凤三年( 678 年),写了《从甥梁镝墓志铭》、《益州温江县令任君神道碑》等等。这些文字虽然多是官样文章,应景之作,但却可以看出杨炯学养之厚、文才之高、影响之大。有些文字,也约略可见杨炯本人的志趣、抱负和人格特征。比如在《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中有“耻为儒者,自许将军”语,借写魏哲,抒己情志。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实质相同。
上元二年( 675 年)冬,杨炯应制举及第,补官校书郎,实际还在弘文馆。校书郎的职责是“校理典籍,刊正错谬”。对于这样一个“从九品下”的小官职,杨炯显然是不满意的。但他并未因才高位下而玩忽职守,而是积极参与政治,努力工作。仪凤二年( 677 年),太常博士苏知几上表,“以公卿以下冕服,请别立节文”(《旧唐书·杨炯传》),意思是变更公卿以下官帽和制服上的花纹图案。高宗下诏命有司评议。杨炯身为弘文馆官员,参议朝廷制度沿革,礼仪轻重,本是份内之事,于是写了《公卿以下冕官服议》,驳斥了苏知几的主张。朝廷最终采纳了杨炯的意见。 调露元年( 679 年),杨炯在弘文馆校书郎任上已秩满四考,按规定当改官而任。在等待改官的日子里,杨炯因病回老家华阴住了一些日子。 在家居住的日子里,杨炯反思自己入弘文馆 20 年来的经历,深感人生难测,遂作《浑天赋》。《浑天赋》借论天文学问题,发表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看法。虽然落入宿命论的窠臼,但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作者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无奈情绪。 其实,“四杰”普遍才高位下的命运,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时值政权交替之际,武则天的用人标准是“附己为爱,苟一言之不顺,则赤族以难逃”(《旧唐书》卷八十七),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四杰”虽无明显反对武氏的言行,除骆宾王后期参加徐敬业扬州起兵军事行动外,但也没有明显支持武氏的言行,这样就不容易引起武氏集团的注意。“四杰”虽然以文章著名,唐初确已露出重用文学之士的端倪,但武则天更偏重于兼有“吏治”之才的文学之士,也就是说重用既有文学才能、又有行政工作能力的人才,而率性自然、恃才傲物的“四杰”偏偏在政治上不够成熟,所以,也就不可能被武氏集团纳入重用的视野。此其一。其二,“四杰”所崇尚和曾经干谒的朝廷重臣,多数是武氏集团的打击对象,比如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来济、于志宁、刘祥道等。其三,王勃、卢照邻和骆宾王都有在王府供职的经历(王勃在沛王府、卢照邻在邓王府、骆宾王在道王府),而诸王作为李唐宗室成
员,也是武氏集团的重点打击对象。从杨炯所作的《送李庶子致仕还洛》来看,杨炯与李义琰私交不错,而李义琰则是当年反对高宗逊位给武则天的中书侍郎。 尽管李义琰在高宗的支持下当了宰相,但可以想像武则天对他是恨之入骨的。秉性耿直的杨炯非常尊重李义琰的人格,在其告老退休的时候赋诗相赠,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杨炯诗中写道:
此地倾城日,由来供帐华。 亭逢李广骑,门接邵平瓜。 原野烟氛匝,关河游望赊。 白云断岩岫,绿草覆江沙。 诏赐扶阳宅,人荣御史车。 灞池一相送,流涕向烟霞。 (《送李庶子致仕还洛》)
杨炯和李义琰如此深的交情,难保不使武氏集团看在眼里,恨在心中。
“四杰”对政治形势缺乏足够的认识,也就难以挣脱才高位下的命运。于是,在他们的诗文中就多表现出怨天尤人的不满情绪。尽管如此,他们在表示不满的同时表现对功业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却是难能可贵的。只要皇帝需要,朝廷需要,即使牺牲身家性命,也在所不辞。调露二年( 680 年),杨炯奉诏作《少室山少姨庙碑》,这使已经 3 1 岁的杨炯受宠若惊。少室山,即嵩山,在今河南省登封县北。其山分东西两山,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相传夏王启的母亲生下启后,便化为石头在嵩山。少姨是启母的妹妹。早有人在太室山立启母庙,在少室山立少姨庙。唐高宗于此年二月带领武则天和太子巡行嵩山,在武则天的鼓动下,高宗下令对两座女神庙培修并立碑纪念。经过严格遴选,《启母庙碑》由文章大手笔崔融撰写,《少姨庙碑》则由杨炯撰写。两篇碑文,堪为唐代骈文的典范之作。兹录杨炯文中写“少室山”形势一段,以飨读者:
少室山者,山岳之神秀也。凭河图而括地,用遁甲而开山。发挥宇宙之精,喷薄阴阳之气。壁立而千仞,削成而四方。北临恒碣,犹如聚米;南望荆衡,才同覆篑。共工氏触皇天之八柱,未足拟议;龙伯人钓溟海之三山,无阶乡像。考於《含神雾》,白玉犹存;验於《山海经》,黄花不落。其名有序,则太室西偏;其位可知,则嵩高佐命。若乃乾坤之所合,雷雨之所交,仰躔七星之野,俯镇三河之曲,朝市临於域中,枢械正於天下。六合交会,於是有天帝之下都;九州名山,於是有灵仙之窟宅。 也许正是因为两篇优秀的碑文的缘故,杨炯和崔融俩人于次年七月,均被推荐为崇文馆学士。杨炯的官职是太子詹事府司直。初到崇文馆,杨炯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感到新鲜。他曾对崔融说:“此中草木,咸可为赋”(《崔融·瓦松赋序》)。并创作了著名的《青苔赋》、《庭菊赋》。 粤若稽古圣皇,重晖月光。开博望之苑,辟思贤之堂。华馆三袭,雕轩四下。地则经省书坊,人则后车而先马。相彼草木兮,或有足言者;吁嗟青苔,今可得而闻也。借如灵山偃蹇,巨壁崔魏,画千峰而锦照,图万壑而霞开。王孙逝兮山之隈,披薜荔兮践莓苔。怅容与徘徊,一去千年兮时不复来。至若圆潭写镜,方流聚玉,苔何水而不清,水何苔而不绿。渔父游兮汉川曲,歌沧浪兮濯吾足。桂舟横兮兰桤触,浦溆遭回兮心断续。别有崇台广厦,粉壁椒涂,梁木兰兮椽玳瑁,草离合兮树珊瑚。白露下,苍苔芜,暗瑶砌,涩琼铺。有美人兮向隅,应闭门兮踟蹰,心震荡兮意不愉,颜如玉兮泪如珠。请循其本也,见商羊兮鼓舞,召风伯兮电赴。占顾兔兮离毕星,雷阗阗兮雨冥冥。皓兮荡兮,见潢污之满庭;倏兮忽兮,视苔藓之青青。而其为状也,幂历绵密,浸淫布渡,斑驳兮长廊,夤缘兮枯树。肃兮若远山之松柏,泛兮若平交之烟雾。春澹荡兮景物华,承芳卉兮籍落花。岁峥嵘兮日云暮,迫寒霜兮犯危露。触类而长,其生也蕃,莫不文阶兮镂瓦,碧地兮青垣。别生分类,西京南越,则乌韭兮绿钱,金苔兮石发。苔之为物也贱,苔之为德也深。夫其为让也,每违燥而居湿;其为谦也,常背
阳而即阴。重扃秘宇兮不以为显,幽山穷水兮不以为沉。有达人卷舒之意,君子行藏之心。唯天地之大德,匪予情之所任。 (《青苔赋》)
日之贞矣,于彼重阳;菊之荣兮,于彼华坊。含天地之精气,吸曰月之淳光。云布雾合,箕舒翼张。郁兮蔓衍,郁兮芬芳。珉枝金萼,翠叶红芒。其在夕也,言庭燎之晰晰;其向晨也,谓明星之煌煌,尔其万里年华,九州春色,花的烁兮如锦,草绵连兮似织;当此时也,和其光,同其尘,应春光而早植。及夫秋星下照,金气上腾,风萧萧兮瑟瑟,霜刺刺兮棱棱;当此时也,弱其志,强其骨,独岁寒而晚登。雨还风去,天长地久,纯黄象于后土。故寻药而菊衣,轻体御于神仙。故登山而菊酒,文宝采之而羽化,康公服之而不朽。东极于是长在,南阳以之眉寿。胡太尉之允诚,光辅汉庭,万机理,泰阶平,及暮年华发垂肩,秋菊落英,触邪涤瘵,于焉永贞。钟太傅之家声,彝伦魏室,道合盐梅,功成辅弼。降文皇之命,修彭祖之术,保性和神,此焉终吉,君章请老,岁久悬车,秋风生兮北园夕,白露湿兮前阶虚。伫闲庭之旷邈,对凉菊之扶疏。人生行乐,孰知其余。渊明解印,退归田野,山郁律兮万里,天苍莽兮四下,凭南轩以长啸,坐东篱而盈把,归去来兮何为者。若此窕窈重闱,亘青锁兮接皇扉;深沉大壮,通肃成兮连博望。乃有邕乡贵族,薛县名家,共汾河之鼎气,同庶子之春华。朝游夕处,徘徊顾慕,叹摇落于三秋,伟贞芳于十步。伊纤茎之菲薄,荷君子之恩遇,不羡池水之芙蓉,愿比瑶山之桂树。岁如何其岁已秋,丛菊芳兮庭之幽。君子至止,怅容与而淹留,岁如何其岁将逝,丛菊芳兮庭之际,君子至止,聊从容以卒岁。 (《庭菊赋》)
垂拱元年( 685 年)正月,唐中宗李显即位,身为东宫官员的杨炯似乎看到了飞黄腾达的曙光。然而,好景不长,杨炯的希望就化为泡影。李显在皇帝位上只坐了不到两个月,便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于是,东宫官员们又被安排在等待发配的板凳上。政局的动荡使杨炯深感不安。
屋漏又逢连阴雨。就在杨炯感到前途未卜、茫然失措的时候,得悉从弟杨神让参与了去年的徐敬业扬州起兵。这样,杨神让的父亲、杨炯的伯父杨德干受到牵连伏诛。杨德干本是杨炯引以为自豪的本门长辈,高宗朝历任泽、齐、汴、相四州刺史,以威严著称。下属当面不敢说,背后却盛传:“宁食三斗炭,不逢杨德干”。可见其为政残酷。
杨炯也因从弟杨神让的缘故受到牵连,被发配为梓州司法参军(梓州,治郭县,即今四川省三台县),杨炯在梓州参军任上遇到一位令他多少有些尴尬的上级,那就是梓州长史刘延嗣。刘延嗣于文明元年( 684 年)为润州司马。徐敬业扬州起兵攻打润州(今江苏镇江)时,刘延嗣固守不降。润州城被徐敬业攻陷后,刘延嗣也被落入敌手。徐敬业劝刘延嗣投降,刘延嗣严辞拒绝,说:“延嗣世蒙国恩,当思效命。州城不守,多负朝廷。终不能苟免偷生以累家族,岂以一生之故,为千载之辱。今日之事,得死为幸!”徐敬业大怒,下令杀掉刘延嗣,后因有人相救得免。武则天平定扬州起事后,刘延嗣应以功臣升迁,却因与裴炎有近亲关系而被任用为梓州长史。裴炎是被认为有与徐敬业里应外合推翻武氏政权重大嫌疑的朝廷重臣,在扬州起事最紧张的时候,武则天处死了裴炎。
如今,杨炯与刘延嗣走到了一起。令杨炯感到尴尬的是,不管怎么说,刘延嗣是平定扬州起兵的功臣,而自己则是“乱臣”的亲属,自己又是人家的下属,所以,处理好这样微妙的关系殊难。
刘延嗣写了一首送给其“十九兄”的诗,杨炯赶紧唱和,写了《和刘长史答十九兄》一诗,诗写道:
帝尧平百姓,高祖宅三秦。 子弟分河岳,衣冠动缙绅。 盛名恒不陨,历代几相因。
街巷涂山曲,门闾洛水滨。 五龙金作文,一子玉为人。 宝剑丰城气,明珠魏国珍。 同标处落落,文质且彬彬。 共许陶元亮,同推周伯仁。 石城俯天阙,钟阜对江津。 骥足方遐骋,狼心独未驯。 鼓鼙鸣九域,烽火集重固。 城势余三版,兵威乏四邻。 居然混玉石,直置保松筠。 耿介酬天子,危言数贼臣。 钟期琴未奏,苏武节犹新。 受禄宁辞死,扬名不顾身。 精诚动天地,忠义感明神。 怪鸟俄垂翼,修蛇竟暴鳞。 来朝拜休命,述职下梁岷。 善政驰金马,嘉声绕玉纶。 三荆忽有赠,四海更相亲。 宫徵谐鸣石,光辉掩烟轮。 山川遥满目,零露坐沾巾。 友爱光天下,恩波浃后尘。 懦夫仰高节,下里继阳春。 从赞扬刘姓祖德写起,继写刘延嗣的“光辉”经历,特别是被徐敬业俘虏后宁死不屈的气节,表明杨炯对刘延嗣的仰慕之情。
在梓州任职期间,由于杨炯文名远播,所以,四面八方求其文辞者很多。先后写了《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梓州惠义寺重阁铭》等碑、铭文字。
垂拱四年( 688 年)秋,杨炯在梓州司法参军任上秩满。他在告别了梓州地方官后,沿嘉陵江、长江过三峡离开蜀地。经过三峡时,杨炯写下了著名的《广陵峡》、《巫峡》、《西陵峡》三首诗。接着,杨炯由江陵北上,经过襄阳、南阳,于年底回到洛阳。
在洛阳等待改官的时间里,杨炯静观时局的变化。武则天为了登上皇帝宝座,精心策划,机关算尽。为了制造舆论,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于这年四月派人在一块白石上凿刻“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字,奉表上献,说是从洛水捞得。武则天十分高兴,认为这是莫大的祥端,命名这块白石为“宝图”。五月,武则天加尊号“圣母神皇 \,从此即称“陛下”。接着,各州先后报来几起雌鸡化雄的消息,都是迎合武则天应天命的祥瑞之兆。在这种风气的助长下,已进入不惑之年而才高位下的杨炯,也不能免俗地参与其中,写了一篇《老人星赋》,献给武后。
赫赫宗周,皇天降休。丽哉神圣,皇天降命。开纲布纲,发号施令。河山图兮五云集,天垂象兮三光映。南极之庭,老人之星,煜煜蝓蝓,煌煌荧荧。秋分之旦见乎丙,春分之夕入乎丁。配神山之呼万岁,符水德之兆千龄。晃如金粟,灿若银烛,比秋草之一萤,状荆山之片玉。浑浑熊熊,悬紫贝于河宫;晔晔哺啼,曜明珠于汉水。其光也如丹,其大也如李。稽元命之攸述,按星经之所纪。见则化平主昌,明则天下多士。经始灵台,嵯峨崔巍。星则唐都讲艺,气则王朔呈材。书观云物,夜察昭回,睹南郊之炳耀,欣北极之康哉。三公辅弼,庶官文武,献仙寿兮祝尧,奏昌言兮拜禹。瞻太霄而踊跃,伏前庭而俯偻。万人于是和歌,百兽于焉率舞。穆穆神皇,受天之祥。邈矣台州之北,窗然汾水之阳。贞明也者,日月同光;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初唐四杰的创作风格和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