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续文化,自然就要敬重作为文化传续者的老师。就个人层面而言,老师是读书学习的指导者与引路人。《荀子·劝学》指出:“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在荀子看来,书籍的功能总是有限的。《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诗经》《尚书》古朴但不切近现实;《春秋》隐微但不够周详;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就国家层面而言,老师是国家社会秩序的倡导者与维护者。《荀子·大略》指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在荀子看来,老师的地位和作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国家
兴盛,就一定会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国家的法律制度就能得到保存。相反,如果国家趋于衰败,就一定会轻视老师;老师受到轻视,人们就会放纵性情,国家的法律制度就要受到破坏。所以,是否尊重老师,事关国家的兴衰存亡。儒家具有悠久的尊师传统。孔子收徒办学,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师弟之间气息相通,情同父子。孔子死后,弟子们为老师服丧三年,并将老师生前的教诲编撰成《论语》,使老师的思想得到保存和弘扬。其中子贡先后为孔子守墓六年,并自觉捍卫老师的思想和学说,指出:“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现代人大概不会将老师比喻作辉撒大地、普照众生的“日月”,但诸如默默付出汗水浇灌红花绿草的“园丁”、甘心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蜡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春蚕”,乃至将自己肩膀作为他人攀登知识高峰的“人梯”,以及用爱心和知识改变人们心灵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这些真情感人、生动形象的称谓,都是人们对“老师”这一古老而又长青的职业身份的生命礼赞。生我者父母,教我者老师。如果说父母孕育了我们的肉体,那么老师就培育了我们的心灵。师恩难忘,师道长存。古语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礼记·学记》)我们要大力弘扬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以促成民众好学上进,社会文明进步,人类文化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 杨海文)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天地君亲师”:儒家精神信仰思想的现代转化(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