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祖国,还要热爱哺育我们成长的祖国人民。“仁者爱人”,儒家的仁爱思想,一方面提倡“泛爱众”(《论语·学而》),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另一方面,又主张“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爱人从爱自己的家人开始,爱民从爱自己的国民开始。在儒家看来,二者内在的仁爱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并不存在矛盾。现代有人提倡“世界公民”,有些马克思主义者也主张“工人无祖国”,这实际上是把“世界”与“祖国”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了。邓小平为英国出版的《邓小平文集》写的序言说道:“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生动地体现了一个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爱国观。
热爱祖国,更要热爱陶冶我们精神的祖国文化。现在网络上有人说孔子“不爱国”,理由是他长期周游列国而不在自己的故国服务网络评论摘自李玉琪:《回到思想:从苏格拉底和孔子说起》,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 。之所以造成这种误解,一方面是不了解孔子时代所谓的“国”,其实包含着“周天子王国”和“诸侯邦国”的两重含义;另一方面是不理解孔子热爱祖国文化的伟大情怀。毫无疑问,孔子是爱国的,他不但深情地挚爱着自己的父母之邦鲁国,而且深沉地挚爱着以周代礼乐文明为代表的华夏文化。管仲协助齐桓公“尊王攘夷”,维护华夏文化,就受到了孔子的高度称赞:“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清儒顾炎武对管仲“存华夏之大功”的行为也给予充分肯定(《日知录》卷七“管仲不死子纠”条),他还进一步指出:“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条)这里的“国”可以理解为不同时期所建立的政治国家,“天下”则可以理解为代代相传的文化祖国。顾炎武的话,将保卫文化祖国的行为推到了更加崇高的地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热爱并保护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祖国文化,是所有华夏子孙的神圣使命!
四、敬重传统:尊亲思想的现代转化
尊亲,指尊崇父母或祖先。“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下》)从整体上说,人类是天地的产物;而从个体上看,人均为父母所生。由此,父母获得了与天地一样的生生之大德,从而受到人们的尊崇。祖先则是历代父母的总称。荀子将“先祖”与“天地”“君师”并列为“礼之三本”,其中“先祖者,类之本也”(《荀子·礼论》)。这就将生命的延续与文化传统的延续结合起来了。父母和祖先不仅是生命的创造者,而且是文化传统的创造者。由此看来,“尊亲”的实质是“报本”,是对人类生命源泉的尊崇,对人类文化根源的肯定,对人类文化传统的敬重。
儒家十分重视先人所创造的文化传统。孔子主张:“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这里的 “道”,可理解为人类世代承传的精神传统。这样的“道”,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确实是不宜轻易改变的。《汉书·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如果把“天”理解为人类的生存环境(包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那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天”确实是不会有太大变化的,反映其规律的“道”自然也就不必有太大变化。当然,董仲舒这句话并不排斥而且实际上是包含着“天变道亦变”的精神的,因而不能简单地斥之为“保守主义”。从这个角度反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就明白其中实际上蕴涵着对人类文化传统的高度尊重。
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经提出著名的“三喻文化”说:“前喻文化”是指长辈向晚辈传授知识经验,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的文化;“同喻文化”是指长辈和晚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后喻文化”则指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经验,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文化。按照这种划分方式,受儒家思想影响而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可以归入“前喻文化”的类型。在这种文化中,“老一代传喻给年轻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包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以及简朴的是非观念” [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周晓虹、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7页。 。儒家敬重传统的“尊亲”文化确实发挥了这样的功能。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家训、家风、家教,就是很好的例证。
但是,与米德所说的前喻文化“纵向、单向、封闭的文化传递方式”不同,儒家思想本身却交集着纵向与逆向、单向与双向、封闭与开放的诸多因素。孔子指出:“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这里把对前代礼乐制度的不断损益,看成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荀子·王制》指出:“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二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二后王谓之不雅。”这里将遵循(夏商周)三代之道与效法后王之法紧密结合起来,作为理想的王道制度。《孟子·梁惠王下》指出:“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朱熹注:“君子造基业于前,而垂统绪于后,但能不失其正,令后世可继续而行耳。”既要继承传统,又能继续前行,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有保守有创新、有继承有发展、有因循有光大的特点。
由此,敬重传统就要继承传统。《礼记·中庸》指出:“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这里的“志”指先人的意志,“事”指先人的事业。“继”的本义为“连续”(《说文解字》:“继,续也。”), 这里指延续先人所提出的思想而继续完善之。“述”的本义为“遵循”(《说文解字》:“述,循也。”),这里指遵循先人所开辟的事业而继续完成之。《中庸》说:“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周朝的开拓者从王季、文王到武王、周公,祖孙、父子、兄弟代代相传,前赴后继,终于推翻了残暴的殷纣王的统治,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创立了华夏数千年礼乐文明的根基。这里的“父作之,子述之”,就是敬重传统而继承传统的意思,它不仅是从事业的角度而言,更重要的是精神传统的代代相传。
敬重传统还要光大传统。《孝经》指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在儒家看来,作为人子,其最大的孝行在于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和祖先显赫荣耀。这里所宣扬的“光宗耀祖”思想,在强调“个人奋斗”的现代人那里,一直被嗤之以鼻。其实,儒家的“光宗耀祖”思想,鼓励人们奋斗向上,自强不息,建功立业,报答父母,报效国家,是一种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家庭和社会都有积极意义的伦理意识。即使从消极的角度来看,“光宗耀祖”的底线是不让祖先和家人蒙羞,警醒人们不要胡作非为,这也有助于消减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的产生。更重要的是,这种“光宗耀祖”思想,对于延续和光大一个家庭、一个族群、一个国家的精神传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上述《孝经》所引的“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出自《诗经·大雅·文王》,其中的“无”和“聿”都是语助词,无义。“念尔祖”而“修厥德”的意思是,一个人应该念念不忘祖先的德性而用以指导自己德行的修养,并进而以自己的德行来光大和发扬祖先的德性。这就使“光宗耀祖”的行为,有了“光大传统”的更深层次的内涵。
百度搜索“77cn”或“免费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免费范文网,提供经典小说英语论文“天地君亲师”:儒家精神信仰思想的现代转化(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