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初唐四杰的创作风格和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5)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19-08-30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或QQ: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贞观也者,天地为常。有混成之独立,运元气之茫茫。若夫大虹流渚,金天当宁,大电绕枢,轩辕受图。殷馗则黄星见楚,雷焕则紫气临吴。青方半月,东井连珠,辰极之齐七政,泰阶之平六符。虽前皇之盛德,又何以加于此乎?至若甘露溢,醴泉出,莫荚生,嘉禾实。凤凰丹彩,驺虞白质。南海无波,东风入律。比夫皇穹之锡寿,何足以谈其万一。圣上犹复招列仙,择群贤,日慎一日,玄之又玄。兵戈不起,至德承天。臣炯作颂,皇家万年。

杨炯最终等待的结果是在习艺馆任教。所谓习艺馆,是专供宫人学习文学艺术知识的场所。教师分别由学有专长的名流担任。杨炯和宋之问都是文学界的名流,所以二人奉敕同时任教于习艺馆。

在任教习艺馆期间,杨炯与宋之问两位大诗人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宋之问后改任为洛州参军,购置了一方风景幽美的山庄(陆浑山庄,或名温泉庄)。曾作诗《温泉庄卧病寄杨七炯》,赠予杨炯:

多病卧兹岭,寥寥倦幽独。 赖有嵩丘山,高枕长在目。 兹山栖灵异,朝夜翳云族。 是日蒙雨晴,返景入岩谷。 幂幕涧畔草,青青山下木。 此意方无穷,环顾怅林麓。 伊洛何悠漫,洲源信重复。 夏余鸟兽蕃,秋末禾黍熟。 秉愿守樊圃,归闲欣艺牧。 惜无载酒人,徒把凉泉掬。

景幽美,人悠闲,忖度诗意,病卧床榻的宋之问思念友人,大约有邀杨炯同游山庄的意思。 不久,杨炯被任为盈川(故地在今浙江衢州市东)县令。临上任时,朋友们免不了要聚会欢送。在欢送的朋友之中,时任太子校书郎、后位至宰相、与另一位文章能手苏颈并有“燕许大手笔”之称的张说作诗相赠。诗写道: 杳杳深谷,深深乔木。 天兴之才,或鲜或禄。 君服六艺,道德为尊。 君居百里,风化之源。 才勿骄吝,政勿烦苛。 明神是福,而小人无冤。 畏其不畏,存其不存。 作诰之酒,成败之根。 勒铭其口,祸福之门。 虽有韶夏,勿弃击辕。 岂无车马,敢赠一言。 (《赠别杨盈川箴》)

张说的临别箴言,是对杨炯为人、处世、从政、作文的期望,也是朋友间推心置腹的忠告。张说曾对杨炯的文章作过这样的评价:“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照邻),亦不减王(勃)。”

一年后, 44 岁的杨炯病死在盈川令任上。杨炯的弟兄们将灵柩运回华阴归葬。宋之问满怀悲痛帮助料理了杨炯的丧事并作文致祭:

维大周某年月日,西河宋某,谨以清酌脯羞奠,敬祭于杨子之灵曰: 自古皆死,不朽者文。

北河流液,西岳吐云。 叶神通契,降精于君。 伏道孔门,游刃诸子。 精微博识,黄中通理。 属辞比事,宗经匠史。 玉璞金浑,风摇云起。 闻人之善,若在诸己。 受人之恩,许之以死。 惟子坚刚,气凌秋霜。 行不苟合,言不苟忘。 大君有命,征子文房; 余亦叨忝,随君颉颃。 同趋北禁,并拜东堂。 志事俱得,形骸两忘。 载罹寒暑,贫病洛阳。 裘马同敝,老幼均粮。 自君出宰,南浮江海。 余尝苦饥,今日犹在。 之子妙年,香名早传。 从来金马,夙昔崇贤。 门庭若市,翰墨如泉。 午载之后,闻而凛然。 死而不亡,问予何伤。 伤予命薄,益友零落。 生平之言,幽显相托。 痛君不嗣,匪我孤诺。 君有兄弟,同心异体。 陟冈增哀,归葬以礼。 旅衬飘零,于洛之汀。 我之怀矣,感叹入冥。 见子之弟,类子之形。 悼往心绝,慰存涕盈。 古人有言,一死一生。 昔子往矣,追送倾城; 今子来也,乃知交情。 惟郭是戚,有崔不易, 来哭来祭,哀文在席。 惟席可依,冰雪四满。 家人哀哀,宾径微断。 今我伤悲,情勤昔时。 子文子翰,我缄我持。 子宅子兆,我营我思。 子有神鉴,我言不欺。 我有絮酒,子其歆之。

我亦引满,傥昭神期。 魂兮归来,闻余此词。 3 .卢照邻 唐太宗贞观八年( 634 年),卢照邻诞生于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一个没落的望族之家。由于家庭门第的缘故,卢照邻自幼受到正规、良好的教育。在范阳故乡,卢照邻度过了快乐、幸福的童年时光。

由于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好学,卢照邻在学业上进步很快。但是,家乡的学习条件已经无法满足进入少年时期的卢照邻的求知欲望。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卢照邻于贞观二十年( 646 年)离家南下,负笈从师。

卢照邻拜谒的第一位老师是著名学者、文字学家曹宪。曹宪是扬州江都人,早年在隋朝当官,任秘书学士。由于其学识渊博,颇受士林好评,所以,当时许多年轻人以受业于曹宪为荣。曹宪精通诸子百家学问,由他训注张辑所撰的《博雅》一书,得到学界的高度评价,隋炀帝下令将此书藏于朝廷秘阁。唐代贞观年中,曹宪年事已高。扬州长史李袭誉素慕曹宪的道德学问,向朝廷加以表荐,得到唐太宗的批准,任曹宪为弘文馆学士,曹宪却以年老体衰而坚辞不受。素以爱惜人才著称的唐太宗越发敬佩曹宪的学者风范,便派遣使臣登门拜访,授予曹宪朝散大夫,当时学界传为佳话。唐太宗在读书过程中每每遇到难解的字,便抄录下来问曹宪,曹宪便把每个字的音训及其出处都考证得清清楚楚,令唐太宗深为叹服。 音韵训诂是学问家的基本功夫,而要掌握这一基本功夫,就必须读《苍》(即《三苍》)、《雅》,而对《苍》、《雅》两书最权威的解释,又非曹宪莫属。所以,唐初一心向学的青年士子多有从师曹宪学习的经历。 卢照邻跟随曹宪学习《苍》、《雅》两年多时间。贞观二十三年( 649 年), 16 岁的卢照邻北上洹水(今河北大名县西),拜师于另一位年轻的著名学者王义方门下,学习经史。 王义方曾任晋王府参军,直弘文馆,以其才学受到名相魏征的赏识。王义方以经史著名,桃李满门。卢照邻随其学习了一年多时间。

经过名师的指点,卢照邻在学业上突飞猛进。他在后来写的《释疾文·粤若》中回忆了早年负笈从师的艰辛和学有所成的收获:

于是裹粮寻师,褰裳访古,探旧篆于南越,得遗书于东鲁,意有缺而必刊,简无文而成补。入陈适卫,百舍不厌其栖遑;累茧重胝,千里不辞于劳苦。既而屠龙适就,刻鹄初成,下笔则烟飞云动,落纸则鸾回凤惊。通李膺而窃价,造张华而假成,郭林宗闻而心服,王夷甫见而神倾。俯仰谈笑,顾盼纵横。自谓明主以令仆相待,朝廷以黄散为经。 由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卢照邻对自己的文学才华是颇为自负的。 永徽二年( 651 年), 18 岁的卢照邻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踌蹒满志地走上了赴长安求仕的道路。上段文字中所谓“通李膺而窃价,造张华而假成”云云,说的就是在长安拜谒权要,希望得到引荐的事情。

在长安求仕期间,卢照邻有感于长安城繁华生活背后隐藏的危机,“劝百讽一”,抒写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七言古诗《长安古意》。这首诗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有着“生龙活虎般腾踔的节奏”,形成“一气到底而又缠绵往复的旋律”(闻一多语)。卢照邻所谓“下笔则烟飞云动,落纸则鸾回凤惊”,说的大约就是《长安古意》所产生的文坛轰动效应。

由此,卢照邻在长安文坛声名大振。在京城权要人物和文学界朋友的大力帮助下,卢照邻很快就被授以邓王府典签之职。邓王李元裕当时任寿州刺史,来京城办事,经人介绍认识卢照邻后,对其爱重有加。卢照邻到寿州(今安徽寿县)任职后,邓王逢人便说,“此即寡人相如也”。以司马相如比卢照邻,说明卢照邻在邓王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邓王非常好学,府内藏书甚多,卢照邻如鱼得水,得以披览。

后来,卢照邻随着邓王职务的变化,在襄州襄阳(今属湖北省)又度过了几年时光。

龙朔元年( 661 年),甘肃额济纳河一带少数民族犯边,朝廷出兵讨伐。秋天,卢照邻奉使西行。正是这次西行,卢照邻创作了 11 首著名的旧题乐府诗——《结客少年场行》、《刘生》、《陇头水》、《雨雪曲》、《昭君怨》、《折杨柳》、《梅花落》、《关山月》、《上之回》、《紫骝马》、《战城南》。这些诗歌均属边塞征戍之作,扩大了卢照邻诗歌创作的题材范围,也为唐人创作边塞诗开了先河。有些学者认为这 11 首诗歌是卢照邻的“西行组诗”,不无道理。 西行回京后不久,卢照邻在邓王府供职期限已到。邓王极力向朝廷推荐卢照邻进京,却没有被采纳。最终的结果是卢照邻被外任为益州(今四川成都)新都县尉。在赴蜀之前,卢照邻在长安有过短时期的停留。当时,京城文坛以王勃为代表,对“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的“上官体”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奋起反对。文坛领袖薛元超对王勃的作法极为赞赏,大力支持。卢照邻早对“上官体”的形式主义诗风深恶痛绝,如今看到王勃以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勇敢反对“上官体”,深为敬佩,积极响应,并引以为知己。

卢照邻这次赴蜀,多少有些被发配的味道,所以情绪低落。他在《晚渡渭桥寄示京邑游好》一诗中写道:

我行背城阙,驱马独悠悠。 寥落百年事,徘徊万里忧。 途遥日向夕,时晚鬓将秋。 滔滔俯东逝,耿耿泣西浮。 长虹掩钓浦,落雁下星洲。 草变黄山曲,花飞清渭流。 进水惊愁鹭,腾沙起狎鸥。 一赴清泥道,空思玄灞游。

这种消沉的情绪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笼罩在卢照邻心头。也许正是这种不良情绪给卢照邻带来了厄运,在蜀生活的第二年,卢照邻因“横事被拘 \,所幸有朋友相救,不久便被释放。但究竟因何事被拘,过程怎样,何人救护得免,都无从知晓。卢照邻只在《穷鱼赋》、《狱中学骚体》等诗赋中,流露了这一事件的存在。《穷鱼赋》序中写道:

余曾有横事被拘,为群小所使,将致之深议,友人救护得免。窃感赵壹《穷鸟》之事,遂作《穷鱼赋》,常思报德,故冠之篇首云。

遭遇意外横祸的卢照邻,有感于汉代文人赵壹创作的《穷鸟赋》,自比为失水之鱼,便写作《穷鱼赋》,表达了对友人救护行为的感戴。

出狱之后,卢照邻仍然心有余悸。在《同临津纪明府孤雁》一诗中,诗人以孤雁自况,反映了在出狱之后进退维谷的困难处境,也流露了诗人对蜀地生活的厌倦和对长安的向往: 三秋违北地,万里向南翔。 河洲花稍白,关塞叶初黄。 避缴风霜劲,怀书道路长。 水流疑箭动,月照似弓伤。 横天无有阵,度海不成行。 会刷能鸣羽,还赴上林乡。

尽管心情不好,遭际坎坷,但卢照邻始终不改文人情怀。他利用闲暇,饱览蜀地山川名胜,留下了不少优秀诗篇。《文翁讲堂》、《相如琴台》、《石镜寺》以及《十五夜观灯》、《葭川独泛》、《大剑送别刘右史》、《送梓州高参军还京》等诗歌,都创作于这一时期。《文翁讲堂》是作者游览文翁讲堂遗址时的作品。文翁为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有感于“蜀地避陋,有蛮夷风”,便开设讲堂,风行教化。文翁最终死于蜀地,蜀人为他设立了祠堂,年年祭祀不绝。伫立讲堂前,遥想文翁的丰功伟绩,发出“良哉二千石,江汉表遗灵”的赞叹: 锦里淹中馆,岷山稷下亭。

空梁无燕雀,古壁有丹青。 槐落犹疑市,苔深不辨铭。 良哉二千石,江汉表遗灵。

《相如琴台》是作者凭吊成都城西司马相如遗迹之作。司马相如本为汉代著名的辞赋家,因仰慕蔺相如的为人,在早年求学阶段,便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相如 \。他的《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等,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而司马相如以琴声挑动卓文君芳心的爱情故事,也是千古传颂的佳话。卢照邻在辅佐邓王元裕时,邓王曾对人说卢照邻是“寡人之相如”,卢照邻本人也素慕司马相如的才情,如今看到相如琴台物是人非,风流远逝,不觉黯然神伤: 闻有雍容地,千年无四邻。 园院风烟古,池台松桢春。 云疑作赋客,月似听琴人。 寂寂啼莺处,空伤游子神。

蜀地边远,蜀道险难,纵使才调无伦,又有谁会知道呢?卢照邻泛舟葭川,遥望长安,创作了《葭川独泛》一诗: 倚棹春江上,横舟石岸前。 山暝行人断,迢迢独泛仙。

在《大剑送别刘右史》一诗中,诗人明白地表达了对长安的向往: 金碧禺山远,关梁蜀道难。 相逢属晚岁,相送动征鞍。 地咽绵川冷,云凝剑阁寒。 倘遇忠孝所,为道忆长安。

总章元年( 668 年)春,卢照邻终于有了一次奉使长安的机会,心情自然非常之好。行至锦州(今四川锦阳市)时,创作了《奉使益州至长安发钟阳驿》一诗: 跻险方未夷,乘春聊聘望。 落花赴丹谷,奔流下青嶂。 葳蕤晓树滋,混港春江涨。 平川看钓侣,狭径闻樵唱。 蝶戏绿苔前,莺歌白云上。 耳目多异赏,风烟有奇状。

进入汉中时,创作了《入秦川界诗》: 陇阪长无极,苍山望不穷。 石径萦疑断,回流映似空。 花开绿野雾,莺啭紫岩风。 春芳勿遽尽,留赏故人同。

到达宝鸡临近长安时,创作了《至陈仓晓晴望京邑》一诗: 拂曙驱飞传,初晴带晓凉。 雾敛长安时,云归仙帝乡。 涧流漂素沫,崖景霭朱光。 今朝好风色,延瞰极天庄。

到了长安,卢照邻除了办理公务外,免不了和文学界的朋友饮酒赋诗。同时在京城的公卿间积极活动,希望能够尽早正式调回长安,为朝廷效力。但是,转眼间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卢照邻调回长安的努力似乎没有任何结果。怀着悲愤、怅然、无奈的心情,卢照邻告别京城的亲朋好友,走上了返回蜀地的道路。在《还赴蜀中贻示京邑游好》一诗中,卢照邻写道: 御宿花初满,章台柳向飞。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教育文库初唐四杰的创作风格和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5)在线全文阅读。

初唐四杰的创作风格和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7cn.com.cn/wenku/jiaoyu/70488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基础生命科学
下一篇:古代文论
Copyright © 2008-2022 免费范文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 邮箱:tiandhx2@hotmail.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8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册会员下载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