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取物而不尽物”,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可持续发展”。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著,王之佳、柯金良等译,夏堃堡校:《我们共同的未来》,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2页。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要的限制是完全有必要的,这其中包括了政治、经济、法律等层面的限制,但最根本的还是人们道德层面和精神信仰上的自我限制。据《孔子家语·屈节解》记载:孔子的学生宓子贱当年担任单父县的县长,十分注意推行道德教化,“躬敦厚,明亲亲,尚笃敬,施至仁,加恳诚,致忠信,百姓化之”。三年后,孔子派巫马期微服私访来到单父。他看到一个在傍晚打鱼的人,把鱼捕捞上来后却又放回河里。巫马期觉得奇怪,问其缘故。打渔人回答道:“宓县长不希望人们捕捉小鱼,要让它们长大后才能捕捞。我刚才放回河里的就是小鱼。”巫马期听了很受感动,回来后对孔子说:“宓子贱的德政真是达到顶点了。一般老百姓在暗地里的行为,也自觉地循规蹈矩,就像严刑在旁边一样。请问子贱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孔子回答:“我曾经对子贱说过‘诚乎此者刑乎彼’,要依靠人民的道德自觉而不能单纯施用刑罚。子贱大概就是把这个道理运用到单父的治理中了。”这个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环保案例”启示我们,敬畏天地自然,仁爱天下万物,“取物而不尽物”,并将其提升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和崇高的精神信仰,这才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心灵根基。
三、热爱祖国:尊君思想的现代转化
“君”是会意字,从尹,从口。从“尹”,表示治理事务;从“口”,表示发布命令。两者合起来,所谓“君”就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的人。中国古代的尊君思想主要来自先秦时期的法家和儒家。法家主张绝对的尊君。《韩非子·忠孝》提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片面强调臣民对君主的义务,认为君主具有无上的权威,臣民只能唯君命是从,即所谓“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扬权》)。与法家不同,儒家主张在一定前提条件下的“尊君”。孔子指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这种君臣关系是建立在礼乐制度基础上的相互对待的关系。如果君主礼遇臣下,臣下可报之以忠诚;其潜台词在于:如果君主不以礼对待臣下,臣下就可以不尊重君主。孟子把孔子的“话外音”公开挑明了:“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君君”则“臣臣”,君不君则臣不臣,这就是儒家“尊君”思想的基本前提。
儒家之所以为“尊君”设置必要的前提,是因为其一以贯之的“民本”思想。《孟子·尽心下》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在民众、国家、君主三者之中,最值得尊贵的是民众,这是国家组成的基础;然后是国家,这是君主权力的范围;最后才是君主。君主之所以得到尊重,是因为他是民众利益的代表和国家权力的象征;如果他不能代表人民,反而危害国家,那就应该撤换。汉儒董仲舒虽然受到法家的影响,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汉书·董仲舒传》);但他一方面主张“屈民而伸君”,另一方面又主张“屈君而伸天”(《春秋繁露·玉杯》)。董仲舒提出“为礼不敬,则伤行而民弗尊,居上不宽,则伤厚而民弗亲,弗亲则弗信,弗尊则弗敬”(《春秋繁露· 仁义法》),把是否“尊君”的最终决定权交回民众手中,守住了儒家的基本立场。
由此看来,在儒家那里,“尊君”的前提是“民本”。如果君主以民为本,为民办事,就可以获得民众的尊重;如果君主反其道而行之,伤害民众,只能遭到民众的唾弃。《荀子·大略》指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国,非以贵诸侯而已;列官职,差爵禄,非以尊大夫而已。”上天之所以生养民众,不是为了满足君主的欲望;上天之所以设立君主,则是为了满足民众的利益;设立国家,排列官职,分配爵禄,其目的都不是为了诸侯或大夫的尊贵,而是为了民众的根本利益。在这里,民众是国家的基础,君主则是国家的管理者,国家成为联结民众与君主的纽带。对君主的尊重根源于对民众的尊重,又转化为对国家的尊重,由此,“尊君”便转化为“爱国”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以后,人们将“天地君亲师”改换为“天地国亲师”,以国家取代了君主,“以为新时代的精神信仰”。参见徐梓:《“天地君亲师”源流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
现代意义上的“爱国”,其对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祖国”(Motherland),二是“国家”(Country)。前者突出其文化意蕴,后者则突出其政治内涵;前者是后者的精神支撑,后者则是前者的现实依托。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国”的内涵也十分丰富。《周礼·大司马》:“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据此,周代即为“王国”,亦称为“天下”。周王将“天下”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所建立的政权亦称之为“国”;诸侯再将“国”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大夫,则称之为“家”按:这就是“国家”一词的来源。 。秦汉以后,实行郡县制,天下大一统,亦称之为 “国”;在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宋辽金夏等国家分裂时期,所建立的政权均称之为 “国”;蒙元、满清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中央政权,扩大了中华帝国的版图;中华民国结束了帝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则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等等。综上所述,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演变,亿万中华儿女拥有了自己共同的祖国,名字就叫“中国”。从尊重历史、继承传统的角度,我们把“热爱祖国”作为我们共同的精神信仰。
热爱祖国,就要热爱养育我们生命的祖国大地。据《孟子·尽心下》记载,孔子离开齐国时,将淘好了的米捞起来就走,这是离开别的国家时的态度;而在离开鲁国时,却说:“我要慢慢地走啊,这是在离开父母之邦啊!”这里就表达了孔子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祖国,顾名思义就是祖先开辟的疆域、子孙赖以生存的家园。人们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劳动、奋斗,传宗接代、繁衍生息,从而形成眷恋、怀念、爱惜乃至崇敬之情,那是发自内心、油然而生、自然而然的。因此,当自己的家园受到外敌入侵的时候,同仇敌忾、奋起反抗,就成为家园中人的必然选择。《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里所表达的上下一心、共御外敌的精神,在现代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天地君亲师”:儒家精神信仰思想的现代转化(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